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在自主选择中闪现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实验中发展隐性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完成既定的实验目标外,还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来实现。以“智慧珠”的实验为例,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旋转”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从这个实验材料的不同研究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后结伴而行,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实验结果,感悟得出独特的见解,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实验;自主选择;高阶思维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属于图形的变换有“平移”“旋转”“对称”等,教学难点是“旋转”。有研究测试表明,小学生的“心理旋转”,空间认知是比较弱的,特别是立体图形的“心理旋转”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如果采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教学,显然连师生交流都会很困难。因为教材呈现的图形内容是静态的,学生看到的是图形变换的结果,图形变换过程的缺失是学生产生认知瓶颈的原因。要破解这一难点,教学中除了安排还原图形的运动过程为学生积累经验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加深学生的感悟,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实实在在地去实践,操作并体悟运动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立体起来,从而产生平面到立体的“质飞跃”,突破“图形变换”的瓶颈问题,学生的空间认知思维由此也得以发展。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智慧珠”实验,总时长1小时,在初步认识实验材料之后,学生可按研究兴趣分组实验。
  “智慧珠”由一个半圆形游戏盘和12组不同形状的珠胚组成,共有19887种平面组合方式,2582种立体组合方式,可见“智慧珠”的实验空间很大。单从12个珠胚(图1按字母取名)结构角度看,其蕴含的數学因素是丰富的。从数量角度看:有3珠的F,有4珠的A、J、K,另外是5珠的B、C、D、E、G、H、I、L;从形状对称角度看:不对称的有A、B、C、D、E,对称的有F、G、H、I、J、K、L;从形状来看:有一字形、V字形、十字形、方形……既然智慧胚珠有如此多的数学内涵,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数学实验的维度进行拓宽,为学生提供能展开“心理旋转”的媒介,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另外,游戏的场景也是多元的,学生可以参与游戏场景的设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去创新实验的方法、路径。学生不只是参与者,还可以是设计者、改造者,或是创造者,成为高阶思维者。
  一、教学模块1:基础性“分解”实验
  实验目标:多维解读胚珠的构成,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实验材料:
  (1)胚珠,A~L12个,两人一袋(图1)。
  (2)半圆形游戏盘,每2人一个(图2)。
  实验过程:
  活动情境:分析胚珠(投影见图3)。
  师:这是“智慧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这些“智慧珠”分一分,你们会怎么分呢?
  生:我会按照颜色分,红、黄、蓝……
  师:好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按照形状分,L形、W形、V形……
  师:这名学生的想法很好,我们可以用他的方法来给这些智慧珠命名,如“十”字形、“U”形……
  生:老师,还可以按照对称来分,如W、V、U……
  生:有两个U形,怎么办?
  师:你们说呢?对了,可以是大U和小U,那为什么会有大U和小U呢?真奇怪呀!
  生:老师,我知道,它们的数量不同。
  生:我可以按照数量来分,如3个、4个、5个,一共是3类。
  师: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可以用字母来命名这12个“智慧珠”……(A、B……L)
  (设计意图:“智慧珠”的“胚珠”颜色各异、数量多样、形状不同,丰富的结构势必会刺激学生的思维起点。分类材料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实验表明,三、四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胚珠”分类。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已经形成。学生只有对思维对象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才能促成其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他们可能进行多种组合分析的分类。思维需要“静观”才能“深虑”,通过“近思”才能“远谋”。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智慧珠,有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分析。关注“智慧珠”的类别不同,有利于学生分类、对应、数形等思想的形成,为实践操作打下理性的思维基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智慧珠”,你觉得它有哪些玩法?
  根据讨论,经过挑选,师生从中确定了以下两个实验,学生可以自选其中一个完成,也可以完成一个后再完成另一个。
  二、教学模块2:选择性“高阶”实验
  实验分析:
  实验A:整体解读胚珠的构成,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数形结合”的观念。
  实验B:设计拼组的背景图纸,培养学生的数形转换及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根据图纸拼组胚珠,在实践中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实验材料:
  (1)背景图纸(见图3)。
  (2)半圆形游戏盘,每人一个(见图4)。
  实验过程:
  实验A:分析胚珠的组合形状,计算它的总数。
  智慧珠的设计本身富含数学的结构(见图1),学生通过静心观察、深度思考就可以了解智慧珠整体的情况。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此实验不需要教师指导,全由学生自行完成。
  实验B:智慧珠的“家”(设计拼组图)。
  (1)设计。
  师:在画设计图之前,大家先来设想一下,智慧珠的“家”会是怎样的形状呢?
  生:我觉得是圆形的,因为智慧珠是圆的(其实是球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如果要密铺,最小的“家”形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设计一下吧。
  学生拿出图纸进行设计,然后交流。   生:(出示图5)5×11或11×5。
  师:有道理,那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正方形不可能。
  生:正方形有可能,可以在长方形里面。里面是3×3,也可以是4×4,比如图6。
  师:你的意思是可以在长方形的“家”里,划出正方形的“房间”,真厉害!
  生:我画的是三角形的“家”(图7),这样正好55个,上面1,然后2、3、4……10,一共55个。1 2 3 4 …… 10=55。
  师: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智慧珠的2个“家”,如果是刚才学生提到5×5的“家”,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55大于25,多了30个。
  生:有可能。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叠起来。
  师:嗯,立体的也可以。多的30个在哪里呢?
  师:我们来看图,金字塔型(见图8),它有55个你看出来了吗?
  生:1 4 9 16 25=55(个)。
  生:老师,我发现每一层都是正方形的。每一层的数量都是平方数:1,4,9,16,25。
  (设计意图:数学是一门讲结构的学科。通过数量的计算,让学生从整体把握,逆推背景图的结构。学生从生活经验“圆形”判断开始,这是符合学生元认知特点的,真实且有价值。随着数形结合的推理,学生得出长方形背景的结论,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理性的成分要多一些。最后特殊的正方形呈现,既有部分与整体的区分,又有平面到立体架构的提升。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判断、思考、创造,其空间思维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闪现。)
  (2)操作(见图9)。
  师:同学们很厉害,已经找到了多种智慧珠的“家”,那赶快让它们回家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商量好选定一个“家”,长方形、正方形、平面立体都可以,一起试试吧!(下发底盘,两人一组 ,见图3)另外几组进行iPad游戏实验模拟。
  实验之后交流反馈。
  师: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
  生:老师,我们采用了3×3的方格,这个比较简单。
  生:我們发现4颗长的那种不行。只有A、B……
  师:只有A、B吗?
  生:G、K也可以。
  师:还有什么发现?
  (iPad组)
  生:老师,我发现最后一个旋转不行。
  生:可以,翻过来……
  师:翻过来,什么意思?
  生:翻过来就是翻转。
  师:对啊,图形变化除了平移、旋转,还可以翻转哦!大家试一试吧!(学生尝试)
  (设计意图:“心理旋转”是人在头脑中运用表象对物体进行二维或三维旋转的想象过程,它是学生认知图形变换的短板。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语言进行交流,学生的“心理旋转”障碍难以逾越。通过实验物体的实际操作,学生建立“翻转”的动作感悟,有了实验的经验,认知自然得到螺旋提升。从平面抽象到立体的空间想象,从真实物体到类似物体,再从类似物体到抽象物体,逐步克服心理认知的瓶颈。此时,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正是基于真实的物体翻转的正迁移。胚珠的翻转完全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复现,并且此时心理的复现已经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所以实验操作很重要!)
  师:另外,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用长方形5×11,一开始是简单的,到后来很麻烦。
  生:立体的很难,我想回家去试试,能不能让我带回家?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背景图),可以平面密铺,也可以立体架构。学生从“智慧珠”的不同研究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结伴研究,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实验结果。通过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思维碰撞后,感悟得出属于个人的见解。数学实验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累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任务是真实而复杂的,需要学生付出努力,自我反思,需要不断地尝试、判断、调整。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实践、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高阶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以提升。
  “智慧珠”实验可简可难,千变万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多种的平面及立体的变化,可以持续不断地迎接挑战,带给学生持续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判断事物的速度与能力提升了,其敏捷思维的能力加强了,高阶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激发。当然,在结伴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的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评价思维也有了历练。可以说,通过实验,学生的各项隐性认知都得到了发展。
  数学实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学生的想法各式各样,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和他们一起去体验、思考、探索。数学隐性知识需要活动经验来滋养,因此数学实验任重而道远。
  (浙江省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 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314500)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与代数”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模型的意义理解,促进知识概念的整体建构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以数学活动操作为抓手,强化“有余数除法”计算模型整体建构,以求有所突破。  【关键词】操作 对比 理解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  人教版数学教材二
去年6月,有个喜欢赖账的人通过朋友向我借了5万元钱,说好了一年内还的,但是一年到期后,他连提都没提。我怕他万一不还了,怎么办呢?之前让他打过一张借条,但是却找不到了。向他要吧,空口无凭,所以很发愁。我想了一下,还是运用了我擅长的逆向思维办法,给那个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尊敬的某某先生,一年前你向我借了10万元,现在我手头有点紧,急需钱用,您能尽快把钱还给我吗?   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很感
【摘 要】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拥有自然概念,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解能力都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基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习得,学生的元认知需要经历从“错误”的原初构想到“正确”的最终认知调正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分析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异认知的形成原因,从各种调正路径借鉴调正经验,寻求最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的调正路径
“变教为学”的理念倡导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这种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自主建构。但是,如何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采取一定方法及时了解学情,然后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正如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所倡导的“诊断—处方”式教学,即教师要像医生诊视病人判断其病症的方式进行教学。本文笔者就以“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典型课
【摘 要】数學实验是一种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就其类型而言,数学实验主要有探索式和演示式两种方式。教师必须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数学实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  【关键词】数学实验 探索式 演示式  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实验的帮助,根据研究目标,通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从而来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
吃过晚饭,带着5岁的儿子出去散步,过马路的时候,为了安全,对儿子说:“仔仔,来,爸爸搀。”可儿子怎么也不愿意让我搀着,非要独自过马路,我只好左顾右盼,紧紧地跟在后面。  第二天,又和儿子出去散步,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仔仔,搀着爸爸,这么多汽车,爸爸好害怕。”没想到儿子非常高兴地紧紧搀着我的手,自己还左顾右盼,嘴里嘟噜着:“爸爸,别害怕,有仔仔呢。”……从那以后,每次过马路、上下楼梯,儿子都会主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它的编排意图在于系统而又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排列组合”的内容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分别在二、三年级出现,新旧教材二年级都在上册,三年级从上册改到下册。我们认真地对比这两套教材,会发现同样是这部分内容,它的结构和例题呈现形式及课后的习题都进行了一些调整。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以“1亿有多大”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从“扶”到“放”、 从“算”到“叹”、从“比”到“思”、 从“联”到“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原本的“经历”成为了自己的“经验”,使原有的个体经验在实践经历过程中,从模糊片面走向清晰全面。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操作;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
【摘 要】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读题是贯穿于解决问题全过程的重要环节。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读题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细化读题指导,养读题习惯;改进呈现方式,激信息关注;呈现对比问题,显问题差异;准确表征问题,扬个性解读四项策略。以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形成较强的读题能力。  【关键词】 第一学段 读题能力 培养  【问题现象】  在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读题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邱学华老师继30年前发表《要不要熟记加法口诀》一文后,再次在2012年第1~2期的《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发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以“近年来正在讨论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的问题”为契机,从“提出熟记加法口诀的起因”、“怎样运用加法口诀”、“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作为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