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自己的“伪精致”,不累吗?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shenshi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大三学生汤家易已连续3月没买过一双鞋,对于视“球鞋为生命”的这个男生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真没余钱了。汤家易是南京人,家境较好。在校时父母每月会给他近3000元生活费,其中近2000元会被他拿来买鞋,他说:“不够再找父母要呗。”疫情暴发后,汤家易每日待在家中,看到父亲为支撑家中生活,大年三十晚上还在外地出差,没来得及赶回来吃上一顿团圆饭。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很后悔以前大手大脚,花钱从来不过脑袋。”
  上述事例,来自《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被疫情打碎的大学生“伪精致”消费观》的报道。事实上,像汤家易这样奉行偽“精致主义”消费观的年轻人,何其多哉?有人“宁愿买800元的衣服,也不买超过10元的牙膏”,有人“口红必须用大牌,几十块钱的唇膏用了怕烂嘴”……在“伪精致”者那里,极力追求表面上的光鲜亮丽,挎着上万元的包包,使用着大牌护肤品,每天必点一杯星巴克,在朋友圈晒各地旅游……实际上,每月月初就把工资全部花掉,靠着花呗、借呗等度日,自己生活的那个“窝”也可能乱成一团糟。
  追求活得精致不是错。诸多“鸡汤文”大肆宣扬“人生要精致”,尤其是“女人要精致”,的确该对自己好一点、大方一点,将自己从粗糙与节俭中解放出来。然而,活得精致要建立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哪怕一到月底就“月光”,总比月初就“月光”要好得多。“精致主义”消费观其实是有钱时该花则花,无钱时就不会超出自身能力去开销,至少不会太离谱。而伪“精致主义”消费观则是冲动消费观,今天挥霍、明天吃土,挎的是LV、吃的却是方便面,外表看起来精致无比,口袋里却空空如也,冷暖自知。
  有人说过,“伪精致”正在掏空年轻人,“伪精致”背后存在的消费主义陷阱,让年轻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年轻人平均债务收入比(即负债率)为41.75%,只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汇丰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1850%,该群体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即90后人均负债多达12万元人民币。90后成负债一族并非“不能挣”,而是“太能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打碎年轻人“伪精致”消费观的,何止此次疫情?还有超前消费、负债累累带来的压力与焦虑——“花钱一时爽,还钱泪两行”,也有职场竞争激烈带来的工作不确定性,更不要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有生病、事业不顺、家道中落等突如其来的意外。这类例子,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比比皆是。在错误的消费观、世界观之下,满足欲望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欲望产生的速度,不合理评估自身消费能力,盲目跟风维持自己的“伪精致”,极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有远见的年轻人,还是不要把让自己感到肉疼的消费作为彰显品位、证明不凡的“勋章”吧。内心丰富充盈的人,才能拥抱真正的精致生活。沉沦于朋友圈中的赞美,只想成为别人眼中“精致”的人,这样的“精致”生活即使不会导致“精致穷”,然而,不累吗?
  (编辑 邢多多[email protected],西米绘图)
其他文献
英国作家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是的,心中有热爱,人就永远不会被生活打败。  我记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时至今日,依旧觉得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工作刚起步,日子过得拮据,生活中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一群心怀热情的文学青年,经常聚到一起,谈诗作画。那个时代文学热已经退潮,我们很清楚文学不会带给我们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
期刊
叶倾城专栏  叶倾城,女,作家,曾著有《你好啊,一年级》等童书,《孩子,谢谢你选我做妈妈》等散文集,《原配》等长篇小说。  如果你渐渐看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那只说明你长高了,很多事你不再是仰视,而是平视甚至俯视。  到了初中以后,慢慢有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可能不喜欢自己的。  一名初中生的来信是这样的:我的科学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一次测试,我考砸了,只有84分。最后一道填空题,全班只有两名
期刊
我多次梦见外婆。  幽深的小院,爱花的外婆遍植美丽的白玉兰。花开季节,小院灿若云霓,一片香雪海。童年的记忆中,外婆就在花树下梳洗、劳作,清爽而又利落。时间久了,外婆仿佛也沾染了这玉兰的气质,以至于在我的梦境中,外婆的身影最后总是融于那片洁白、纯粹的花影中。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当中,持家的外婆总能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诸多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做人当如白玉兰。”  1996年冬,我
期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职场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一部分人不幸失去了工作,职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以前都说“干一行恨一行”,现在看来,是工作给了人们基本的收入,使其不再为生计发愁,家人不因经济问题而不安。工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我们在感恩有一份工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工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工作呢?或者说,该如何让工
期刊
韩愈记载的睿智瓦匠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韩愈(768—824年)为在长安揽活的一名泥瓦匠写过一篇传记叫《圬者王承福传》。  泥瓦匠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在社会底层。也许是与泥水打交道吧,被人们称为“圬者”,就是干脏活的人,可见社会地位的卑微。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离开徐州节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向他从政的梦想发起再次冲刺。为了更有把握,韩愈找了个住处,“宅”了起来,准备功课。就
期刊
在南京六合横梁街道,有一片艾津欧标稻园。这片稻园里生产的大米是目前国内外标准最多、管理规格最严的稻米,其检测标准整合了欧洲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和国内标准,共计521项,比国人从日本买回的“日标”大米还多出219项。  在这片绿色的田野上,有一群由18名硕士和23名本、专科毕业生组成的“新农人”。他们不仅在艾津欧标稻园种植出了中国好大米,还为周边农户十几万亩的土地提供专业服务。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期刊
陕西的面数不胜数,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户县摆汤面、华县洋芋面、关中凉面、田庄羊肉面、汉中梆梆面……八百里秦川堪称“面食天堂”。即便各地都有自己做面的独门绝活,却只有油泼面一枝独秀,成了陕西人必备的日常美食。  油泼面决胜千里,用的是化繁入简的招式,寥寥几样食材——面、青菜、豆芽,几种配料——葱、蒜、辣椒,几种调料——油、盐、酱、醋,看似轻描淡写,吃后却欲罢不能。尤其是炎炎夏日,食欲大减,这时候
期刊
初来乍到当书记,“有中生有”去创新  黄泽欣1990年1月出生于溧阳,2012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在大学里,黄泽欣就积极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等的工作,为的就是在服务中锻炼自己,提升能力。  大四毕业的时候,他通过了江苏省选调生考试,被分配到溧阳上黄镇,担任镇团委书记一职,兼招商主任。  初来乍到当书记,黄泽欣从日常工作入手,不论大小活动,都尽心尽力完成。  他观察到,当地企业中,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
期刊
涠洲岛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具备了世界旅游界向往的三要素——海水、阳光、沙滩,素有“蓬莱仙岛”之称。该岛经火山多次喷发而成,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以及火山熔岩让人称绝。沿海海水碧蓝见底,海底活珊瑚、名贵海产瑰丽神奇,种类繁多。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活动中,涠洲岛荣登“中国十大最美丽海岛”第二名。  五彩滩上观日出  从昆明乘高铁到北海,再坐船到涠洲岛,我们到达“火星穹顶”酒店时,
期刊
音乐是初心  在广播里听到歌曲《这里的冬天》时,我立刻被悠扬的旋律吸引。演唱者的声音温柔,娓娓道出那些因爱而冲动造成的遗憾,以及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少年心路。歌词也极美:“这里的冬天没那年那么美,像迷路的枫叶,找不到路退却。”恋爱中少年幸福又迷茫的情绪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歌表面上说的是失恋的痛楚,实际上充满了正能量。它不断提醒每一位少年放下过去,告别痛苦,成长为真正强大到可以释怀一切的人,寻找到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