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 成果;培养;学生;作文;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34-01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
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评语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从知识的讲授到能力的训练,都应当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有“形”的超越。这个“形”,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达到某种水平的文章来得到体现的。
指导学生写出达到某种水平的文章,就不再是软指标,而变成了十分明确的硬指标。就像跳高场地上必须跨越的明确的数码一样。教师和学生因而也就有了测试自己自身水平的具体尺度。这对教师的能力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无疑是个促进。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便把训练成果提到了首位。训练是否有效,作用是大是小,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检测,这就能准确发现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而增强其自觉性。
作文教学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如果教师本人弄不清这硬件的具体特征、写作要求、容易出现的病症和医治病症的办法等等问题,那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有效指导的前提是中肯的指导意见。似是而非的空话或者套话都是不中用的。要设法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教师很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这种情况对教师来说,当然是一种压力,会迫使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更新知识,想方设法思索训练的手段,全心全意地去精心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逼近,不停地练习写作,进行“下水”探索。久而久之,教师的创造性也许就逼出来了。课堂讲授就不会以原原本本传达教材为满足,就会以有效的指导为出发点,把力气化在对教材的理解上,就会极力追求理解的准确深刻和表达的深入浅出。
从学生角度来看,成果意识的正效应也同样显而易见。它不仅是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把竞争机制健康地引进教学领域的一条道路。我校语文教研组把每年出学生习作的成果目标告诉学生。这样以来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订阅了有关写作的报纸杂志,许多学生坚持每周一练,并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参加征文竞赛。
因此,我认为,以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非常可行的,可以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实施。
【关键词】 成果;培养;学生;作文;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34-01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
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评语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从知识的讲授到能力的训练,都应当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有“形”的超越。这个“形”,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达到某种水平的文章来得到体现的。
指导学生写出达到某种水平的文章,就不再是软指标,而变成了十分明确的硬指标。就像跳高场地上必须跨越的明确的数码一样。教师和学生因而也就有了测试自己自身水平的具体尺度。这对教师的能力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无疑是个促进。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便把训练成果提到了首位。训练是否有效,作用是大是小,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检测,这就能准确发现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而增强其自觉性。
作文教学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如果教师本人弄不清这硬件的具体特征、写作要求、容易出现的病症和医治病症的办法等等问题,那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有效指导的前提是中肯的指导意见。似是而非的空话或者套话都是不中用的。要设法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教师很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这种情况对教师来说,当然是一种压力,会迫使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更新知识,想方设法思索训练的手段,全心全意地去精心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逼近,不停地练习写作,进行“下水”探索。久而久之,教师的创造性也许就逼出来了。课堂讲授就不会以原原本本传达教材为满足,就会以有效的指导为出发点,把力气化在对教材的理解上,就会极力追求理解的准确深刻和表达的深入浅出。
从学生角度来看,成果意识的正效应也同样显而易见。它不仅是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把竞争机制健康地引进教学领域的一条道路。我校语文教研组把每年出学生习作的成果目标告诉学生。这样以来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订阅了有关写作的报纸杂志,许多学生坚持每周一练,并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参加征文竞赛。
因此,我认为,以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非常可行的,可以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