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水下石林奇观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近期所拍摄的一组向家坝电站截流工程的“江底水下石林照片”,揭示出位于金沙江最下游云南水富县的向家坝电站坝基地带的“水下石林奇观”及其赏石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塑造过程。
  
  大江大河的自然景观,对于玩石人特别是寻石、采石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滔滔奔流的长江水一旦“断流”,沉睡深潭的水下石林奇观以及图纹美石垂手可及的场面,则是广大玩石人未曾见过的。
  
  一、出水芙蓉——水下石林
  
  在2009中国昆明石博会期间,笔者与水富县向家坝奇石协会副会长卓维华先生一道,策划将其近期在向家坝电站围堰截流时所拍的一批现场照片精选一部分,以展示向家坝围堰内的原生态园林石及观赏石原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滔滔江水长期冲蚀江底岩石,塑造水下“生根基岩”怪石群落的过程,特别是“摩尔石”的形成模式、原理,以及“水下石林”中隐藏的“出水芙蓉”——著名金沙江图纹石(画面石)的产出特征,以达到使广大石友,通过对难得一见的江底奇观的观察、分析,了解水下暗流对江底基岩的改造与塑造;近距离观察水石类观赏石某些大类石种(特别是“摩尔石”)的生成条件、塑造过程,并对其有一个理性的了解。
  向家坝电站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最下游的水富县城边,县政府驻地即为向家坝镇;水富港号称“长江第一港”,位于金沙江与其支流——横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自古就是滇东北大通道的出入门户,是东入长江顺流入海的一大良港。金沙江向家坝电站一带,拥有丰富的古迹和旅游资源: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西部大峡谷温泉、秦汉“五尺道”、古西南丝绸路、古土坑墓群、古崖墓群、古石寨、古渡口等古迹和风物景观。水富县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作为国家重点电力、航运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已于2008年秋动工,2009年3月截流、撤水。文中所附的江底“水下石林奇观”照片摄于2009年5月。
  在截流围堰进行撤水的后期,随着江水被抽排殆尽,围堰内的江底彻底暴露,一大片“水下石林”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水富县玩石人及好奇者蜂拥而至,日有上百人入堰寻宝;水富县向家坝奇石协会的石友,成了入堰拣石寻宝的主力军。
  
  二、观赏石资源——石种类型
  
  据初步统计,向家坝主要产有以下两大类观赏石资源:
  第一类:造型石类(砂岩类造型石近千件,采获外运数十件;由于雨季来临,工程时间紧迫,其余被清底筑坝工程全部炸毁,实感无奈)
  1、 生根的水下基岩群:所谓“基岩”概指原生的基座岩体或岩层;“基岩群”系指成群产出的众多基岩怪石群。
  2、生根的水下造型石:为下部(根部)尚与基岩相连的散落分布的造型石,也往往是“基岩群”的组成成员。
  3、游离的水下造型石:已经倒伏或已脱离基岩(母岩)母体的游离、散落的造型石。
  第二类:图纹石类(各种图纹石采获一万枚以上)
  向家坝水石的石种类型丰富,单件体量一般在5~25千克,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的石种有:
   1、图纹石大类:原生浮雕石、次生晕纹石、芙蓉石、类大理石;
   2、造型石大类:江底“摩尔石”、水墨石及其它造型石;
   3、其它石种:菊花石、蜡石、金江红、西瓜石、冰花石、雪花石;
   4、矿物石大类(矿物类卵石):雨花石、玛瑙、玉髓、水晶;
   5、化石大类(化石类卵石):链珊瑚(志留纪)、贝壳石、八卦石(二叠纪的六方辉木或云南辉木化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种以图纹石大类为主,且以石英岩、石英砂岩所形成的铁染“晕纹石”类居多,成为金沙江下游特产的著名“巧家-水富画面石”的主产区之一。“晕纹石”种类大致如下:
   1、近源纹理石:原岩(母岩)产自河谷两岸一带或支流、沟谷地带者,主要有玄武岩类纹理石及砂岩类纹理石;
   2、中源-远源晕纹石:原岩(母岩)为元古代浅色石英砂岩或变质石英岩,主产于四川会东县及云南禄劝县、东川西北结合部的古老变质岩区;为金沙江下游出产量最大的著名石种;
   3、远源纹理石:原岩(母岩)为各种变质岩、沉积岩所形成的具有原生纹理的岩石;
   4、化石纹理石:由元古代叠层藻化石及志留纪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的含化石卵石。
  
  三、水下石林再现并揭示了“摩尔石”生成的必备条件与形成原理
  
  1、石质的必备条件:
  凡是“摩尔石”,其石质往往硬度适中(4.5~5.5),通体岩性均匀而单一,原岩为无裂隙构造、无层理构造;各个方向、各个部位的岩石特性(结构、构造、硬度、耐磨度、成分等)完全相同,没有方向性的差异。此即为“摩尔石”形成所必须的最根本的重要内因条件。
  2、“摩尔石”的塑造者——“巨人窝”:
   “巨人窝”是指某些在岩性非常均匀的原生基岩滩上或水下基岩上,所发育的一种臼窝状、竖井状(宽度小于深度)的直立石坑或“石管道”(一般直径0.2~1米,深0.4~2米)。“巨人窝”的窝底可见一个环状或简单螺旋状——耳窝状的洼槽(卵石在窝底作旋转运动时磨出的“轨迹”)和一个位于“轨迹”中心的突起(旋转轴心)。
  3、“巨人窝”催生了“摩尔石”:
  在“巨人窝”加深和扩大的过程中,窝内的卵石也逐渐被磨小并被冲出石坑外,比石坑口径小的新来卵石又相继落入其中,接替着小卵石而继续淘磨、塑造着“巨人窝”;这是“摩尔石”的前期形成基础。“巨人窝”可以是多个甚至是成群出现,当“巨人窝”现象持续到晚期时,其组成的岩石大部分被“掏空”发生局部的坍塌,有的被留置于深潭,只能由搅动的沙流或含沙涡流“再接再厉”地、进一步磨蚀残留的“巨人窝”残块,天雕成独具风格的“摩尔石”。
  所以,“摩尔石”不可能是由岩性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更不可能只由单一的卵石冲磨作用或单一的含沙涡流洗磨而成,而应是在特定条件下,由一系列冲蚀、磨蚀的多阶段复杂侵蚀改造过程所塑造的一类造型石。向家坝电站截流后在江底所见的“水下石林”景观,再现了“摩尔石”形成的机理和改造、塑造过程,值得向赏石界展示、与石界共赏。
  
  四、“水下石林”
  —— 画面石富集和藏身之地
  
  在截流围堰的枯水江底,发育着一片片耸立江底的水下石林,其中已塑造成了“摩尔石群”;在“石峰”和“石牙”之间窝藏了大量的金沙江图纹卵石,水富县、巧家县的石友习称“画面石”或“金沙江画面石”。由于江底有水下石林的阻隔,江水形成众多涡流和回流,从而产生了相应的、对“画面石”形成的两个方面的改造流程:
   1、水流受阻而流速下降,促使底流搬运的大量卵石停积而滞留在石峰、石牙和谷洼地带,富集成水下深潭里的卵石滩;
   2、停积在石牙之间和巨人窝里的卵石,在涡流的作用下,一方面参与了“巨人窝”的塑造,另一方面也对卵石自身进行了抛磨“修炼”。
  “水下石林”成了画面石富集和“藏身修炼”之地。难怪水富县玩石人在这万年不遇的断流时机,一举拣获了上品画面石上万件,其中精品、藏品不计其数;当今的画面石名城,未来的美丽水都-水富,从此戴上了“石富”的桂冠。
   (特别鸣谢航空摄影者范仕高、高峰、范兵、李伟先生——作者注)
其他文献
近日,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精品奇石运回了哈密。其中哈密市代表新疆组织了17吨展销奇石、200块精品奇石应邀参展。涵盖了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等新疆大漠奇石的主要品种。此次展会场面十分火爆,内地客商纷至沓来,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30多个省市组团参加。此次文博会无疑给哈密奇石注入了一剂良药,使哈密玩石人看到了哈密奇石发展的前景。    奇石市场:哈密人十年造一市    
期刊
我常常怀念王老,并非因他是一代美学宗师和著名学者,而是因为老人就像一个平常的老人,更多时还有一颗纯净快乐的童心。回忆和王老相交的日子,他总是能把至深至奥的美学道理像唠家常一样浅显地说给我,使我这个除石之外所知无几的人,获得了很多如何欣赏美的方法。有关美学的书我也看过几本,有西人的也有国人的,但那里边不是苏格拉底怎样说,就是康德、黑格尔怎样说,好像那些从术语到理论的枯燥才是揭示美、判定美的尺子,而这
期刊
“形、质、色、纹、韵”五大要素,赏石界人人皆知,其在指导我们选石、鉴石、藏石方面功不可没;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以后,它被定为观赏石的五项基本鉴评要素而列入《观赏石鉴评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随着赏石种类的增加,赏石文化的发展,五项要素在赏石活动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同时也要求它更科学、更严谨、更具概括性和操作性。寿嘉华会长在观赏石鉴评师培训班上的讲话《新形势下的中国观赏石文化》中指出:“观赏石事业的
期刊
因地缘和爱好关系,近年来,笔者数次赴蚌埠探访仿古玉制作的过程及发展现状,现就所知简述于笔章,以供同仁借证指教。  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淮河岸边,乃“古采珠之地”,所以又称“珠城”。但时至今日,蚌埠的珍珠采集已成为历史,“珠城”亦转誉为“淮河上的一颗明珠”了。  也许是一种机缘巧合,天然珍珠绝迹的珠城,如今又和仿古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仿古玉生产规模令人咋舌,工艺与陕西咸阳的青铜仿古、江苏扬州的字画仿
期刊
编者按  成功后的喜悦是一样的,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却各不相同。石界成功人士很多,也有各自的创作理念和收藏心得。收藏的成功,除了坚韧的信念与执着的坚持,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必要的知识积累也不容小觑。平青的五百罗汉组合创作,在这些方面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记者:对于收集奇石的人来说,应该是石头越稀奇古怪越好,为什么你单单去收集九龙璧的人物石,而且是佛教人物呢?  平青:稀奇古怪是有标准的,奇
期刊
我一个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女人,因为爱石,为了觅石,曾多次前往蒙古国。在蒙古的日子里,那才真的是有惊险,有快乐,有收获,有失望;有笑的时候,也有哭的时候,受了很多罪,也结识了许多蒙古朋友,酸甜苦辣的滋味,真是值得一辈子回味。  自从中国和蒙古两国定时开关贸易以来,蒙古的绒毛皮张,废弃的钢铁铜铝等就大量涌向中国口岸市场,几年后,蒙古的石头市场也被石商们炒得沸沸扬扬。  每逢开关的日子,商人们都会如期而至
期刊
玩石的人,从事着行行色色的行业,军人、医生、教师、商人……他们大多工作稳定、家境殷实而又想在繁忙的生活里寻求心灵的放松。张学理先生,一位从事医务工作五十年的老医生,幸运地在退休之际找到了自己最享受的晚年生活方式。  第一次拜见张学理先生是在2006年,他和儿子住,在一个大型居民小区。退休后,他在小区附近开了间诊所,父子轮流坐诊,闲暇时间便摆弄石头。石头就陈列在他的卧室里,整洁的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
期刊
“雪浪石”名称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及相关人员考证,公元1093年,大文豪苏东坡任河北定州知州时,寻得两方奇石,其中一方黑质白脉,纹如雪飞浪涌,极似唐末著名画家孙位所绘的“石间奔流,尽水之变”的《雪浪图》,苏轼即兴题“雪浪石”诗,将此石题名为“雪浪石”,置石的房舍也命名为“雪浪斋”。诗中对雪浪石高度赞美,有“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的佳句。“雪浪石”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延续至今。
期刊
奇石“资源枯竭”和“资源转移”的惊呼声,加上某些赏石媒体和所谓专家、商家的疯狂炒作,奇石市场一度出现了涨价风潮,奇石的价格和价值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价值原本数百或数千元的彩陶石、大化石,猛涨到数万元乃至数百万元;一块小小的戈壁石,也由数十元涨到数百元;还有所谓的“小精品”,更有甚者开出(估价)亿元天价。如此“疯狂的石头”,不但把大收藏家弄得一头雾水,也给一大批玩石头的平民百姓带来了“不敢问石价,见石
期刊
1990年4月28日,中国新闻社向世界发布的消息中,有一条是“中国首次举办奇石展览”,紧接着是《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八家主要媒体的采访报导。其中泰国《新中原报》先后以“北京迎亚运镜头:奇石艺术展览——李祖佑夫妇一举成名”和“中国的奇石收藏家李祖佑点石成金”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导。英国《泰晤士报》称“李祖佑唤醒中国的石文化”,日本《富士日报》赞李祖佑“开辟文化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