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茶庄的老板,不向你推荐热销产品,而是大谈文人雅士如何爱茶,大谈品香与品茶之关系,你大概觉得他有些古怪,要么经营手段高明,要么真是爱茶成痴。
王俊钦属于后一种。他的确是个卖茶的商人,接手家族生意的时候,自家茶庄已开了140年。不过,他之所以接过父辈的班,是因为做茶叶,很好玩。
王俊钦做茶的手法堪比药剂师,火候要经过精确测量。尽管他已喝了不下几十万杯茶,但每每有茶端到面前,他总觉得是全新的东西,非常好奇想尝一尝。
从晋江到台南
老王家原本是在福建晋江卖茶的商人,面朝大海,背靠茶园,世代闻着茶香过日子。他的祖辈在清朝年间赶上一批移民潮,1862年举家搬到台南,当时带去的全部家当,几乎都是茶叶,其中以安溪乌龙为最多。
“台湾最出名的高山茶种,几乎都是从大陆引进的,我们家当时带了安溪产的茶,因为故乡在晋江,离安溪很近。”王俊钦说,当年王家一到台南,就在妈祖庙前开了间小茶庄,取名“王德兴”。
一代一代的茶商将大陆优良茶种带到台湾试种,好的就留下,慢慢适应当地水土,有些品种甚至比大陆培育的还好。王家当年带去的有佛手、铁观音及乌龙,都用古法加工。这些技法在20年前已经失传,延续下来的是传统的茶种。
安尚乌龙——王家茶庄的镇店之宝——就是早年的乌龙品种。王氏后人将其命名为“安尚”,一方面纪念祖辈王俺尚,男一方面也提示了该品种的年份。
做茶会饿死
王俊钦几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在喝茶;念小学的时候开始对炒茶产生兴趣,凌晨两三点爬起来看师傅们炒茶,而且味觉特别敏感,尝一口就知道是不是好茶。
高中的时候,王俊钦开始收藏茶壶。当时紫砂壶非常流行,而且紫砂又是最适宜泡茶的材质,因此他收了不少,至今已有上千个,其中包括顾景舟的真品。顾景舟的紫砂作品传世极少,在拍卖市场上动辄叫价百万,一个“相明石飘壶”在2010年甚至拍出了1232万元的天价。
正因为热爱与茶相关的—切,王俊钦接手自家茶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父亲的一句话曾让他动摇,几乎放弃了做茶的念头。
上世纪80年代,王俊钦准备考大学的时候,父亲只给了一句建议: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就是别学做茶,因为“做茶会饿死”。当年老王家还住在台南,而岛内的经济中心早已移到台北。“父亲认为,卖茶是衣食无忧了之后才能做的事,靠它维持生计很困难。”
他最后选择了土木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台湾地区最大的建筑公司——国泰建设,盖了7年房子。在工地盖房子与卖茶不同,平均3年建起—栋房子,完全按照步骤和流程,而且建成后还要转交到别人手中。王俊钦算了一笔账,“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工作30年,也只能建10栋房子,留下10根水泥柱而已,自己并不能收获什么。”
于是在1998年,他决定转而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也为圆儿时的一个梦:经营茶庄。
2002年,俊钦正式接手家族生意,王家茶庄也从台南搬到台北。王俊钦把茶庄门店设在台北市长春路,正式注册了品牌,茶庄从此改为“王德传”。
每次外出旅行,他都是为茶而去。甚至直到现在,他还经常跑云南临沧、安徽祁门,以及浙江龙井等地。
到大陆的茶园实地考察,王俊钦会带回很多茶叶,这些是在原产地经过初加工的茶。茶庄把它们收进来,在销售前还要进行再加工。“茶叶采摘下来后,必须马上在产地加工。所以每年清明节前我都住在云南,一定要盯着当地茶农炒普洱。”
王德兴茶庄有自己的茶厂,面积1000平方米,有15位制茶师。每天清晨,王俊钦都会亲自跑去工厂试茶,将烘了一晚的茶叶逐类尝过。祖父辈试茶,都要先将茶叶放在嘴里嚼味道,而王俊钦则直接泡水,“我只相信茶泡出来的味道,父辈他们都是经验派,而现在做茶必须更加精准,注重科学依据”。
到了下午,王俊钦开始做试验,开发新品种。冷泡茶是祖父王奇怀发明的,那时只是泡给家里人喝,王俊钦则将其改良并批量生产。现在茶庄所有的茶都可以冷泡,将特制茶包放入500毫升的冷水里,在冰箱放置8小时,就得到与热泡相同的味道。
对于制作花香茶,王俊钦也颇有心得。“茶叶很会吸味道,所以首先要把茶烘焙好,含水量在3%以内,然后再与鲜花充分搅拌在一起。以莱莉花为例,我会采下午3点到6点的、含苞待放的花。如果做栀香乌龙,就要趁5月,因为栀子花只有那时开花。”
做中国的立顿
在对品牌进行定义之前,王俊钦咨询了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姐姐。妇姐告诉他,茶叶是目前唯一未被过度营销的产品,尤其在中国,由于有几千年的茶文化,所以以乎不必采取特殊的营销方式,只要茶味好,都能卖出去。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正由于中国人太不重视品牌营销,才形成了现在市场上的局面:很多人都做茶,但没有一个金字招牌。斯里兰卡、英国者B有世界闻名的茶叶品牌,中国的品牌加起来,都顶不过一个‘立顿’。”王俊钦说。
他想要做中国的“立顿”。
于是,他先在茶庄名称“王德传”旁加了一行字:“创始于1862年(sice1862)”。欧洲品牌以注重历史传承而出名,王俊钦对此深信不疑:“王德传是最先提出创始年份的中国茶叶品牌”。
外包装的设计也有讲究。王德传最早的茶罐用“中国蓝”包装,用来突显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使用的蓝色是线装书、官袍马褂用的那种蓝,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颜色。”
他的目标客户群是25至45岁的白领。王德传想让都市年轻人了解中国茶。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最强,但不常喝茶,尤其不喜欢中式散装茶。王德传希望先从视觉上打动他们,满足其对生活品位和购物环境的要求。
好东西并不一定难看,这是王俊钦想传达的观念。他在亮丽的茶罐里藏了好料:“茶树鲜叶采下来要先晒太阳,晒一个小时与晒一个半小时。效果就不同。然后我会将它们搅拌5至6次,时间比别人用得长。别人都怕用100度以上的高温烘茶,而我全部用100度以上。乌龙如果烘不够时间、火候,会变得像绿茶。我用最严格的标准加工,保证客人怎么泡都好喝。”
王俊钦是一个酷爱做茶的人,与茶叶有关的事必须斤斤计较。做企业就要有“文化教养”,这是王俊钦在乎的。
王俊钦属于后一种。他的确是个卖茶的商人,接手家族生意的时候,自家茶庄已开了140年。不过,他之所以接过父辈的班,是因为做茶叶,很好玩。
王俊钦做茶的手法堪比药剂师,火候要经过精确测量。尽管他已喝了不下几十万杯茶,但每每有茶端到面前,他总觉得是全新的东西,非常好奇想尝一尝。
从晋江到台南
老王家原本是在福建晋江卖茶的商人,面朝大海,背靠茶园,世代闻着茶香过日子。他的祖辈在清朝年间赶上一批移民潮,1862年举家搬到台南,当时带去的全部家当,几乎都是茶叶,其中以安溪乌龙为最多。
“台湾最出名的高山茶种,几乎都是从大陆引进的,我们家当时带了安溪产的茶,因为故乡在晋江,离安溪很近。”王俊钦说,当年王家一到台南,就在妈祖庙前开了间小茶庄,取名“王德兴”。
一代一代的茶商将大陆优良茶种带到台湾试种,好的就留下,慢慢适应当地水土,有些品种甚至比大陆培育的还好。王家当年带去的有佛手、铁观音及乌龙,都用古法加工。这些技法在20年前已经失传,延续下来的是传统的茶种。
安尚乌龙——王家茶庄的镇店之宝——就是早年的乌龙品种。王氏后人将其命名为“安尚”,一方面纪念祖辈王俺尚,男一方面也提示了该品种的年份。
做茶会饿死
王俊钦几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在喝茶;念小学的时候开始对炒茶产生兴趣,凌晨两三点爬起来看师傅们炒茶,而且味觉特别敏感,尝一口就知道是不是好茶。
高中的时候,王俊钦开始收藏茶壶。当时紫砂壶非常流行,而且紫砂又是最适宜泡茶的材质,因此他收了不少,至今已有上千个,其中包括顾景舟的真品。顾景舟的紫砂作品传世极少,在拍卖市场上动辄叫价百万,一个“相明石飘壶”在2010年甚至拍出了1232万元的天价。
正因为热爱与茶相关的—切,王俊钦接手自家茶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父亲的一句话曾让他动摇,几乎放弃了做茶的念头。
上世纪80年代,王俊钦准备考大学的时候,父亲只给了一句建议: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就是别学做茶,因为“做茶会饿死”。当年老王家还住在台南,而岛内的经济中心早已移到台北。“父亲认为,卖茶是衣食无忧了之后才能做的事,靠它维持生计很困难。”
他最后选择了土木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台湾地区最大的建筑公司——国泰建设,盖了7年房子。在工地盖房子与卖茶不同,平均3年建起—栋房子,完全按照步骤和流程,而且建成后还要转交到别人手中。王俊钦算了一笔账,“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工作30年,也只能建10栋房子,留下10根水泥柱而已,自己并不能收获什么。”
于是在1998年,他决定转而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也为圆儿时的一个梦:经营茶庄。
2002年,俊钦正式接手家族生意,王家茶庄也从台南搬到台北。王俊钦把茶庄门店设在台北市长春路,正式注册了品牌,茶庄从此改为“王德传”。
每次外出旅行,他都是为茶而去。甚至直到现在,他还经常跑云南临沧、安徽祁门,以及浙江龙井等地。
到大陆的茶园实地考察,王俊钦会带回很多茶叶,这些是在原产地经过初加工的茶。茶庄把它们收进来,在销售前还要进行再加工。“茶叶采摘下来后,必须马上在产地加工。所以每年清明节前我都住在云南,一定要盯着当地茶农炒普洱。”
王德兴茶庄有自己的茶厂,面积1000平方米,有15位制茶师。每天清晨,王俊钦都会亲自跑去工厂试茶,将烘了一晚的茶叶逐类尝过。祖父辈试茶,都要先将茶叶放在嘴里嚼味道,而王俊钦则直接泡水,“我只相信茶泡出来的味道,父辈他们都是经验派,而现在做茶必须更加精准,注重科学依据”。
到了下午,王俊钦开始做试验,开发新品种。冷泡茶是祖父王奇怀发明的,那时只是泡给家里人喝,王俊钦则将其改良并批量生产。现在茶庄所有的茶都可以冷泡,将特制茶包放入500毫升的冷水里,在冰箱放置8小时,就得到与热泡相同的味道。
对于制作花香茶,王俊钦也颇有心得。“茶叶很会吸味道,所以首先要把茶烘焙好,含水量在3%以内,然后再与鲜花充分搅拌在一起。以莱莉花为例,我会采下午3点到6点的、含苞待放的花。如果做栀香乌龙,就要趁5月,因为栀子花只有那时开花。”
做中国的立顿
在对品牌进行定义之前,王俊钦咨询了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姐姐。妇姐告诉他,茶叶是目前唯一未被过度营销的产品,尤其在中国,由于有几千年的茶文化,所以以乎不必采取特殊的营销方式,只要茶味好,都能卖出去。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正由于中国人太不重视品牌营销,才形成了现在市场上的局面:很多人都做茶,但没有一个金字招牌。斯里兰卡、英国者B有世界闻名的茶叶品牌,中国的品牌加起来,都顶不过一个‘立顿’。”王俊钦说。
他想要做中国的“立顿”。
于是,他先在茶庄名称“王德传”旁加了一行字:“创始于1862年(sice1862)”。欧洲品牌以注重历史传承而出名,王俊钦对此深信不疑:“王德传是最先提出创始年份的中国茶叶品牌”。
外包装的设计也有讲究。王德传最早的茶罐用“中国蓝”包装,用来突显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使用的蓝色是线装书、官袍马褂用的那种蓝,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颜色。”
他的目标客户群是25至45岁的白领。王德传想让都市年轻人了解中国茶。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最强,但不常喝茶,尤其不喜欢中式散装茶。王德传希望先从视觉上打动他们,满足其对生活品位和购物环境的要求。
好东西并不一定难看,这是王俊钦想传达的观念。他在亮丽的茶罐里藏了好料:“茶树鲜叶采下来要先晒太阳,晒一个小时与晒一个半小时。效果就不同。然后我会将它们搅拌5至6次,时间比别人用得长。别人都怕用100度以上的高温烘茶,而我全部用100度以上。乌龙如果烘不够时间、火候,会变得像绿茶。我用最严格的标准加工,保证客人怎么泡都好喝。”
王俊钦是一个酷爱做茶的人,与茶叶有关的事必须斤斤计较。做企业就要有“文化教养”,这是王俊钦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