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中最前卫的艺术形态,自中国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慢慢走进大众视野。行为艺术区别于观赏性的静态艺术,是在现场进行创作的表达艺术家自身观念的实物艺术。强调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人们应该珍爱生命、敬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参与美学的出现,为参与美学的发展做了现象学上的准备。本文就行为艺术与参与美学的共通处来思考,行为艺术作为艺术形态为参与美学所做的准备。
关键词:行为艺术;参与美学;自然;社会
在中国社会,对行为艺术存在很多的误解与排斥,认为行为艺术大多是离经叛道、粗俗不堪、甚至是血腥残暴,认为行为艺术是丑的表达。但这只是行为艺术呈现的表象,它表象背后深层含义却无人挖掘。当人们瞠目结舌的看着艺术家让涂满颜料的模特在地面的画布上拖拽、滚动,或博伊斯让自己与一头野狼置于一个笼子里让观众观看,是否会体悟出这些狂妄的行为身后的缘由。然而,它们和任何门类的艺术一样,有着自身的语言和规范。但行为艺术的规范是不明确的,用一种确定的概念说明它的本质和范畴是比较难的。如丑与美,丑的对面是美,人们追求美,排斥丑,但丑可以衬托美,世界的发展需要丑的激发,艺术家也可以“转丑变美”。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存在丑的一面,丑也是社会本质的体现,行为艺术很多作品正是表现了人性的丑,像罗子丹的作品“知识分子流氓化”系列。
行为艺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五六十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产物,着重艺术的大众化发展,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主张以艺术的各门类远离画廊、画展、画室,使创作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创作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精英创作而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创作,主张消弭艺术与自然、与生活的边界,认为艺术家要亲自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艺术形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影响,甚至有时作品是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完成,这些作品有时会花费几分钟有时更长达几个月,作品的创造成为一种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行为艺术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卡拉、塞韦里尼、巴拉等在《未来主义绘画技术宣言》里写道:“对我们来说,动作不再是永恒动力的一个固定时刻:动力知觉创造的永恒将是决定性的。”行为艺术产生后,艺术不再是局限于画布上的静态的产物,更强调的是艺术在传播给观众时的媒介材料,以行为逻辑的方式走下画布,走出作品完成性与非完成性的定义。以行动作为最直接的表现手法来迫使观众关注艺术家的思想、灵魂。波乔尼写道:“观众(必须)进入作画行动的中心。”艺术家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观众的感官,观众走出艺术观赏者的行列进入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另一方面艺术创作的主体不止是人类,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生存的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种。德国著名艺术家博伊斯在历经挫折时,凡得格林腾夫人曾叮嘱他:“这个世界上帮助我们的有很多——不止是人。”她的这句话巧妙的为波伊斯之后的艺术思想作了最浅显的注释——即观察人以外、与人平行生存与发展的生物,还有人类与这些生物间的类比关系,进一步肯定了人与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博伊斯是行为艺术家中最强调生态美学的一位,他的作品充满了隐喻,充满对现实的离经叛道与无限的期许,他用一种无所不包的隐喻与含糊的笼统,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离奇古怪又印象深刻的画面,只有了解其最深处的含义,才能了解他所表达的思想与内涵。在《奥斯威辛圣骨箱》作品中看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场景:腐烂的腊肠、干瘪的老鼠、小孩、及几块脂肪放在破烂的电热盘中、矗立着无数堡垒的集中營。这件作品隐喻了一种思想,枯死的老鼠如同模拟马槽里的基督,如灵魂的化身,如博伊斯说的:“马、鹿和野兔等动物的形象总是不断出现,自由地从一个存在的层面穿行到另一个存在层面,它象征着灵魂的化身,或与各种宗教有关的精神存在的世俗形式。”食物与死老鼠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有食物为何有死亡?可见没有饥饿也有死亡,论其根本原因是战争导致的,矗立着无数堡垒的集中营暗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思想的表达与博伊斯年轻时曾参军的经历是有关的,这段经历使他看到战争的残酷,看到战争给人打下的沉重的烙印,也给他造成心灵与身体上的伤害,博伊斯用行为艺术重现了武力形成的伤害造,他想召唤和平,把人们从金钱利益的幻梦中唤醒,呼吁人与人应互相爱护、让人们认识到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和平。
博伊斯曾说过:“艺术要生存下去,也只有向上和神和天,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他认为保护大自然是天职,人应该与动物共生存。他在1965年的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中突出表现了这一信仰。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处于一个空屋中,他将蜂蜜涂在头上,金箔覆在脸上,手中抱着死野兔,四周是铁丝、木料和脂肪,他像是巫师又像救世主,想为污浊的世界带来温暖与和谐。博伊斯想通过这些暗示他“向上和神,向下和动物和地连结为一体。”另外,蜜蜂象征勤劳,从不随性蛰人,它们守护和平,博伊斯认为人类应向蜜蜂看齐,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的出现正为参与美学中眼耳鼻舌等整个身体的“参与”准备了条件,也为参与美学的出现作了铺垫,通过了解博伊斯的艺术思想我们看到参与美学与行为艺术有很多共通之处。行为艺术向我们提供了一种间接了解与接受生态美学的途径,行为艺术与生态美学共同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思想。首先,将行为艺术中的“参与”拓展为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让主体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有别于行为艺术中某些比较激烈的表达方式,有别于行为艺术中艺术家对观众感官的有意刺激,向我们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共同体的地位;然后,与行为艺术相同的是参与美学也需要各种感官的参与,参与美学作为生态美学强调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称手与不称手、在手与不在手,是不论主体如何客体对象就在这里,不会因为主体的主观意志消失,打破了静观美学中“主客二分”的理念;最后,强调的是行为艺术中对艺术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行为艺术家创作时,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的限制,他们以全身心、无限制的状态创作,让人意识到参与美学无所不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让人们领悟到生态美学中所强调的保卫自然是在保护人类自身。行为艺术的发展是生态美学中参与美学的间接表达,传输了一种参与美学在现象学方面的包容性与理论上的自明性。
行为艺术是艺术家的观念再现于作品的表达,参与美学是把主体的感受与认知放到整个自然环境中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思想认知与情感表达起到重要作用,将个人利益最小化,推动了社会利益向更加大众化发展。行为艺术表达了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的排斥同时也表达了参与美学中的理念,着重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大众的介入,无需强调艺术的材质、造型和作品实物。人们要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直接的去感受世界,拓宽人们对于艺术、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罗塞尔·戈德堡,《行动艺术》(Performence Art)[M]. 伦敦:托马斯和赫德森出版社. 1988年
[2]孙建平,《约瑟夫·博伊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5月
[3]刘莹莹,《"传统"与"先锋"——20世纪艺术如何张显个性》[J].河南:东京文学杂志.2009年3月
[4]孙越,《中国当代基督徒艺术家的绘画艺术解读》[D]. 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10月
关键词:行为艺术;参与美学;自然;社会
在中国社会,对行为艺术存在很多的误解与排斥,认为行为艺术大多是离经叛道、粗俗不堪、甚至是血腥残暴,认为行为艺术是丑的表达。但这只是行为艺术呈现的表象,它表象背后深层含义却无人挖掘。当人们瞠目结舌的看着艺术家让涂满颜料的模特在地面的画布上拖拽、滚动,或博伊斯让自己与一头野狼置于一个笼子里让观众观看,是否会体悟出这些狂妄的行为身后的缘由。然而,它们和任何门类的艺术一样,有着自身的语言和规范。但行为艺术的规范是不明确的,用一种确定的概念说明它的本质和范畴是比较难的。如丑与美,丑的对面是美,人们追求美,排斥丑,但丑可以衬托美,世界的发展需要丑的激发,艺术家也可以“转丑变美”。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本质存在丑的一面,丑也是社会本质的体现,行为艺术很多作品正是表现了人性的丑,像罗子丹的作品“知识分子流氓化”系列。
行为艺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五六十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产物,着重艺术的大众化发展,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主张以艺术的各门类远离画廊、画展、画室,使创作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创作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精英创作而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创作,主张消弭艺术与自然、与生活的边界,认为艺术家要亲自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艺术形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影响,甚至有时作品是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完成,这些作品有时会花费几分钟有时更长达几个月,作品的创造成为一种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行为艺术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卡拉、塞韦里尼、巴拉等在《未来主义绘画技术宣言》里写道:“对我们来说,动作不再是永恒动力的一个固定时刻:动力知觉创造的永恒将是决定性的。”行为艺术产生后,艺术不再是局限于画布上的静态的产物,更强调的是艺术在传播给观众时的媒介材料,以行为逻辑的方式走下画布,走出作品完成性与非完成性的定义。以行动作为最直接的表现手法来迫使观众关注艺术家的思想、灵魂。波乔尼写道:“观众(必须)进入作画行动的中心。”艺术家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观众的感官,观众走出艺术观赏者的行列进入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另一方面艺术创作的主体不止是人类,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生存的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种。德国著名艺术家博伊斯在历经挫折时,凡得格林腾夫人曾叮嘱他:“这个世界上帮助我们的有很多——不止是人。”她的这句话巧妙的为波伊斯之后的艺术思想作了最浅显的注释——即观察人以外、与人平行生存与发展的生物,还有人类与这些生物间的类比关系,进一步肯定了人与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博伊斯是行为艺术家中最强调生态美学的一位,他的作品充满了隐喻,充满对现实的离经叛道与无限的期许,他用一种无所不包的隐喻与含糊的笼统,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离奇古怪又印象深刻的画面,只有了解其最深处的含义,才能了解他所表达的思想与内涵。在《奥斯威辛圣骨箱》作品中看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场景:腐烂的腊肠、干瘪的老鼠、小孩、及几块脂肪放在破烂的电热盘中、矗立着无数堡垒的集中營。这件作品隐喻了一种思想,枯死的老鼠如同模拟马槽里的基督,如灵魂的化身,如博伊斯说的:“马、鹿和野兔等动物的形象总是不断出现,自由地从一个存在的层面穿行到另一个存在层面,它象征着灵魂的化身,或与各种宗教有关的精神存在的世俗形式。”食物与死老鼠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有食物为何有死亡?可见没有饥饿也有死亡,论其根本原因是战争导致的,矗立着无数堡垒的集中营暗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思想的表达与博伊斯年轻时曾参军的经历是有关的,这段经历使他看到战争的残酷,看到战争给人打下的沉重的烙印,也给他造成心灵与身体上的伤害,博伊斯用行为艺术重现了武力形成的伤害造,他想召唤和平,把人们从金钱利益的幻梦中唤醒,呼吁人与人应互相爱护、让人们认识到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和平。
博伊斯曾说过:“艺术要生存下去,也只有向上和神和天,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他认为保护大自然是天职,人应该与动物共生存。他在1965年的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中突出表现了这一信仰。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处于一个空屋中,他将蜂蜜涂在头上,金箔覆在脸上,手中抱着死野兔,四周是铁丝、木料和脂肪,他像是巫师又像救世主,想为污浊的世界带来温暖与和谐。博伊斯想通过这些暗示他“向上和神,向下和动物和地连结为一体。”另外,蜜蜂象征勤劳,从不随性蛰人,它们守护和平,博伊斯认为人类应向蜜蜂看齐,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的出现正为参与美学中眼耳鼻舌等整个身体的“参与”准备了条件,也为参与美学的出现作了铺垫,通过了解博伊斯的艺术思想我们看到参与美学与行为艺术有很多共通之处。行为艺术向我们提供了一种间接了解与接受生态美学的途径,行为艺术与生态美学共同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思想。首先,将行为艺术中的“参与”拓展为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让主体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有别于行为艺术中某些比较激烈的表达方式,有别于行为艺术中艺术家对观众感官的有意刺激,向我们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共同体的地位;然后,与行为艺术相同的是参与美学也需要各种感官的参与,参与美学作为生态美学强调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称手与不称手、在手与不在手,是不论主体如何客体对象就在这里,不会因为主体的主观意志消失,打破了静观美学中“主客二分”的理念;最后,强调的是行为艺术中对艺术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行为艺术家创作时,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的限制,他们以全身心、无限制的状态创作,让人意识到参与美学无所不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让人们领悟到生态美学中所强调的保卫自然是在保护人类自身。行为艺术的发展是生态美学中参与美学的间接表达,传输了一种参与美学在现象学方面的包容性与理论上的自明性。
行为艺术是艺术家的观念再现于作品的表达,参与美学是把主体的感受与认知放到整个自然环境中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思想认知与情感表达起到重要作用,将个人利益最小化,推动了社会利益向更加大众化发展。行为艺术表达了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的排斥同时也表达了参与美学中的理念,着重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大众的介入,无需强调艺术的材质、造型和作品实物。人们要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直接的去感受世界,拓宽人们对于艺术、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罗塞尔·戈德堡,《行动艺术》(Performence Art)[M]. 伦敦:托马斯和赫德森出版社. 1988年
[2]孙建平,《约瑟夫·博伊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5月
[3]刘莹莹,《"传统"与"先锋"——20世纪艺术如何张显个性》[J].河南:东京文学杂志.2009年3月
[4]孙越,《中国当代基督徒艺术家的绘画艺术解读》[D]. 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