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演唱技巧与乐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对艺术产生正确认知。而合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也能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合作意识,从而提升整体素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探寻提高音乐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素养;合唱教学
引言
所谓音乐素养是指学生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情感的能力,而合唱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最容易产生情感体验的一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表现、创造乐曲的自由平台,因此在合唱教学中要将培养音乐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性的教学目标,激发大家的合唱兴趣、学习合唱技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激发合唱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合唱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强化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出发,增添趣味课上活动,根据对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了解创设教学背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合唱活动产生期待,用心感受歌曲的节奏,尝试去识谱、辨声,提升学习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例如学习花城版《梅花鹿》一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程:“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窜山又越岭,全身都是宝——打一动物。”并在PPT上展示梅花鹿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再播放合唱的视频,让学生对合唱产生期待感。
二、强化乐理知识
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可以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讓学生死记硬背,要在正式授课之前教会他们本节课相应的乐理知识,给他们提供没有附点的乐谱,通过自己打节奏的方式读歌词,然后再出示带有附点的乐谱,再次读歌词,从两次读歌词中找出区别,从而掌握音乐中强弱记号、力度记号与切分记号,通过理解学习要比听教师的讲解去记忆更加高效,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让抽象的乐理知识有画面、有声音,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
三、增加合唱训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素养,教师首先需要增加课上的合唱训练,让大家能够把握各个声部之间音准和节奏的区别,明白只有与其他人的声音相互配合才能呈现出完美表演的道理。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先让大家熟悉歌曲旋律,再增加视唱训练,以此来提升音准,然后要让他们掌握节拍规律,通过自己打节拍的方式把握歌曲的节奏,只有每名同学的节奏一致才能呈现出完美的合唱,因此在进行节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保证不会出现因为某名同学抢拍或掉队影响合唱效果的情况。
只有通过大量上述的合唱训练,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有基本的认知,从而能够欣赏其他歌曲的旋律,提升审美能力,领悟到歌曲中旋律、节奏与声音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此外学生也能在接触新音乐后自然哼唱旋律,强化对词曲意境的理解能力,由此会形成用不同发声方式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从而在各个声部之间自然转换,强化合唱的整体感知,以此来提升全班同学的音乐素养,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丰富发声方法
合唱教学目的分为感受作品内涵和抒发个人情感两部分,在大量练习后能够在不同作品中被声音所感染,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对其他音乐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教师在合唱教学中着重进行发声训练,教给他们科学的发声技巧,让他们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气息,在合唱中创造出更好的声音效果。也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悟能力,以此来让合唱表演更具感染力。
小学时期必须要掌握的发声技巧有呼吸和共鸣两种,其中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小学生的声音处在发育时期,所以经常出现气不足和气息不够的情况,会对合唱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用胸部控制气息,使用“闻香”和喊口令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再将手放腹部感受膨胀动作,发出口令声音,寻找正确位置反复练习,声音自然变得有力又灵活。共鸣则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提高声音共鸣位置,例如在学习《小兔子乖乖》一课时为了升高学生的发声位置,亲自示范哼鸣法,将上下牙打开,合闭双唇体会口腔的膨胀感,发出高位声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组织多样性的合唱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过程逐渐掌握乐理知识,并且能够在大量训练后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重点讲解合唱的发声技巧,让他们能领悟各个声部抒发的感情,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化,在音乐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增强音乐鉴赏能力,以此来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妍.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究与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2:190-191.
[2]武磊.谈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J].才智,2019,09:112.
[3]丁梦娇.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黄河之声,2019,09:99.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素养;合唱教学
引言
所谓音乐素养是指学生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情感的能力,而合唱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最容易产生情感体验的一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表现、创造乐曲的自由平台,因此在合唱教学中要将培养音乐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性的教学目标,激发大家的合唱兴趣、学习合唱技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激发合唱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合唱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强化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出发,增添趣味课上活动,根据对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了解创设教学背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合唱活动产生期待,用心感受歌曲的节奏,尝试去识谱、辨声,提升学习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例如学习花城版《梅花鹿》一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程:“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窜山又越岭,全身都是宝——打一动物。”并在PPT上展示梅花鹿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再播放合唱的视频,让学生对合唱产生期待感。
二、强化乐理知识
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可以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讓学生死记硬背,要在正式授课之前教会他们本节课相应的乐理知识,给他们提供没有附点的乐谱,通过自己打节奏的方式读歌词,然后再出示带有附点的乐谱,再次读歌词,从两次读歌词中找出区别,从而掌握音乐中强弱记号、力度记号与切分记号,通过理解学习要比听教师的讲解去记忆更加高效,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让抽象的乐理知识有画面、有声音,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
三、增加合唱训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素养,教师首先需要增加课上的合唱训练,让大家能够把握各个声部之间音准和节奏的区别,明白只有与其他人的声音相互配合才能呈现出完美表演的道理。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先让大家熟悉歌曲旋律,再增加视唱训练,以此来提升音准,然后要让他们掌握节拍规律,通过自己打节拍的方式把握歌曲的节奏,只有每名同学的节奏一致才能呈现出完美的合唱,因此在进行节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保证不会出现因为某名同学抢拍或掉队影响合唱效果的情况。
只有通过大量上述的合唱训练,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有基本的认知,从而能够欣赏其他歌曲的旋律,提升审美能力,领悟到歌曲中旋律、节奏与声音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此外学生也能在接触新音乐后自然哼唱旋律,强化对词曲意境的理解能力,由此会形成用不同发声方式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从而在各个声部之间自然转换,强化合唱的整体感知,以此来提升全班同学的音乐素养,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丰富发声方法
合唱教学目的分为感受作品内涵和抒发个人情感两部分,在大量练习后能够在不同作品中被声音所感染,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对其他音乐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教师在合唱教学中着重进行发声训练,教给他们科学的发声技巧,让他们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气息,在合唱中创造出更好的声音效果。也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悟能力,以此来让合唱表演更具感染力。
小学时期必须要掌握的发声技巧有呼吸和共鸣两种,其中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小学生的声音处在发育时期,所以经常出现气不足和气息不够的情况,会对合唱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用胸部控制气息,使用“闻香”和喊口令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再将手放腹部感受膨胀动作,发出口令声音,寻找正确位置反复练习,声音自然变得有力又灵活。共鸣则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提高声音共鸣位置,例如在学习《小兔子乖乖》一课时为了升高学生的发声位置,亲自示范哼鸣法,将上下牙打开,合闭双唇体会口腔的膨胀感,发出高位声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组织多样性的合唱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过程逐渐掌握乐理知识,并且能够在大量训练后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重点讲解合唱的发声技巧,让他们能领悟各个声部抒发的感情,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化,在音乐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增强音乐鉴赏能力,以此来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妍.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究与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2:190-191.
[2]武磊.谈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J].才智,2019,09:112.
[3]丁梦娇.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黄河之声,2019,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