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有趣和重要:化学可以这样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从2017年起,本刊持续关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保志明老师的“让理科学习更理性”专题研究,围绕认知态度与考试方法、定量实验的考查、科学教学中的有趣、理性对待学习等话题,先后刊发了5篇系列文章。本期继续刊发“系列之六”——从化学实验、化学知识、化学视角三个维度,讲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解化学,进而认可化学的有趣和重要,为我们呈现了理科学习的一种视角。
  我是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若是大谈化学如何有趣,如何在各项前沿领域中散发独特魅力,深感力不从心——毕竟我不是化学家,我只会教高中生学化学;若是大谈化学如何重要,为何被称为“21世纪的‘中心科学’”,又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我要谈的是,化学如何学习。
  一、期待课堂上的“混乱”:化学实验可以这样做
  如果你学过初中化学,想必知道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可能也做过这个实验。不过,高中化学中我们还会再做这个实验: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但不说明“怎么加”“加多少”。没错,我们期待的就是课堂上的“混乱”:有人“倒”,有人“滴”,有人加得多,有人加得少……只要加了盐酸就会看到气泡,知道有反应在发生。可是,不同的加法,现象会有细微的不同——“滴”加盐酸时,起先看不到什么气泡,后来才会看到大量气泡;而“倒”入盐酸时,一下子就能看到大量气泡。那么,学生在交流实验现象时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为什么我的现象和别人不一样?自然要一探究竟。如果先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了酚酞,就更有趣了:慢慢“滴”加盐酸的时候,虽然看不出明显气泡,酚酞的颜色却逐渐变浅,说明碳酸钠在逐渐减少。随着盐酸的继续滴入,酚酞颜色会越来越浅,碳酸钠理应越来越少,反应理应越来越慢,直到完全停止——这是正常的推理。可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继续滴加盐酸,溶液在已显浅粉色的时候,会突然产生大量气泡,而且反应还很迅速,这种矛盾要如何解释?消失了的碳酸钠没有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话,变成了什么?这些问题是在“混乱”的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探究也就顺其自然发生了。
  上述环节会使学生认识到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在少量地、缓缓地滴加盐酸时,碳酸钠是被反应掉了,但是并没有“逃逸”出溶液,而是变身为其他形式“隐藏”起來了。变身为什么形式了呢?只能是碳酸氢钠。当盐酸加到足够多时,碳酸氢钠也“隐藏”不住了,这才变成二氧化碳气体“逃逸”出溶液。
  碳酸钠、碳酸氢钠这些分子看不见、摸不着,可是,通过肉眼对气泡的观察,我们居然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秘密。化学教科书上那些对微观本质的描述正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得来的。这里,是逻辑与想象的融合,是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这也正是化学本然的有趣!
  二、追寻复杂背后的简约:化学知识可以这样生长出来
  学习是一个不断让新信息与头脑中的已有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不断回头看看学习过的知识,想想它与新学习的知识有没有什么联系,是一种能让知识自己生长的学习方式。
  例如,初中时学生学过HCl+NaOHNaCl+H2O,知道这是一个酸碱中和反应;还学过Na2CO3+2HClNa2CO3+CO2↑+H2O,知道这是一个盐与酸的反应,可以制得CO2气体。等到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时,再回头来看这两个反应,学生会发现:前者是H+传递的反应,它从HCl中传出来,被OH-“接住”,生成了H2O;而后者呢?竟然也是个H+传递的反应,它从HCl中传出来,被CO2-3“接住”,生成了CO2和H2O。原来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想下去,既然H+能从这个微粒传给那个微粒,那能不能反过来传呢?谁传给谁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经常回望与整合,学生就会发现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也许有着简约的规律,它们在支配着大自然的运转。而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当然不只是化学学习)中养成的思维习惯,或将有助于他们成为能指点迷津、揭示规律的人。
  三、脆弱的静止和永恒的运动:通过化学视角增长人生智慧
  好动的少年不小心摔伤骨折了,虽然很痛,但一般不用太担心,因为好好养伤就能康复。但是,牙齿也属于骨骼系统的一部分,为什么(成人)牙齿磕碎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这是个医学问题吗?不是,这其实是个化学问题,而且是运用高中化学知识就能回答的问题: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的差别。
  牙齿是我们身体中最坚硬的骨骼。长期的生物进化让牙齿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坚硬的牙釉质。打造出这么一副武器,多不容易啊!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绝大多数有牙齿的生命体都采取了同一种策略,那就是等到一定年龄之后,牙齿就不再生长,进入“平衡状态”。特别是牙釉质,终生都不会跟外界发生反应(不包含破坏性损伤),从而形成了严格的静态平衡。人类身体中的其他骨骼,在生长策略上正好相反。即使是成年之后,骨骼的形态已经确定,但是化学反应依然在进行,而且还很高效。每天,都有一些钙质溶解到体液中,又有一些新的钙质填补到骨骼中,也正是因为这样,骨骼才有了自愈的特性。
  物质世界中的动态平衡,不只是对某些行为产生影响,更是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物理常识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既然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就可以推导出,静止的状态是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就转变为运动的状态。化学反应平衡就是如此,它是非常脆弱的静止状态。内部的化学反应一直在进行,外界的温度、压力但凡有一点变化,就能打破这个平衡。然而,化学反应不管怎么打破旧的平衡,新的平衡总能马上建立,即便它依旧是不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转化。学习了化学平衡,学生对物理力学中的运动与静止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等到将来在辩证哲学中再看到“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这样的观点,那更是心领神会。
  化学知识具有了哲学层面的意义,那就不仅仅是物质世界中的化学知识了,它还帮助我们增长人生智慧。其实,人类的哲学智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于物质世界的。反过来说,从各种物质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应的思想,作为自然学科基础的化学也不例外。
  我想,如果我们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学生难道不是打心眼里认可它的有趣和重要吗?
其他文献
摘要:围绕两堂课的教学探究“好课重构”的话题。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建构,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有效处理如何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问题。不要仅对某个内容进行深挖掘,要帮助学生拓展更为宽广的视界,获得更为深入的反思,由此培养文本识别能力、文本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重构学生提问教学内容  围绕这两堂课,我想谈谈好课重构这个话题。  我有种感觉,这几年来,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喜欢追求把课教得如何
期刊
摘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一课教学,以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为背景,带领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脚步,逐步再现有机物研究的各个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最终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核心素养  从1824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开始,科学家们就意识到,一片崭新的化学领域——有机化学,已经在他们眼前
期刊
【编者按】 单元教学(又称主题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相互独立、内部联系紧密的教学单元(或主题)来实施,具有介于课时(微观)与课程(宏观)之间的中观视角,是经典的教学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研究热点,要求教学“由厚变薄”,关注“最重要”“带得走”的东西,即知识结构中和探究过程中作为基础或本质、可以演变或贯穿的基本知识观念、思想方法等。任念兵老师等的“高中数学中观教学设计研究”系列文章,从概述
期刊
摘要:“任务单”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亲历知识建构全过程。Down the rabbit hole一课教学设计,在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关注口头表达训练和写作训练。鉴于学生的学力不同,在“任务单”教学的五个环节,注重了任务的分层。  关键词:任务单教学 分层设计 思维导图  “任务单”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亲历知识建构全过程
期刊
摘要:所谓“境脉”,是指教学中以一连串的情境活动为脉络。Great Inventions一课教学,以“境脉”强化文化意识:“境脉”引入,学生通过视听和阅读输入等活动,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知识;“境脉”延展,学生通过分享和比较等活动,了解中西方近现代发明创造的相关情况并不断反思;“境脉”升华,学生结合课时主题,通过设计和表达等活动,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批判性地思考未来的行动方向。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联想和想象这两种写作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应用,开展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依托“任务单”教学流程,以“任务单”为主线,借助《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搭建支架,串联写作教学。  关键词:“任务单”教学 联想 想象 《西游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发挥联想和想象”,要求学生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开启联想和想象的大门。然而,笔者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联想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也渐渐趋向网络化、平台化。将“任务单”教学模式与“教学助手”的各教学模块有机结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任务单”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 《排序算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也渐渐趋向网络化、平台化。结合学校全面推行的“任务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将“任务单”教学模式与南京市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中“教学助手”板块的各教学模块有机结合
期刊
摘要:因对“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语文教学的基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未能很好地落实。任务的确定,活动的开展,评价的实施,都要指向语文教学的基点,要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關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 基点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一、“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期刊
摘要:以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为依托,以STEM教育理念为导向,积极挖掘和开发数学教材内容,融入物理、工程等学科内容,运用“6E”教学模式,融入工程设计过程,设计和实施《设计和制作聚光手电筒》一课:基于真实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在工程设计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由此,得到教学启示:挖掘中小学教材内容,开发本土化跨学科课程;重视跨学科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托
期刊
摘要:学习任务群为语文学习回归实践性的本质创造了条件。为了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需要理性把握“实践性”的内涵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路,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践性 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引而编写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