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汉字本身的人文因素,一味强调汉字的工具性作用,结果是识字教学与单调、枯燥、高耗、低效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根据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如何挖掘汉字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有效引进识字教学的课堂呢,本文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思考
引言
识字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始,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认识并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理解书面材料,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决定了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2500常用字基本要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完成。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汉字本身的人文因素,一味强调汉字的工具性作用,结果是识字教学常常与单调、枯燥、高耗、低效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根据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如何挖掘汉字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有效引进识字教学的课堂呢?经过数年的低段识字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识字教学的体会:
一、重构基础性:由呆板走向灵活
对于刚学汉字的学生,他们的识字过程其实是要经过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的:在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每当遇到新的汉字,学生首先是对该字的整体产生一种朦胧的印象,即对这个字有个大致的、粗略的、模糊的认识。随着接触汉字机会的增多和自身经验的逐步积累,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他们对第一阶段粗略认识的汉字已不只限于轮廓的记忆,而是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对这些字的笔画、部件等有了精细的感知,能够正确地识别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这个阶段是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最佳时期。随着阅读量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抽象概括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精确辨认汉字部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汉字整体特征的初步概括能力,从而达到了整体认知、一见即识的程度。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已经熟悉和掌握的汉字时,不再对它们一一仔细辨认,而是把它们放到词句中,借助语义的线索,把单个汉字的识别融入词句的识别之中。
二、强化整体性:由孤立走向综合
曾经有一阶段,为了让学生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我们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汉字进行了单元重组,也就是把一个单元的生字集中到了一起,按照汉字之间的规律把这些生字重组,这些规律包括:汉字的构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汉字的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读音规律(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同部首等等,然后根据规律先集中识字,再来进行本单元的文本学习,这种看似科学的编排,实则是“科学主义”的表现。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的表意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整体”替代了活生生的语境。在孩子的心中,这种识字课是最枯燥的,最令人厌烦的,因为识字已经简化为最单纯的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假若我们把汉字生生地从“阅读”(文本、语境)中剥离出来,也就违背了学习汉字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把识字紧紧地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语境)中识字,在识字时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配合识字的韵文,比如在学习一组以“青”为基本字的形声字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首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通过这样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把本课要求掌握的“晴、清、蜻、睛”四个生字都放到了具体的语境中,学生读得有趣,学得开心,还记得牢固。试想,学生在愉快的儿歌朗读、猜谜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生字,会多么惊喜!反过来学生认识了几个生字能马上阅读,又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啊!
三、丰富文化性:由淡薄走向丰厚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麗的文化故事,有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识字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以往我们对这一点关注得太不够了,我们只是看到了汉字的音、形、义,看到了汉字的外表,而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文化:汉字的起源、汉字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等等,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就会发现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则故事。比如,在教学汉字之前,可以把《仓颉造字》的故事给学生讲讲。在教学“田”字的时候,可以把现代的“田”字和古代的“田”字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甲骨文的“田”像一块大田,分成几块,多的有十二块,少的有四块。金文的“田”字就只分为四块,和现在“田”字的字形比较接近。通过对比和讲解让学生知道“田”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早期农田的基本样子。
除了让汉字文化渗透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习得汉字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一些“国学宝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等,“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面对这样的识字课,我们还会只是进行简单的识字训练吗?在让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下,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感受,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云和雾,雪和霜以及清风和细雨等事物之间的对应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尽管我们并不期待孩子领悟什么,明白什么,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朗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对对子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智慧,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也不能期待孩子懂得多少,但是可以通过吟诵获得春雨般的滋润,可以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奠基。
识字教学中文化底蕴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我们的眼光会更长远一些,期待会更全面一些,识字教学也会更加枝繁叶茂,更加理直气壮。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思考
引言
识字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始,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认识并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理解书面材料,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决定了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2500常用字基本要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完成。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汉字本身的人文因素,一味强调汉字的工具性作用,结果是识字教学常常与单调、枯燥、高耗、低效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根据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如何挖掘汉字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有效引进识字教学的课堂呢?经过数年的低段识字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识字教学的体会:
一、重构基础性:由呆板走向灵活
对于刚学汉字的学生,他们的识字过程其实是要经过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的:在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每当遇到新的汉字,学生首先是对该字的整体产生一种朦胧的印象,即对这个字有个大致的、粗略的、模糊的认识。随着接触汉字机会的增多和自身经验的逐步积累,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他们对第一阶段粗略认识的汉字已不只限于轮廓的记忆,而是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对这些字的笔画、部件等有了精细的感知,能够正确地识别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这个阶段是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最佳时期。随着阅读量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抽象概括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精确辨认汉字部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汉字整体特征的初步概括能力,从而达到了整体认知、一见即识的程度。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已经熟悉和掌握的汉字时,不再对它们一一仔细辨认,而是把它们放到词句中,借助语义的线索,把单个汉字的识别融入词句的识别之中。
二、强化整体性:由孤立走向综合
曾经有一阶段,为了让学生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我们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汉字进行了单元重组,也就是把一个单元的生字集中到了一起,按照汉字之间的规律把这些生字重组,这些规律包括:汉字的构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汉字的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读音规律(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同部首等等,然后根据规律先集中识字,再来进行本单元的文本学习,这种看似科学的编排,实则是“科学主义”的表现。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的表意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整体”替代了活生生的语境。在孩子的心中,这种识字课是最枯燥的,最令人厌烦的,因为识字已经简化为最单纯的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假若我们把汉字生生地从“阅读”(文本、语境)中剥离出来,也就违背了学习汉字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把识字紧紧地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语境)中识字,在识字时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配合识字的韵文,比如在学习一组以“青”为基本字的形声字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首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通过这样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把本课要求掌握的“晴、清、蜻、睛”四个生字都放到了具体的语境中,学生读得有趣,学得开心,还记得牢固。试想,学生在愉快的儿歌朗读、猜谜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生字,会多么惊喜!反过来学生认识了几个生字能马上阅读,又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啊!
三、丰富文化性:由淡薄走向丰厚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麗的文化故事,有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识字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以往我们对这一点关注得太不够了,我们只是看到了汉字的音、形、义,看到了汉字的外表,而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文化:汉字的起源、汉字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等等,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就会发现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则故事。比如,在教学汉字之前,可以把《仓颉造字》的故事给学生讲讲。在教学“田”字的时候,可以把现代的“田”字和古代的“田”字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甲骨文的“田”像一块大田,分成几块,多的有十二块,少的有四块。金文的“田”字就只分为四块,和现在“田”字的字形比较接近。通过对比和讲解让学生知道“田”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早期农田的基本样子。
除了让汉字文化渗透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习得汉字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一些“国学宝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等,“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面对这样的识字课,我们还会只是进行简单的识字训练吗?在让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下,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感受,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云和雾,雪和霜以及清风和细雨等事物之间的对应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尽管我们并不期待孩子领悟什么,明白什么,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朗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对对子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智慧,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也不能期待孩子懂得多少,但是可以通过吟诵获得春雨般的滋润,可以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奠基。
识字教学中文化底蕴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我们的眼光会更长远一些,期待会更全面一些,识字教学也会更加枝繁叶茂,更加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