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走向自律:从“体验”入手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意识、习惯的养成是德行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生态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从情感体验、实践体验、道德体验入手,拓展生活场域,激活生活经验,渗透生活理念,让道德行为内化为每位学生心中的道德信念,外显为一种道德自律。
  关键词:《小水滴的诉说》情感体验实践体验道德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作为育人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意识、习惯的养成是德行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生态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与环保相关的行为习惯一直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加以强调,学生常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督促下被动遵守,尚属一种外在规范约束的道德他律。如何让这些道德行为内化为每位学生心中的道德信念,外显为一种道德自律呢?笔者教学《小水滴的诉说》时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了《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材通过“小水滴”的自述、哭诉、求助,激发学生认识水、理解水、爱惜水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本身,有创意地珍惜水、节约水。
  其中,第二课时包含“我遭遇了不幸”“快来帮帮我吧”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以插图的形式整体呈现小水滴的不幸遭遇——小水滴从树木茂密的大山奔跑而来,流过绿油油的田野,流向高楼林立的城市居民区、烟囱密布的工厂集中区,小河里的水越来越黑,小水滴也越来越难受。提示语是小水滴眼泪汪汪的叙述,意在告诉学生河流遭受了污染。此外,通过一个小男孩不关水龙头的插图,揭示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内容的编排,旨在引发学生对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深度思考。二是关于节约用水方面的指导。同样以小水滴的口吻来强调要科学地节约用水,重视家庭中水的循环利用,精心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的未来生活,培育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课前,笔者分别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提纲,前者包含“小朋友你每天都会用水来干什么”“我们这样天天用水,会把水用光吗?为什么”“我们每天喝的水、用的水干净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被污染的现象吗?在哪里看到的?你知道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在家里、在学校里你想过怎么节约用水”4个问题,后者则由“你们班孩子了解自然资源,如水、空气、森林等吗”“在德法课上,你们班孩子有什么特点?喜欢这门学科吗”“关于这课的内容你认为孩子学习起来难点会是什么”3个问题组成。
  调查分析发现,所教班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关注度不高,对水污染、节约用水等话题较为陌生。结合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善于模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特点,笔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了解水污染现状,知道水资源目前遭受的危机,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掌握节约用水的科学方法,懂得珍惜资源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发自内心地爱惜水资源,形成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互依存的共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拓展生活场域,丰富情感体验
  南京位于长江之滨,水系发达,环境治理情况整体较好。教材图片呈现的河流被大范围污染的情况较少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略有出入。认知的欠缺,导致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小水滴被污染的深切同情。
  据此,教学中,笔者在导入时让学生回顾旧知,先想象“那些用过的水都去了哪里”,再出示插图,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如果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废水、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都直接流到小河里,小水滴来到这样的小河,心情会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四人小组利用插图和表示四种表情(快乐、疑惑、伤心、发怒)的小水滴贴纸,开展“贴一贴,说一说”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小水滴心情变化的过程中寻找水污染产生的原因,逐渐产生对小水滴深切的同情。有了情感铺垫后,让学生回归生活,列举身边水污染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归纳出由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倾倒等导致的常见污染。在此基础上,笔者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超越生活局限,带着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中偷排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导致河流等现象。通过视频再现典型案例,呈现相关数据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被污染水资源的危害和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笔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我们家里有生活污水排放吗?我们学校有生活污水排放吗?引起学生关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污水制造者的反思,激发他们对小水滴的同情和保护小水滴的责任感。最后,以“这些污染的水我们喝下去会怎么样”设问,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人类与水资源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里,教师利用视频启发、活动探究等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生活场域,使学生获得了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基础。此时,引入治理水污染的案例和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就顺理成章。
  (二)激活生活经验,促进实践体验
  学生有各自生活中利用水资源的记忆和认知。比如,生活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之滨的城市,节约用水对他们来说似乎只停留在口头;在生活中不断被家长和老师要求要讲卫生、勤洗手,这似乎和教材倡导的节约用水、随时关水龙头等行为有矛盾之处。
  教学不能忽视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要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果仅以直接告知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很难以激起他们的共鸣,用水习惯、节约用水意识的培养自然也无法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应在激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节约用水的意义与科学方法。
  课前,笔者针对学生的用水习惯,如对用水后是否有时忘记关水龙头、漱口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洗澡擦肥皂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洗手擦肥皂时是否不关水龙头、是否用流动的水洗脸、是否用流动的水洗水果等做小调查,课上公布数据统计结果。围绕“小水滴看到大家这样用水,心情会怎么样”的话题,组织学生对班级同学和自己的用水习惯做交流。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讨论,有学生甚至回答小水滴“很高兴”,因为大多数同学都记得关水龙头。这一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反思当下生活,引发思考:这样用水到底是不是浪费呢?   继而,笔者让学生交流两个课前小实验。实验1为“打开水龙头一分钟流了多少水”,实验2为“用流动的水洗脸和用盆接水洗脸进行对比”。两个实验均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数据对比(用500毫升的矿泉水瓶量化),促使学生感受平时不关水龙头,用长流水来洗脸、漱口、洗澡是一种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这样,课堂交流得出“浪费水就缘于这些日常用水小习惯”的结论便水到渠成。
  随后,笔者提出“冬天洗澡,如果关了热水就会很冷”这样的两难问题,启发学生做有深度的探究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观点,从关好门窗到使用浴霸、空调等方式,最后提出开着热水可以站在浴盆、浴桶里洗澡,把这些热水留着拖地、冲厕所等,多角度解決这个难题。这为他们改变用水习惯做了充分的情感和思维的铺垫。
  可见,教师通过不断激活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在实践中持续体验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德行。
  (三)渗透生活理念,唤醒道德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育人价值既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新的认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彰显于现实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并形成相应的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水污染并没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真切的影响,如何向他们渗透绿色生活理念呢?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呈现水污染对人类危害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中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只有深度挖掘课堂细节,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才能唤醒道德体验,最终使道德观点内化为道德认知。
  对于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学生来说,珍惜水、节约水的生活理念渗透更要“走心”。笔者基于真实学习情境,设计了学习任务:帮助遇到小区停水的宁宁设计节约用水方案。学生在前面通过回忆家中一水多用的实例和观看视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当堂巩固。课堂上,有学生只想到节约用水,单纯地想一水多用,提出用洗水果的水漱口,或用洗脸的水洗水果,这显然不合理,让节约用水与科学用水、讲卫生之间出现了矛盾,形成了道德两难。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厘清节约用水还要注意科学、卫生、合理这一观念,避免只知道一水多用而忽视做法科学性,形成错误的认识。
  与教师讲解、看视频、说儿歌等方法相比,这样的探究活动更具体、更思辨,更具挑战性,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以创造性节水的方式去体验绿色生活。
  珍惜水、节约水,这是学校和家庭“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仅仅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来达到目的,不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则教育仍停留在他律层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形成与学生心灵的道德呼应,促使学生主动养成德行,从他律走向自律。
其他文献
摘要:“快乐读书吧”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意在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将“快乐读书吧”板块看成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绘制“经”“纬”图,要做到:通过文体推进和策略推进,实现“经”度推进;通过与本册教材相关栏目内容的融合、与教材其他内容的融合,实现“经”“纬”融合教学。  关键词:“经”“纬”融合 快乐读书吧 “经”度推进  统编语文教材被称作“专治少读书,不读书”。为此,教材编者不仅倡导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正式教学。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整本书,可遵循的路径为:导读课,略读浏览,初识故事;研读课,梳理情节,复现故事;探讨课,赏析语言,体悟情感;延伸课:课外迁移,绘制阅读地图,让学生爱上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低年级绘本阅读课四部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正式教学,意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和大人一起读,主动读,用
期刊
摘要:具身的课堂关乎“身”与“心”,而“身”与“心”又正好和“做”与“思”相对应。由此,提出科学教学主张——具身理念下的“做思共生”,以及建构相应的教学范式与模型。具身理念下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是儿童科学学习中“动手做”的外显性与“动脑思”的内隐性的融合,是对儿童的认知改观与思维变换更为形象地化为“做”与“思”的反馈,最终尝试建构一种身体活动、大脑思维、心境参与的多维学习的科学活动形态。  关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4次综合性学习。将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切、多元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学生语文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尝试的策略有:分析教材和学情,发现“问题”;盘点资源,构建情境;重组学习素材,设计“活动链”;细化学习任务,明确细则。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问题情境活动链评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期刊
摘要:从考查数学史以及评估学习效果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利用历史上智力突破的路径和学生理解的水平层次,助力学生思维破局:从“一个数”走向“任意数”。分四个环节设计教学活动:突出“代”,凸显“系”,解析“值”,感悟“变”。以此实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教育价值:培养符号意识,启蒙代数思维。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 认知困难 符号意识 代数思维  “用字母表示数”是
期刊
摘要:诗歌一篇篇孤立地出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导致学生较少在审美和鉴赏一类诗歌上有收获。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常忽略学习者认知上的差异,也就是“学段意识”的缺失。古诗教学需要融入“学段意识”。教师要将一首诗的学习放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是学生的整个古诗学习历程中进行考量。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段意识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100余首,相较人教版增幅达约30%。但古诗应该怎么教,教到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若能选择一些比较“特别”(非普通)的例子,或者通过夸大、变形等方式使一般的例子发生变化,则有利于突出相关学习内容的细节特征,帮助学生走到数学知识的本质之处、数学学习的更深更广之处。以“认识长方体”“比较分数大小”“加法交换律”“认识乘法”“折线统计图”“认识平均数”等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关键词:特例小学数学由特殊到一般  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要通过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概念、
期刊
摘要: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机渗透在教材的各个板块,并通过课后习题(包括“语文园地”的习题)进行训练巩固。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有:引导读悟结合,准确表达;启发模仿说话,具体表达;强化“串联式”拓展,多样化表达。  关键词:课后习题 口头表达能力 内涵阐释 提升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为学生搭建体验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桥梁。利用视觉聚焦作品主题,凸显听觉以认知作品内容,注重联觉从而感知作品魅力,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弘扬和传承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灯官报灯名》视觉听觉联觉  音乐欣赏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审美活动,可以且应当调动多种感官。音乐用来听,听各种乐器声音的美妙融合;音乐用于看,看乐器演奏、身
期刊
摘要: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各校纷纷组织教师录制“微课”,上线“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为此,可以建构和实施“微课+” 组合定制教学模式:利用“微课+任务驱动”组织课前预学,利用“微课+线上合作”组织课中助学,利用“微课+巩固拓展”组织课后研学。  关键词:微课;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圆柱的体积》  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延迟开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校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