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小学正处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之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新教学理念已犹如春风吹满校园。而理论唯有通过实践方能常青。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大力提倡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着眼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视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能否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把标尺。在新课程理念下,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好课,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学习与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注编者意图——在把握数学本质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挖掘出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教材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清楚地明白每个知识点的内涵。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与它相似或相同的旧知与经验。如:学生四年级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再到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这些知识是原有认识结构中几个方面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迁移法自己就可以解决新知识,这样不但学习了新知识,又可以是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正)方体体积后,通过把圆柱切拼成学生熟悉的长方体而推导得出的,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也可以完成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集约化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特例。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知识的“本源性”内涵,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和本质。然而,只有真正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谈起数学学习,一般人们都认为就是要背诵公式,狠做练习题,做的越多学生学的越好。实质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并不能反映学习数学的本质,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就要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位学生先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找到长方体的前后面、上下面、左右面,并写上文字,再把它展开,让学生观察后,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求出表面积,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感,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强调“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创设“讨论”情景,营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在生动有趣、形象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创设了一个猜数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初步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革命。同时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原认知能力。其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全班学生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想法,帮助学生一道寻求算理。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时,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分小组探索石头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派代表再发言,他们各抒己见,再通过整理发现,石头的体积就等于容器的长乘以宽再乘以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同时记忆也比较深刻。又例如:在教学整数除法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我到商店购买饮料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6瓶共计54元,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买哪一种便宜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我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现实问题。
四、关注学生的评价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放在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课堂评价时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看学生是否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他们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第三是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如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儿富有活力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与同伴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以前的认知方式,长此以往下去,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关注编者意图——在把握数学本质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挖掘出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教材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清楚地明白每个知识点的内涵。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与它相似或相同的旧知与经验。如:学生四年级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再到五年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这些知识是原有认识结构中几个方面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迁移法自己就可以解决新知识,这样不但学习了新知识,又可以是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正)方体体积后,通过把圆柱切拼成学生熟悉的长方体而推导得出的,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也可以完成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集约化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特例。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知识的“本源性”内涵,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和本质。然而,只有真正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谈起数学学习,一般人们都认为就是要背诵公式,狠做练习题,做的越多学生学的越好。实质上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并不能反映学习数学的本质,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就要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位学生先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找到长方体的前后面、上下面、左右面,并写上文字,再把它展开,让学生观察后,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求出表面积,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感,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强调“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创设“讨论”情景,营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在生动有趣、形象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创设了一个猜数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初步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革命。同时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原认知能力。其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全班学生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想法,帮助学生一道寻求算理。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时,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分小组探索石头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派代表再发言,他们各抒己见,再通过整理发现,石头的体积就等于容器的长乘以宽再乘以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同时记忆也比较深刻。又例如:在教学整数除法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我到商店购买饮料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6瓶共计54元,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买哪一种便宜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我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现实问题。
四、关注学生的评价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放在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课堂评价时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看学生是否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他们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第三是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如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儿富有活力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与同伴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以前的认知方式,长此以往下去,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