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阳泉市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资源的枯竭将容易造成产业衰败,进而导致城市的衰败,使阳泉市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面对比较严峻的形势,阳泉市城市转型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介绍了阳泉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其转型的必然性、转型的有利条件、转型的具体措施及目前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阳泉;转型措施
一、 阳泉市简介
阳泉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依煤而兴、依煤而盛的资源型城市。
阳泉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素有“煤铁之乡”之誉,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境内含煤面积1051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104亿吨,原煤年生产能力在3500万吨。依据《山西统计年鉴-2001》,阳泉市2001年的GDP为947094万元,煤炭及相关产业产值为341694万元,占GDP的36.1%。2001年阳泉的财政收入为80600万元,煤炭及相关产业利税34521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2.8%。
二、 阳泉市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阳泉市是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据山西省地质矿产开发局编制的《阳泉市地质矿产资源》资料,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034561.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848790万吨(其中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198526万吨),以占用的650264万吨,也就是说,阳泉市已经消耗了煤矿探明储量的20亿吨,接近1/5,而实际的消耗量会更大一些,消耗速度是相当快的。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煤矿160座,其中统配煤矿3家,市营5家,平定县39家,盂县59家,郊区54家。2006年底,全市煤炭产量为5920多万吨,创历史最高点。2003年以前,阳泉市已有一个国有统配煤矿资源枯竭,三个地方国营煤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其它矿山企业服务年限也很有限。到2006年,阳泉市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已经下降到70亿吨,按目前开采强度,阳煤集团境内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足50年,盂县21.3年,平定51.2年,郊区只有6.1年,阳泉市地方煤矿平均服务年限为26.1年。
2005年阳泉市重工业增加值和轻工业增加值比例为97.9∶1.5,煤炭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6%,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0.7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阳泉市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状况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高新技术产品更少。这不仅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并且产品的竞争力也不高,市场份额少,企业的生产压力大,市场竞争力差。其支柱产业大多集中在煤炭和化工产业,以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过分突出,国内生产总值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产业结构不稳定,一旦支柱产业出现衰退,不可能持续发展。
全市水土地流失面积达3042.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7m3,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不到世界的人均占有量的1/28。全市年新增矸石700万吨,矸石山自燃释放大量SO2、CO、H2S等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了大气的严重污染。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观念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意识还不强。企业创新意识较弱,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 阳泉市城市转型的有利条件
阳泉在发展煤炭等相关资源产业的同时,已建立起电力、铝工业、化工、冶金、机械、耐火、建材、陶瓷、轻纺、食品、医药、环保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阳泉市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断升级的产业技术,为阳泉市培养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为阳泉市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鲁尔区,建设晋东明珠城的奋斗目标,建立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实现由煤炭这一主导能源产业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产业跨越,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为阳泉市的发展提出了目标。
阳泉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及试点城市,被划入中部崛起战略的范围,国家出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优惠政策及中部城市崛起的优惠政策,为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了政策机遇。
从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到十届市委新班子提出的加快实现“两先”的发展目标,为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一是重点加强现有企业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废气、废渣、废水、工业下脚料、矿山开采中的派生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形成生态产业链,既使废物资源化又提高环境质量;二是新建的工业园区以生态园区为目标,园区的建设从起步就向高质量、高效率、高资源化、低消耗方向发展,真正建成环境友好型园区;三是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四是加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研发,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二)、 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效、安全技术建设现代化矿井,提高新技术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新型能源与新型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型医药、轻纺工业和环保等产业逐步在阳泉市经济建设中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另外,在产业发展中既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又注重精、特、尖产业的发展,使产业既有和全国同步发展的布局,又有个性发展的优势,使产业结构真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装备新开建的工业项目,使新建工业项目纳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逐步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共建实验或产学研基地,开展委托研究、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研优势,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建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全方位,多层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五)、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为转型搭建平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中、产业积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了一批新型优势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逐步形成龙头骨干带动、相关企业配合、链条连接紧密、资源技术共享的多元主导产业集群。
(六)、加强煤炭工业的改造,发展新型工业
煤炭工业要走集约、内涵、综合高效和文明安全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中小煤矿,建立百万吨以上的大型地方煤炭集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壮大电力工业及相关产业,积极扶持煤化工、矿山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以耐火、建材、陶瓷、磁材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
(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投资环境
发展以商贸物流和旅游也为重点的服务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紧紧围绕打造“都是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全面加快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继续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同时,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2007年《阳泉市政府工作报告》
[2]《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考》[J] 陆兴武《阳泉市日报》
[3]《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J] 洪发科《中国经济周刊》
[4] 牛冲槐,《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5]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M],
本文为咸宁学院大学生科研课题《煤炭资源型城市——阳泉市产业转型调查》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437000)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阳泉;转型措施
一、 阳泉市简介
阳泉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依煤而兴、依煤而盛的资源型城市。
阳泉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素有“煤铁之乡”之誉,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境内含煤面积1051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104亿吨,原煤年生产能力在3500万吨。依据《山西统计年鉴-2001》,阳泉市2001年的GDP为947094万元,煤炭及相关产业产值为341694万元,占GDP的36.1%。2001年阳泉的财政收入为80600万元,煤炭及相关产业利税34521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2.8%。
二、 阳泉市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阳泉市是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据山西省地质矿产开发局编制的《阳泉市地质矿产资源》资料,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034561.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848790万吨(其中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198526万吨),以占用的650264万吨,也就是说,阳泉市已经消耗了煤矿探明储量的20亿吨,接近1/5,而实际的消耗量会更大一些,消耗速度是相当快的。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煤矿160座,其中统配煤矿3家,市营5家,平定县39家,盂县59家,郊区54家。2006年底,全市煤炭产量为5920多万吨,创历史最高点。2003年以前,阳泉市已有一个国有统配煤矿资源枯竭,三个地方国营煤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其它矿山企业服务年限也很有限。到2006年,阳泉市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已经下降到70亿吨,按目前开采强度,阳煤集团境内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足50年,盂县21.3年,平定51.2年,郊区只有6.1年,阳泉市地方煤矿平均服务年限为26.1年。
2005年阳泉市重工业增加值和轻工业增加值比例为97.9∶1.5,煤炭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6%,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0.7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阳泉市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状况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高新技术产品更少。这不仅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并且产品的竞争力也不高,市场份额少,企业的生产压力大,市场竞争力差。其支柱产业大多集中在煤炭和化工产业,以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过分突出,国内生产总值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产业结构不稳定,一旦支柱产业出现衰退,不可能持续发展。
全市水土地流失面积达3042.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7m3,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不到世界的人均占有量的1/28。全市年新增矸石700万吨,矸石山自燃释放大量SO2、CO、H2S等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了大气的严重污染。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观念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意识还不强。企业创新意识较弱,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 阳泉市城市转型的有利条件
阳泉在发展煤炭等相关资源产业的同时,已建立起电力、铝工业、化工、冶金、机械、耐火、建材、陶瓷、轻纺、食品、医药、环保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阳泉市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断升级的产业技术,为阳泉市培养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为阳泉市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鲁尔区,建设晋东明珠城的奋斗目标,建立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实现由煤炭这一主导能源产业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产业跨越,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为阳泉市的发展提出了目标。
阳泉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及试点城市,被划入中部崛起战略的范围,国家出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优惠政策及中部城市崛起的优惠政策,为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了政策机遇。
从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到十届市委新班子提出的加快实现“两先”的发展目标,为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一是重点加强现有企业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废气、废渣、废水、工业下脚料、矿山开采中的派生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形成生态产业链,既使废物资源化又提高环境质量;二是新建的工业园区以生态园区为目标,园区的建设从起步就向高质量、高效率、高资源化、低消耗方向发展,真正建成环境友好型园区;三是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四是加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研发,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二)、 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效、安全技术建设现代化矿井,提高新技术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新型能源与新型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型医药、轻纺工业和环保等产业逐步在阳泉市经济建设中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另外,在产业发展中既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又注重精、特、尖产业的发展,使产业既有和全国同步发展的布局,又有个性发展的优势,使产业结构真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装备新开建的工业项目,使新建工业项目纳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逐步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共建实验或产学研基地,开展委托研究、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研优势,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建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全方位,多层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五)、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为转型搭建平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中、产业积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了一批新型优势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逐步形成龙头骨干带动、相关企业配合、链条连接紧密、资源技术共享的多元主导产业集群。
(六)、加强煤炭工业的改造,发展新型工业
煤炭工业要走集约、内涵、综合高效和文明安全的发展道路。严格控制中小煤矿,建立百万吨以上的大型地方煤炭集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壮大电力工业及相关产业,积极扶持煤化工、矿山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以耐火、建材、陶瓷、磁材为主的新型材料工业。
(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投资环境
发展以商贸物流和旅游也为重点的服务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紧紧围绕打造“都是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全面加快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继续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同时,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2007年《阳泉市政府工作报告》
[2]《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考》[J] 陆兴武《阳泉市日报》
[3]《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J] 洪发科《中国经济周刊》
[4] 牛冲槐,《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5]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M],
本文为咸宁学院大学生科研课题《煤炭资源型城市——阳泉市产业转型调查》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4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