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可理解输入”及“可理解输出”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输入为主的基础英语课程及以输出为主的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记录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文章论证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思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出”;基础英语;演讲艺术;相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80-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而这项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是开口说话的能力,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针对上述需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演讲艺术课。但孤立地讲授这门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由于语料的输入有限,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就要与强调语料输入的课程相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即精读课)主要以阅读(语料输入)为主,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基础英语课程本身也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弊端(孙,2009),需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这两门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活动。本文除描述实践过程外,还记录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Krashen(1982)在“可理解输入假说”中指出: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或相关的,不按照语法顺序进行的。此外他还认为输入应当是“i+1”的形式,即语言输入要略高于语言能力。但这一理论还不够完善。长期致力于研究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的语言学家Swain(1985)又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该理论强调语言输出对第二语言习得者同样重要。他们必须使用所学的语言才能达到流利的水平。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将“可理解输入过程”与“可理解输出过程”相融合,连接两门分别以“输入”和“输出”为主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语言资源,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三、可行性研究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中,基础英语作为主干课程,以阅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优势为课时充足,输入的“语料”比较丰富。基本满足Krashen“可理解输入假说”中的大部分条件。但其弊端是基础英语课堂上受诸多因素限制,很难做到有效的输出即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统的口语操练方法往往是教师采取问答的方式,模式单一,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受课本限制较大,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因此,根据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还应当给学生创造有效的输出环境,帮助他们有意识的关注新的语言信息,纠正错误,激发输出的积极性,因而得到充分训练(马,2010)。
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可以完成上述任务。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演讲训练,可借助基础英语课程丰富的输入资源,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将基础英语课程与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相融合,可以平衡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四、具体实施办法
笔者首先选择沈阳建筑大学英语本科专业11级新生为受验对象。大一上学期,在该班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每周6学时,授课16周,共96学时)。在该课堂上,首先进行四个阶段的语音训练,为期一个月。四个阶段分别为:单个音标发音矫正训练,语音语调训练,绕口令和美文诵读训练。在学生语音语调基本达标后,要求他们每周在第一次的基础英语课堂上进行两人对话训练。话题选自前一周的基础英语课本内容,要求尽量使用学过的词组句型,时间要求为每组3分钟。一个月后,在不间断对话训练的同时,进入介绍性演讲阶段。首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演讲方法,规定演讲时间(每人3分钟),演讲题目(自我介绍),提出演讲要求(突出个人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学生讲解具体范例,提供范文,播放并分析相关演讲视频。随后依次上交演讲提纲,第一稿,第二稿。在定稿后的一周内进行演讲练习,教师进行指导。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演讲,并将演讲过程录制下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逐个点评。
大一下学期在该班同时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和英语演讲艺术两门课程。其中基础英语课程为每周6学时,授课16周,共96学时;英语演讲艺术课程为每周2学时,授课16周,共32学时。在基础英语课堂上继续开展丰富的口语训练活动。如每次课安排1名学生进行1分钟新闻报道等。在英语演讲艺术课上系统地讲述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按部就班地安排演讲活动。三种演讲中的介绍性演讲已在上學期完成,因此下学期的主要演讲活动为说明性演讲和说服性演讲。下学期的基础英语课本中有关于“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话题。因此,教师指定两次演讲活动均以这一话题为主题,副标题自拟。说明性演讲中,学生选择了如何进行废物利用,濒危动物的生活习性,水资源的循环,怎样合理地购置衣物等话题。而说服性演讲中,学生又相应的选择了废品处理及塑料袋使用的相关政策的讨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紧迫性;过多购买衣服及过度消费背后隐藏的对环境的危害等问题。两次演讲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依次安排提纲、一稿、二稿撰写,定稿,准备演讲等任务,并提前下发评分标准。最后录制演讲过程,并逐一点评。
(上接第380页)
五、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演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利用基础英语课堂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学生感到所学并非只是为了应试,而是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对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兴趣。此外,演讲艺术课上,教师只是从输入的语料中选择大的话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如动物、淘宝购物等)进行讨论。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按部就班地安排演讲活动,从最初的发音训练,两人对话,到每人的3分钟演讲。学生并非一下子被推到讲台上,进行演讲。而是在逐步适应的基础上,得到了渐进的锻炼。尤其是那些胆子小、害羞、语言功底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同学的陪伴下练习对话,适应之后再进行单独的演讲,帮助他们克服了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此外,演讲话题的难度和时间也是逐步增加的。每次演讲活动前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作准备,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三)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人格魅力。维持两次演讲活動的延续性,可帮助学生对某一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反映,在探究喜爱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探讨购物的最佳方法的同时能够思考背后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从选材、构思、整合到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张,2009),思路逐渐清晰,逻辑性增强,分析问题,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尤其是,演讲这种输出方式首先经过了写的过程。变得更加精炼,清晰,有逻辑性。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学习,学生不仅通过演讲得到了锻炼,还在他人演讲的过程中扮演听众,评委等角色,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四)成功的演讲不仅是熟练的语言表现力与渊博的学识的结合,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古今中外伟大的雄辩家,演说家无不是具备伟大的人格魅力。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气质(ethos)、情感(pathos)和理念(logos)是需要长期的熏陶才形成,建立在大量地阅读思考积淀的基础上,而并非鹦鹉学舌、人云易云。学生在演讲训练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大大的提高了阅读兴趣,为今后的阅读课程的讲授提供了动力。
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大一学生没有系统的写作训练,给演讲稿的撰写带来困难。因此考虑将演讲课推迟到写作课之后开设。同时学生的阅读量小和知识面窄,加之思辨能力较差也给演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还应考虑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
六、结语
本文在探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与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基础上,分析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这两种分别以输入和输出为主的课程相融合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In S.Gass&B.Seidlhofer(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
[3]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0-16.
[5]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2):60-62.
[6]嵇智梅,马琳.输入与输出理论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口语训练[J].咸宁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出”;基础英语;演讲艺术;相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80-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而这项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是开口说话的能力,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针对上述需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演讲艺术课。但孤立地讲授这门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由于语料的输入有限,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就要与强调语料输入的课程相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即精读课)主要以阅读(语料输入)为主,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基础英语课程本身也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弊端(孙,2009),需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这两门课程相融合的实践活动。本文除描述实践过程外,还记录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尝试探究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Krashen(1982)在“可理解输入假说”中指出: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或相关的,不按照语法顺序进行的。此外他还认为输入应当是“i+1”的形式,即语言输入要略高于语言能力。但这一理论还不够完善。长期致力于研究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的语言学家Swain(1985)又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该理论强调语言输出对第二语言习得者同样重要。他们必须使用所学的语言才能达到流利的水平。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将“可理解输入过程”与“可理解输出过程”相融合,连接两门分别以“输入”和“输出”为主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语言资源,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三、可行性研究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中,基础英语作为主干课程,以阅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优势为课时充足,输入的“语料”比较丰富。基本满足Krashen“可理解输入假说”中的大部分条件。但其弊端是基础英语课堂上受诸多因素限制,很难做到有效的输出即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统的口语操练方法往往是教师采取问答的方式,模式单一,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受课本限制较大,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因此,根据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还应当给学生创造有效的输出环境,帮助他们有意识的关注新的语言信息,纠正错误,激发输出的积极性,因而得到充分训练(马,2010)。
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可以完成上述任务。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演讲训练,可借助基础英语课程丰富的输入资源,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将基础英语课程与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相融合,可以平衡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四、具体实施办法
笔者首先选择沈阳建筑大学英语本科专业11级新生为受验对象。大一上学期,在该班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每周6学时,授课16周,共96学时)。在该课堂上,首先进行四个阶段的语音训练,为期一个月。四个阶段分别为:单个音标发音矫正训练,语音语调训练,绕口令和美文诵读训练。在学生语音语调基本达标后,要求他们每周在第一次的基础英语课堂上进行两人对话训练。话题选自前一周的基础英语课本内容,要求尽量使用学过的词组句型,时间要求为每组3分钟。一个月后,在不间断对话训练的同时,进入介绍性演讲阶段。首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演讲方法,规定演讲时间(每人3分钟),演讲题目(自我介绍),提出演讲要求(突出个人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学生讲解具体范例,提供范文,播放并分析相关演讲视频。随后依次上交演讲提纲,第一稿,第二稿。在定稿后的一周内进行演讲练习,教师进行指导。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演讲,并将演讲过程录制下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逐个点评。
大一下学期在该班同时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和英语演讲艺术两门课程。其中基础英语课程为每周6学时,授课16周,共96学时;英语演讲艺术课程为每周2学时,授课16周,共32学时。在基础英语课堂上继续开展丰富的口语训练活动。如每次课安排1名学生进行1分钟新闻报道等。在英语演讲艺术课上系统地讲述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按部就班地安排演讲活动。三种演讲中的介绍性演讲已在上學期完成,因此下学期的主要演讲活动为说明性演讲和说服性演讲。下学期的基础英语课本中有关于“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话题。因此,教师指定两次演讲活动均以这一话题为主题,副标题自拟。说明性演讲中,学生选择了如何进行废物利用,濒危动物的生活习性,水资源的循环,怎样合理地购置衣物等话题。而说服性演讲中,学生又相应的选择了废品处理及塑料袋使用的相关政策的讨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紧迫性;过多购买衣服及过度消费背后隐藏的对环境的危害等问题。两次演讲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依次安排提纲、一稿、二稿撰写,定稿,准备演讲等任务,并提前下发评分标准。最后录制演讲过程,并逐一点评。
(上接第380页)
五、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演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利用基础英语课堂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学生感到所学并非只是为了应试,而是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对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兴趣。此外,演讲艺术课上,教师只是从输入的语料中选择大的话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如动物、淘宝购物等)进行讨论。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按部就班地安排演讲活动,从最初的发音训练,两人对话,到每人的3分钟演讲。学生并非一下子被推到讲台上,进行演讲。而是在逐步适应的基础上,得到了渐进的锻炼。尤其是那些胆子小、害羞、语言功底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同学的陪伴下练习对话,适应之后再进行单独的演讲,帮助他们克服了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此外,演讲话题的难度和时间也是逐步增加的。每次演讲活动前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作准备,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三)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人格魅力。维持两次演讲活動的延续性,可帮助学生对某一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反映,在探究喜爱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探讨购物的最佳方法的同时能够思考背后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从选材、构思、整合到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张,2009),思路逐渐清晰,逻辑性增强,分析问题,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尤其是,演讲这种输出方式首先经过了写的过程。变得更加精炼,清晰,有逻辑性。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学习,学生不仅通过演讲得到了锻炼,还在他人演讲的过程中扮演听众,评委等角色,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四)成功的演讲不仅是熟练的语言表现力与渊博的学识的结合,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古今中外伟大的雄辩家,演说家无不是具备伟大的人格魅力。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气质(ethos)、情感(pathos)和理念(logos)是需要长期的熏陶才形成,建立在大量地阅读思考积淀的基础上,而并非鹦鹉学舌、人云易云。学生在演讲训练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大大的提高了阅读兴趣,为今后的阅读课程的讲授提供了动力。
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大一学生没有系统的写作训练,给演讲稿的撰写带来困难。因此考虑将演讲课推迟到写作课之后开设。同时学生的阅读量小和知识面窄,加之思辨能力较差也给演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还应考虑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
六、结语
本文在探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与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基础上,分析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这两种分别以输入和输出为主的课程相融合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In S.Gass&B.Seidlhofer(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
[3]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李红.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0-16.
[5]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2):60-62.
[6]嵇智梅,马琳.输入与输出理论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口语训练[J].咸宁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