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近期所拍摄的一组向家坝电站截流工程的“江底水下石林照片”,揭示出位于金沙江最下游云南水富县的向家坝电站坝基地带的“水下石林奇观”及其赏石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塑造过程。
大江大河的自然景观,对于玩石人特别是寻石、采石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滔滔奔流的长江水一旦“断流”,沉睡深潭的水下石林奇观以及图纹美石垂手可及的场面,则是广大玩石人未曾见过的。
一、出水芙蓉——水下石林
在2009中国昆明石博会期间,笔者与水富县向家坝奇石协会副会长卓维华先生一道,策划将其近期在向家坝电站围堰截流时所拍的一批现场照片精选一部分,以展示向家坝围堰内的原生态园林石及观赏石原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滔滔江水长期冲蚀江底岩石,塑造水下“生根基岩”怪石群落的过程,特别是“摩尔石”的形成模式、原理,以及“水下石林”中隐藏的“出水芙蓉”——著名金沙江图纹石(画面石)的产出特征,以达到使广大石友,通过对难得一见的江底奇观的观察、分析,了解水下暗流对江底基岩的改造与塑造;近距离观察水石类观赏石某些大类石种(特别是“摩尔石”)的生成条件、塑造过程,并对其有一个理性的了解。
向家坝电站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最下游的水富县城边,县政府驻地即为向家坝镇;水富港号称“长江第一港”,位于金沙江与其支流——横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自古就是滇东北大通道的出入门户,是东入长江顺流入海的一大良港。金沙江向家坝电站一带,拥有丰富的古迹和旅游资源: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西部大峡谷温泉、秦汉“五尺道”、古西南丝绸路、古土坑墓群、古崖墓群、古石寨、古渡口等古迹和风物景观。水富县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作为国家重点电力、航运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已于2008年秋动工,2009年3月截流、撤水。文中所附的江底“水下石林奇观”照片摄于2009年5月。
在截流围堰进行撤水的后期,随着江水被抽排殆尽,围堰内的江底彻底暴露,一大片“水下石林”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水富县玩石人及好奇者蜂拥而至,日有上百人入堰寻宝;水富县向家坝奇石协会的石友,成了入堰拣石寻宝的主力军。
二、观赏石资源——石种类型
据初步统计,向家坝主要产有以下两大类观赏石资源:
第一类:造型石类(砂岩类造型石近千件,采获外运数十件;由于雨季来临,工程时间紧迫,其余被清底筑坝工程全部炸毁,实感无奈)
1、 生根的水下基岩群:所谓“基岩”概指原生的基座岩体或岩层;“基岩群”系指成群产出的众多基岩怪石群。
2、生根的水下造型石:为下部(根部)尚与基岩相连的散落分布的造型石,也往往是“基岩群”的组成成员。
3、游离的水下造型石:已经倒伏或已脱离基岩(母岩)母体的游离、散落的造型石。
第二类:图纹石类(各种图纹石采获一万枚以上)
向家坝水石的石种类型丰富,单件体量一般在5~25千克,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的石种有:
1、图纹石大类:原生浮雕石、次生晕纹石、芙蓉石、类大理石;
2、造型石大类:江底“摩尔石”、水墨石及其它造型石;
3、其它石种:菊花石、蜡石、金江红、西瓜石、冰花石、雪花石;
4、矿物石大类(矿物类卵石):雨花石、玛瑙、玉髓、水晶;
5、化石大类(化石类卵石):链珊瑚(志留纪)、贝壳石、八卦石(二叠纪的六方辉木或云南辉木化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种以图纹石大类为主,且以石英岩、石英砂岩所形成的铁染“晕纹石”类居多,成为金沙江下游特产的著名“巧家-水富画面石”的主产区之一。“晕纹石”种类大致如下:
1、近源纹理石:原岩(母岩)产自河谷两岸一带或支流、沟谷地带者,主要有玄武岩类纹理石及砂岩类纹理石;
2、中源-远源晕纹石:原岩(母岩)为元古代浅色石英砂岩或变质石英岩,主产于四川会东县及云南禄劝县、东川西北结合部的古老变质岩区;为金沙江下游出产量最大的著名石种;
3、远源纹理石:原岩(母岩)为各种变质岩、沉积岩所形成的具有原生纹理的岩石;
4、化石纹理石:由元古代叠层藻化石及志留纪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的含化石卵石。
三、水下石林再现并揭示了“摩尔石”生成的必备条件与形成原理
1、石质的必备条件:
凡是“摩尔石”,其石质往往硬度适中(4.5~5.5),通体岩性均匀而单一,原岩为无裂隙构造、无层理构造;各个方向、各个部位的岩石特性(结构、构造、硬度、耐磨度、成分等)完全相同,没有方向性的差异。此即为“摩尔石”形成所必须的最根本的重要内因条件。
2、“摩尔石”的塑造者——“巨人窝”:
“巨人窝”是指某些在岩性非常均匀的原生基岩滩上或水下基岩上,所发育的一种臼窝状、竖井状(宽度小于深度)的直立石坑或“石管道”(一般直径0.2~1米,深0.4~2米)。“巨人窝”的窝底可见一个环状或简单螺旋状——耳窝状的洼槽(卵石在窝底作旋转运动时磨出的“轨迹”)和一个位于“轨迹”中心的突起(旋转轴心)。
3、“巨人窝”催生了“摩尔石”:
在“巨人窝”加深和扩大的过程中,窝内的卵石也逐渐被磨小并被冲出石坑外,比石坑口径小的新来卵石又相继落入其中,接替着小卵石而继续淘磨、塑造着“巨人窝”;这是“摩尔石”的前期形成基础。“巨人窝”可以是多个甚至是成群出现,当“巨人窝”现象持续到晚期时,其组成的岩石大部分被“掏空”发生局部的坍塌,有的被留置于深潭,只能由搅动的沙流或含沙涡流“再接再厉”地、进一步磨蚀残留的“巨人窝”残块,天雕成独具风格的“摩尔石”。
所以,“摩尔石”不可能是由岩性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更不可能只由单一的卵石冲磨作用或单一的含沙涡流洗磨而成,而应是在特定条件下,由一系列冲蚀、磨蚀的多阶段复杂侵蚀改造过程所塑造的一类造型石。向家坝电站截流后在江底所见的“水下石林”景观,再现了“摩尔石”形成的机理和改造、塑造过程,值得向赏石界展示、与石界共赏。
四、“水下石林”
—— 画面石富集和藏身之地
在截流围堰的枯水江底,发育着一片片耸立江底的水下石林,其中已塑造成了“摩尔石群”;在“石峰”和“石牙”之间窝藏了大量的金沙江图纹卵石,水富县、巧家县的石友习称“画面石”或“金沙江画面石”。由于江底有水下石林的阻隔,江水形成众多涡流和回流,从而产生了相应的、对“画面石”形成的两个方面的改造流程:
1、水流受阻而流速下降,促使底流搬运的大量卵石停积而滞留在石峰、石牙和谷洼地带,富集成水下深潭里的卵石滩;
2、停积在石牙之间和巨人窝里的卵石,在涡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参与了“巨人窝”的塑造,另一方面也对卵石自身进行了抛磨“修炼”。
“水下石林”成了画面石富集和“藏身修炼”之地。难怪水富县玩石人在这万年不遇的断流时机,一举拣获了上品画面石上万件,其中精品、藏品不计其数;当今的画面石名城,未来的美丽水都-水富,从此戴上了“石富”的桂冠。
(特别鸣谢航空摄影者范仕高、高峰、范兵、李伟先生——作者注)
大江大河的自然景观,对于玩石人特别是寻石、采石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滔滔奔流的长江水一旦“断流”,沉睡深潭的水下石林奇观以及图纹美石垂手可及的场面,则是广大玩石人未曾见过的。
一、出水芙蓉——水下石林
在2009中国昆明石博会期间,笔者与水富县向家坝奇石协会副会长卓维华先生一道,策划将其近期在向家坝电站围堰截流时所拍的一批现场照片精选一部分,以展示向家坝围堰内的原生态园林石及观赏石原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滔滔江水长期冲蚀江底岩石,塑造水下“生根基岩”怪石群落的过程,特别是“摩尔石”的形成模式、原理,以及“水下石林”中隐藏的“出水芙蓉”——著名金沙江图纹石(画面石)的产出特征,以达到使广大石友,通过对难得一见的江底奇观的观察、分析,了解水下暗流对江底基岩的改造与塑造;近距离观察水石类观赏石某些大类石种(特别是“摩尔石”)的生成条件、塑造过程,并对其有一个理性的了解。
向家坝电站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最下游的水富县城边,县政府驻地即为向家坝镇;水富港号称“长江第一港”,位于金沙江与其支流——横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自古就是滇东北大通道的出入门户,是东入长江顺流入海的一大良港。金沙江向家坝电站一带,拥有丰富的古迹和旅游资源: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西部大峡谷温泉、秦汉“五尺道”、古西南丝绸路、古土坑墓群、古崖墓群、古石寨、古渡口等古迹和风物景观。水富县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作为国家重点电力、航运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已于2008年秋动工,2009年3月截流、撤水。文中所附的江底“水下石林奇观”照片摄于2009年5月。
在截流围堰进行撤水的后期,随着江水被抽排殆尽,围堰内的江底彻底暴露,一大片“水下石林”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水富县玩石人及好奇者蜂拥而至,日有上百人入堰寻宝;水富县向家坝奇石协会的石友,成了入堰拣石寻宝的主力军。
二、观赏石资源——石种类型
据初步统计,向家坝主要产有以下两大类观赏石资源:
第一类:造型石类(砂岩类造型石近千件,采获外运数十件;由于雨季来临,工程时间紧迫,其余被清底筑坝工程全部炸毁,实感无奈)
1、 生根的水下基岩群:所谓“基岩”概指原生的基座岩体或岩层;“基岩群”系指成群产出的众多基岩怪石群。
2、生根的水下造型石:为下部(根部)尚与基岩相连的散落分布的造型石,也往往是“基岩群”的组成成员。
3、游离的水下造型石:已经倒伏或已脱离基岩(母岩)母体的游离、散落的造型石。
第二类:图纹石类(各种图纹石采获一万枚以上)
向家坝水石的石种类型丰富,单件体量一般在5~25千克,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的石种有:
1、图纹石大类:原生浮雕石、次生晕纹石、芙蓉石、类大理石;
2、造型石大类:江底“摩尔石”、水墨石及其它造型石;
3、其它石种:菊花石、蜡石、金江红、西瓜石、冰花石、雪花石;
4、矿物石大类(矿物类卵石):雨花石、玛瑙、玉髓、水晶;
5、化石大类(化石类卵石):链珊瑚(志留纪)、贝壳石、八卦石(二叠纪的六方辉木或云南辉木化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种以图纹石大类为主,且以石英岩、石英砂岩所形成的铁染“晕纹石”类居多,成为金沙江下游特产的著名“巧家-水富画面石”的主产区之一。“晕纹石”种类大致如下:
1、近源纹理石:原岩(母岩)产自河谷两岸一带或支流、沟谷地带者,主要有玄武岩类纹理石及砂岩类纹理石;
2、中源-远源晕纹石:原岩(母岩)为元古代浅色石英砂岩或变质石英岩,主产于四川会东县及云南禄劝县、东川西北结合部的古老变质岩区;为金沙江下游出产量最大的著名石种;
3、远源纹理石:原岩(母岩)为各种变质岩、沉积岩所形成的具有原生纹理的岩石;
4、化石纹理石:由元古代叠层藻化石及志留纪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的含化石卵石。
三、水下石林再现并揭示了“摩尔石”生成的必备条件与形成原理
1、石质的必备条件:
凡是“摩尔石”,其石质往往硬度适中(4.5~5.5),通体岩性均匀而单一,原岩为无裂隙构造、无层理构造;各个方向、各个部位的岩石特性(结构、构造、硬度、耐磨度、成分等)完全相同,没有方向性的差异。此即为“摩尔石”形成所必须的最根本的重要内因条件。
2、“摩尔石”的塑造者——“巨人窝”:
“巨人窝”是指某些在岩性非常均匀的原生基岩滩上或水下基岩上,所发育的一种臼窝状、竖井状(宽度小于深度)的直立石坑或“石管道”(一般直径0.2~1米,深0.4~2米)。“巨人窝”的窝底可见一个环状或简单螺旋状——耳窝状的洼槽(卵石在窝底作旋转运动时磨出的“轨迹”)和一个位于“轨迹”中心的突起(旋转轴心)。
3、“巨人窝”催生了“摩尔石”:
在“巨人窝”加深和扩大的过程中,窝内的卵石也逐渐被磨小并被冲出石坑外,比石坑口径小的新来卵石又相继落入其中,接替着小卵石而继续淘磨、塑造着“巨人窝”;这是“摩尔石”的前期形成基础。“巨人窝”可以是多个甚至是成群出现,当“巨人窝”现象持续到晚期时,其组成的岩石大部分被“掏空”发生局部的坍塌,有的被留置于深潭,只能由搅动的沙流或含沙涡流“再接再厉”地、进一步磨蚀残留的“巨人窝”残块,天雕成独具风格的“摩尔石”。
所以,“摩尔石”不可能是由岩性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更不可能只由单一的卵石冲磨作用或单一的含沙涡流洗磨而成,而应是在特定条件下,由一系列冲蚀、磨蚀的多阶段复杂侵蚀改造过程所塑造的一类造型石。向家坝电站截流后在江底所见的“水下石林”景观,再现了“摩尔石”形成的机理和改造、塑造过程,值得向赏石界展示、与石界共赏。
四、“水下石林”
—— 画面石富集和藏身之地
在截流围堰的枯水江底,发育着一片片耸立江底的水下石林,其中已塑造成了“摩尔石群”;在“石峰”和“石牙”之间窝藏了大量的金沙江图纹卵石,水富县、巧家县的石友习称“画面石”或“金沙江画面石”。由于江底有水下石林的阻隔,江水形成众多涡流和回流,从而产生了相应的、对“画面石”形成的两个方面的改造流程:
1、水流受阻而流速下降,促使底流搬运的大量卵石停积而滞留在石峰、石牙和谷洼地带,富集成水下深潭里的卵石滩;
2、停积在石牙之间和巨人窝里的卵石,在涡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参与了“巨人窝”的塑造,另一方面也对卵石自身进行了抛磨“修炼”。
“水下石林”成了画面石富集和“藏身修炼”之地。难怪水富县玩石人在这万年不遇的断流时机,一举拣获了上品画面石上万件,其中精品、藏品不计其数;当今的画面石名城,未来的美丽水都-水富,从此戴上了“石富”的桂冠。
(特别鸣谢航空摄影者范仕高、高峰、范兵、李伟先生——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