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意识、习惯的养成是德行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生态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从情感体验、实践体验、道德体验入手,拓展生活场域,激活生活经验,渗透生活理念,让道德行为内化为每位学生心中的道德信念,外显为一种道德自律。
关键词:《小水滴的诉说》情感体验实践体验道德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作为育人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意识、习惯的养成是德行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生态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与环保相关的行为习惯一直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加以强调,学生常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督促下被动遵守,尚属一种外在规范约束的道德他律。如何让这些道德行为内化为每位学生心中的道德信念,外显为一种道德自律呢?笔者教学《小水滴的诉说》时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了《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材通过“小水滴”的自述、哭诉、求助,激发学生认识水、理解水、爱惜水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身,有创意地珍惜水、节约水。
其中,第二课时包含“我遭遇了不幸”“快来帮帮我吧”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以插图的形式整体呈现小水滴的不幸遭遇——小水滴从树木茂密的大山奔跑而来,流过绿油油的田野,流向高楼林立的城市居民区、烟囱密布的工厂集中区,小河里的水越来越黑,小水滴也越来越难受。提示语是小水滴眼泪汪汪的叙述,意在告诉学生河流遭受了污染。此外,通过一个小男孩不关水龙头的插图,揭示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内容的编排,旨在引发学生对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深度思考。二是关于节约用水方面的指导。同样以小水滴的口吻来强调要科学地节约用水,重视家庭中水的循环利用,精心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的未来生活,培育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课前,笔者分别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提纲,前者包含“小朋友你每天都会用水来干什么”“我们这样天天用水,会把水用光吗?为什么”“我们每天喝的水、用的水干净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被污染的现象吗?在哪里看到的?你知道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在家里、在学校里你想过怎么节约用水”4个问题,后者则由“你们班孩子了解自然资源,如水、空气、森林等吗”“在德法课上,你们班孩子有什么特点?喜欢这门学科吗”“关于这课的内容你认为孩子学习起来难点会是什么”3个问题组成。
调查分析发现,所教班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关注度不高,对水污染、节约用水等话题较为陌生。结合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善于模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特点,笔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了解水污染现状,知道水资源目前遭受的危机,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掌握节约用水的科学方法,懂得珍惜资源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发自内心地爱惜水资源,形成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互依存的共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拓展生活场域,丰富情感体验
南京位于长江之滨,水系发达,环境治理情况整体较好。教材图片呈现的河流被大范围污染的情况较少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略有出入。认知的欠缺,导致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小水滴被污染的深切同情。
据此,教学中,笔者在导入时让学生回顾旧知,先想象“那些用过的水都去了哪里”,再出示插图,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如果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废水、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都直接流到小河里,小水滴来到这样的小河,心情会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四人小组利用插图和表示四种表情(快乐、疑惑、伤心、发怒)的小水滴贴纸,开展“贴一贴,说一说”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小水滴心情变化的过程中寻找水污染产生的原因,逐渐产生对小水滴深切的同情。有了情感铺垫后,让学生回归生活,列举身边水污染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归纳出由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倾倒等导致的常见污染。在此基础上,笔者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超越生活局限,带着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中偷排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导致河流等现象。通过视频再现典型案例,呈现相关数据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被污染水资源的危害和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笔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我们家里有生活污水排放吗?我们学校有生活污水排放吗?引起学生关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污水制造者的反思,激发他们对小水滴的同情和保护小水滴的责任感。最后,以“这些污染的水我们喝下去会怎么样”设问,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人类与水资源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里,教师利用视频启发、活动探究等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生活场域,使学生获得了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基础。此时,引入治理水污染的案例和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就顺理成章。
(二)激活生活经验,促进实践体验
学生有各自生活中利用水资源的记忆和认知。比如,生活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之滨的城市,节约用水对他们来说似乎只停留在口头;在生活中不断被家长和老师要求要讲卫生、勤洗手,这似乎和教材倡导的节约用水、随时关水龙头等行为有矛盾之处。
教学不能忽视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要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果仅以直接告知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很难以激起他们的共鸣,用水习惯、节约用水意识的培养自然也无法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应在激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节约用水的意义与科学方法。
课前,笔者针对学生的用水习惯,如对用水后是否有时忘记关水龙头、漱口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洗澡擦肥皂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洗手擦肥皂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是否用流动的水洗脸、是否用流动的水洗水果等做小调查,课上公布数据统计结果。围绕“小水滴看到大家这样用水,心情会怎么样”的话题,组织学生对班级同学和自己的用水习惯做交流。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讨论,有学生甚至回答小水滴“很高兴”,因为大多数同学都记得关水龙头。这一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反思当下生活,引发思考:这样用水到底是不是浪费呢? 继而,笔者让学生交流两个课前小实验。实验1为“打开水龙头一分钟流了多少水”,实验2为“用流动的水洗脸和用盆接水洗脸进行对比”。两个实验均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数据对比(用500毫升的矿泉水瓶量化),促使学生感受平时不关水龙头,用长流水来洗脸、漱口、洗澡是一种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这样,课堂交流得出“浪费水就缘于这些日常用水小习惯”的结论便水到渠成。
随后,笔者提出“冬天洗澡,如果关了热水就会很冷”这样的两难问题,启发学生做有深度的探究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观点,从关好门窗到使用浴霸、空调等方式,最后提出开着热水可以站在浴盆、浴桶里洗澡,把这些热水留着拖地、冲厕所等,多角度解決这个难题。这为他们改变用水习惯做了充分的情感和思维的铺垫。
可见,教师通过不断激活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在实践中持续体验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德行。
(三)渗透生活理念,唤醒道德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育人价值既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新的认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彰显于现实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并形成相应的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水污染并没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真切的影响,如何向他们渗透绿色生活理念呢?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呈现水污染对人类危害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中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只有深度挖掘课堂细节,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才能唤醒道德体验,最终使道德观点内化为道德认知。
对于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学生来说,珍惜水、节约水的生活理念渗透更要“走心”。笔者基于真实学习情境,设计了学习任务:帮助遇到小区停水的宁宁设计节约用水方案。学生在前面通过回忆家中一水多用的实例和观看视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当堂巩固。课堂上,有学生只想到节约用水,单纯地想一水多用,提出用洗水果的水漱口,或用洗脸的水洗水果,这显然不合理,让节约用水与科学用水、讲卫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形成了道德两难。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厘清节约用水还要注意科学、卫生、合理这一观念,避免只知道一水多用而忽视做法科学性,形成错误的认识。
与教师讲解、看视频、说儿歌等方法相比,这样的探究活动更具体、更思辨,更具挑战性,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以创造性节水的方式去体验绿色生活。
珍惜水、节约水,这是学校和家庭“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仅仅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来达到目的,不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则教育仍停留在他律层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形成与学生心灵的道德呼应,促使学生主动养成德行,从他律走向自律。
关键词:《小水滴的诉说》情感体验实践体验道德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作为育人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意识、习惯的养成是德行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生态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与环保相关的行为习惯一直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加以强调,学生常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督促下被动遵守,尚属一种外在规范约束的道德他律。如何让这些道德行为内化为每位学生心中的道德信念,外显为一种道德自律呢?笔者教学《小水滴的诉说》时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了《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材通过“小水滴”的自述、哭诉、求助,激发学生认识水、理解水、爱惜水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身,有创意地珍惜水、节约水。
其中,第二课时包含“我遭遇了不幸”“快来帮帮我吧”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以插图的形式整体呈现小水滴的不幸遭遇——小水滴从树木茂密的大山奔跑而来,流过绿油油的田野,流向高楼林立的城市居民区、烟囱密布的工厂集中区,小河里的水越来越黑,小水滴也越来越难受。提示语是小水滴眼泪汪汪的叙述,意在告诉学生河流遭受了污染。此外,通过一个小男孩不关水龙头的插图,揭示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内容的编排,旨在引发学生对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深度思考。二是关于节约用水方面的指导。同样以小水滴的口吻来强调要科学地节约用水,重视家庭中水的循环利用,精心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的未来生活,培育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课前,笔者分别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提纲,前者包含“小朋友你每天都会用水来干什么”“我们这样天天用水,会把水用光吗?为什么”“我们每天喝的水、用的水干净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被污染的现象吗?在哪里看到的?你知道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在家里、在学校里你想过怎么节约用水”4个问题,后者则由“你们班孩子了解自然资源,如水、空气、森林等吗”“在德法课上,你们班孩子有什么特点?喜欢这门学科吗”“关于这课的内容你认为孩子学习起来难点会是什么”3个问题组成。
调查分析发现,所教班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关注度不高,对水污染、节约用水等话题较为陌生。结合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善于模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特点,笔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了解水污染现状,知道水资源目前遭受的危机,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掌握节约用水的科学方法,懂得珍惜资源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发自内心地爱惜水资源,形成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互依存的共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拓展生活场域,丰富情感体验
南京位于长江之滨,水系发达,环境治理情况整体较好。教材图片呈现的河流被大范围污染的情况较少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略有出入。认知的欠缺,导致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小水滴被污染的深切同情。
据此,教学中,笔者在导入时让学生回顾旧知,先想象“那些用过的水都去了哪里”,再出示插图,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如果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废水、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都直接流到小河里,小水滴来到这样的小河,心情会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四人小组利用插图和表示四种表情(快乐、疑惑、伤心、发怒)的小水滴贴纸,开展“贴一贴,说一说”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小水滴心情变化的过程中寻找水污染产生的原因,逐渐产生对小水滴深切的同情。有了情感铺垫后,让学生回归生活,列举身边水污染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归纳出由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倾倒等导致的常见污染。在此基础上,笔者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超越生活局限,带着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中偷排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导致河流等现象。通过视频再现典型案例,呈现相关数据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被污染水资源的危害和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笔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我们家里有生活污水排放吗?我们学校有生活污水排放吗?引起学生关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污水制造者的反思,激发他们对小水滴的同情和保护小水滴的责任感。最后,以“这些污染的水我们喝下去会怎么样”设问,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人类与水资源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里,教师利用视频启发、活动探究等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生活场域,使学生获得了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基础。此时,引入治理水污染的案例和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就顺理成章。
(二)激活生活经验,促进实践体验
学生有各自生活中利用水资源的记忆和认知。比如,生活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之滨的城市,节约用水对他们来说似乎只停留在口头;在生活中不断被家长和老师要求要讲卫生、勤洗手,这似乎和教材倡导的节约用水、随时关水龙头等行为有矛盾之处。
教学不能忽视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要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果仅以直接告知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很难以激起他们的共鸣,用水习惯、节约用水意识的培养自然也无法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应在激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节约用水的意义与科学方法。
课前,笔者针对学生的用水习惯,如对用水后是否有时忘记关水龙头、漱口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洗澡擦肥皂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洗手擦肥皂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是否用流动的水洗脸、是否用流动的水洗水果等做小调查,课上公布数据统计结果。围绕“小水滴看到大家这样用水,心情会怎么样”的话题,组织学生对班级同学和自己的用水习惯做交流。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讨论,有学生甚至回答小水滴“很高兴”,因为大多数同学都记得关水龙头。这一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反思当下生活,引发思考:这样用水到底是不是浪费呢? 继而,笔者让学生交流两个课前小实验。实验1为“打开水龙头一分钟流了多少水”,实验2为“用流动的水洗脸和用盆接水洗脸进行对比”。两个实验均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数据对比(用500毫升的矿泉水瓶量化),促使学生感受平时不关水龙头,用长流水来洗脸、漱口、洗澡是一种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这样,课堂交流得出“浪费水就缘于这些日常用水小习惯”的结论便水到渠成。
随后,笔者提出“冬天洗澡,如果关了热水就会很冷”这样的两难问题,启发学生做有深度的探究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观点,从关好门窗到使用浴霸、空调等方式,最后提出开着热水可以站在浴盆、浴桶里洗澡,把这些热水留着拖地、冲厕所等,多角度解決这个难题。这为他们改变用水习惯做了充分的情感和思维的铺垫。
可见,教师通过不断激活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在实践中持续体验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德行。
(三)渗透生活理念,唤醒道德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育人价值既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新的认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彰显于现实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并形成相应的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水污染并没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真切的影响,如何向他们渗透绿色生活理念呢?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呈现水污染对人类危害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中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只有深度挖掘课堂细节,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才能唤醒道德体验,最终使道德观点内化为道德认知。
对于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学生来说,珍惜水、节约水的生活理念渗透更要“走心”。笔者基于真实学习情境,设计了学习任务:帮助遇到小区停水的宁宁设计节约用水方案。学生在前面通过回忆家中一水多用的实例和观看视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当堂巩固。课堂上,有学生只想到节约用水,单纯地想一水多用,提出用洗水果的水漱口,或用洗脸的水洗水果,这显然不合理,让节约用水与科学用水、讲卫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形成了道德两难。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厘清节约用水还要注意科学、卫生、合理这一观念,避免只知道一水多用而忽视做法科学性,形成错误的认识。
与教师讲解、看视频、说儿歌等方法相比,这样的探究活动更具体、更思辨,更具挑战性,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以创造性节水的方式去体验绿色生活。
珍惜水、节约水,这是学校和家庭“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仅仅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来达到目的,不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则教育仍停留在他律层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形成与学生心灵的道德呼应,促使学生主动养成德行,从他律走向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