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文本特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 :科教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qi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容易带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左右逢“源”、旁征博引,造成教学活动的游离。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范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特质,把教育目标首先定位于铸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素质,为受教育者注入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关键词】教学游离 特质 人文素养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特质:由文质俱佳的书面语言构筑而成,成为传递文化、熏陶情怀、学习语言、享受美感的有力媒体,容载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语言体系等。它包罗万象,天上地下,古今中华,花鸟虫鱼,几乎可以涉及任何文化领域,近似百科全书,给受教育者以广泛有力的教育”。
  然而,也正是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多彩性,容易带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左右逢“源”、旁征博引,造成教学活动的游离,无法真正的抓住文本的特质,对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探究。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课堂的泡沫多了,质感少了。下面笔者就对教学活动中的游离现象作一些审视分析。
  一、头重脚轻———重“导入”轻“文本”
  教学新课,导入很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索兴趣,所以教师大都会在导入山个下工夫,为进入新课作必要的铺垫和引领。但所有的导入都是“开始”前的“预热”,应当简洁明了,为研究文本作铺垫,切不可云障雾遮,先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有点教师在导入处花大量的时间来铺垫,没有时间来深入的研究文本,这样反而会让学生模糊不清,这种头重脚轻,重导入,轻文本的教学游离,反而会消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新闻两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以课前播放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歌曲导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同学们,这是毛泽东赞美人民解放军的一首诗,你们看得懂吗?同学们先自己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实在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接着同学们就左邻右舍的交流开了,又七嘴八舌的提出了许多不理解的内容。然后老师就细致的讲解了学生的提问,如:“钟山”在哪里?“虎踞龙盘”怎么理解?还涉及到了三国诸葛亮的典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还借用了唐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等等资料。
  教师设计的这个导入,与文本的相关点有两处:一是同是毛泽东所作。二是涉及到的内容同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两者一是诗歌,一是新闻。虽然能让学生领略到毛泽东不同特色的文学风格,但是对此诗歌内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解读此诗的内容,那么本篇新闻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等于上了一节课外阅读欣赏。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不是进入新课的“助推器”,反而成了学习新课的“拦路虎”。
  二、信马由缰———重“资源”轻“文本”
  课文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科间的沟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密切结合阅读课文的需要,有选择地适度运用,使课堂教学资源为落实好课文研读这一主体活动服务。每一篇课文都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存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果教师信马由缰,事事要联系,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排挤了探究“文本”这个主体活动,会分散学生对课文精读深思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时间控制的行为,应该有主次有轻重,有序有效地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那种对教学资源不加选择、信马由缰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教学过程比较混乱,比较零碎,缺少流程的主线,这是不可取的。
  三、徒具形式———重“拓展”轻“文本”
  所谓“拓展”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只有对文本真正的理解了把握了,那么“拓展”才会是有效的,否则只是徒具形式的摆设罢了。
  有一堂语文公开课,是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先对文章作了粗略的朗读,对文章写景的语句作了简单的赏析,对作者的情感做了肤浅的感悟和把握。在没有对文本完全吃透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感受诗人苏轼那种被贬谪之后的旷达情怀。于是老师又用多媒体展示了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了的其他的许多能体现诗人旷达情怀的作品。如:(1)“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4)“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师:老师在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四则苏轼在贬谪时期创作的诗句,同学们仔细的赏析,你们从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生:忧郁的,伤感的,……
  明显学生的回答没有在老师的预设范围之内。然后老师就花了很多的时间细致的解读了这四组诗句让学生来感悟诗人的旷达和乐观。
  如果单独地看,这样的拓展与课文有着一定的联系,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又扩大了阅读量,可谓一举数得!但听完教学全程,实际上并不如此见效。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不用充裕的时间去让学生品读感悟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学生根本没有走进课文的意境,迈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就不可能去真正领会这些为研读课文服务的扩展阅读材料,只能是徒有形式的拓展而已,只能是空中楼阁。
  注释:
  1、顾振彪《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四期
  2、陈培 鲁扬《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教育学》1996年第九期
  3、李燕杰《教育艺术与教育改革》首都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听,去思考,去表现,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起来。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期刊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新的科技理论的不断涌现和更新,传统的仅以文化知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学习革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过程,及时转变教育的观念,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复合人才,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开创教育的新纪元。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塑新型的学习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改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一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同时提高他们识字的效率呢?作为一线教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设计了几种有情有趣的识字活动,并收到了较好学习效果。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近段时间来,我目睹了向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
期刊
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的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
期刊
在课程标准改革和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用心地不断探索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物理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方面作了我做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激疑、诱思、精讲、多用”以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我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 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却怕作文。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明确提出了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
期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读书,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使语文课具有无穷的活力呢?就语文课结合实践的一个侧面,本人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促进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活动课形式灵活多样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