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法的掌握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来完成,因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三个环节抓好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在成绩评定环节,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投入。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实践活动的组织;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3-02
社会调查是一种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其应用领域涉及行政统计、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等等[1]。因此,“社会调查方法”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普及的课程。该课程教授的是一种方法,而方法的掌握只能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编排、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成绩的评定三个环节,谈谈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
在“社会调查方法”每一部分理论或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实践活动,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到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就完成了从选题、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调查报告撰写到结题答辩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过程。
整个课程分为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调查实施两个阶段(见表1)。
第1~9次课,为社会调查实施方案设计阶段。在该阶段,课堂上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并重。学生在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完成选题、抽样、问卷设计等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查实施方案,并于第9次课进行课堂汇报,之后,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10~13次课,为调查实施阶段。此阶段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内容较少,只有第11次课是学习调查报告撰写方法,而第10次课、第12次课和13次课,以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结题答辩等活动为主,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这种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内容对应结合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是保证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的基础。
二、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学生的能力不容忽视。虽然是初学者,但那些态度端正、认真踏实工作的小组所完成的调查结果是有价值的,能切实发现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二,与第一点刚好相反,一些小组在进行调查活动时不够认真,选题的随意性大,调查问卷从网上拷贝的成份多,问卷调查过程也很随意,最终撰写的调查报告质量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对此,尝试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即,要求各小组结合实际管理工作或教师研究项目的需要选题,使最终的调查研究结果,直接服务于实际管理工作或项目研究。
在2012年秋季学期“社会调查方法”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的学情调查相结合。根据学校学情调查的需要,给11组的学生分别设置了“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等11个题目。最终,绝大多数小组都能遵照课程安排,认真顺利地完成了选题、调查实施方案设计等全部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同学们的课程总结,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际调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学们表示,“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更有效,更能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系统地了解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从实际调查中知道了以后再做时应注意什么,相信以后再做时会更加清楚地完成调查”;“不得不说这次实践才真正意义上让我掌握了这种方法。当然理论要学,但更重要的还是实际的练习,实际与理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灵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理”。
第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首先是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大家一起分工合作,一起讨论问卷怎样设计,一起分析调查结果,比一个人完成来的要更全面、细致,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组四个人,无论是在分发问卷还是采购礼品方面,都一起讨论,如果意见分歧也会想办法统一后再行动”;“在整理数据时,确实很繁琐,我们依旧分好工,最后整合好”。其次是沟通交往能力。“分发问卷过程中,有的同学很不给面子,即使有礼物也不愿意帮忙填一份。我觉得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沟通能力方面的问题,太害羞了,不能说明白我的意图”;“由于气温寒冷,我们的调查活动还是有一定局限的,大家似乎不是很愿意停下来给我们写问卷,但是我们和信息学院的同学做了沟通,他们还是很配合地帮我们完成了工作”。
第三,收获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查研究结果。11个小组的同学,基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撰写的调查报告,比较真实地反应了学校的实际情况。例如,第4组同学所做的以外语系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其结果与学校高教研究所此前所做的研究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在成绩评定环节,强调实践活动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考勤(10%)、平时表现(10%)、调查报告(75%)和课程总结(5%)四部分组成。其中考勤成绩根据平时课堂出勤情况给出,其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情况。除此之外的其他三项考核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对实践活动的考评。
平时表现成绩,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其中,代表小组在课堂上汇报1次记2,着重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和鼓励。
调查报告是各小组同学基于理论学习,通过调查实践完成的,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集中反映,其所占分值比例最大,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课程总结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个人课程总结给出。课程总结要求学生写出课堂学习及调查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并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议。课程总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投入情况。
四、结语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在成绩评定环节,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投入”,以上做法,均能起到强化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三个环节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其中,第二环节是关键。
“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这一做法,与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完成调查相比,从选题上,与社会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更有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由于有实际管理工作和研究项目的制约,督促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调查研究的各个步骤,使研究过程更加规范化;在研究结果的应用上,让那些通过同学们认真探索形成的调查结果,能为相关管理者或研究者提供借鉴和思路,使同学们的研究价值得以在实践中体现。整体而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调查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调查课题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的选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等课堂以外教学力量的支持。这些问题,提示和敦促以后的教学工作,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探索“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多方位深层次结合。
致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的单希林所长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11.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实践活动的组织;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3-02
社会调查是一种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其应用领域涉及行政统计、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等等[1]。因此,“社会调查方法”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普及的课程。该课程教授的是一种方法,而方法的掌握只能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编排、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成绩的评定三个环节,谈谈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
在“社会调查方法”每一部分理论或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实践活动,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到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就完成了从选题、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调查报告撰写到结题答辩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过程。
整个课程分为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调查实施两个阶段(见表1)。
第1~9次课,为社会调查实施方案设计阶段。在该阶段,课堂上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并重。学生在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完成选题、抽样、问卷设计等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查实施方案,并于第9次课进行课堂汇报,之后,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10~13次课,为调查实施阶段。此阶段理论和方法学习的内容较少,只有第11次课是学习调查报告撰写方法,而第10次课、第12次课和13次课,以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结题答辩等活动为主,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这种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内容对应结合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是保证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的基础。
二、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学生的能力不容忽视。虽然是初学者,但那些态度端正、认真踏实工作的小组所完成的调查结果是有价值的,能切实发现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二,与第一点刚好相反,一些小组在进行调查活动时不够认真,选题的随意性大,调查问卷从网上拷贝的成份多,问卷调查过程也很随意,最终撰写的调查报告质量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对此,尝试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即,要求各小组结合实际管理工作或教师研究项目的需要选题,使最终的调查研究结果,直接服务于实际管理工作或项目研究。
在2012年秋季学期“社会调查方法”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的学情调查相结合。根据学校学情调查的需要,给11组的学生分别设置了“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分析”“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等11个题目。最终,绝大多数小组都能遵照课程安排,认真顺利地完成了选题、调查实施方案设计等全部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同学们的课程总结,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际调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学们表示,“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更有效,更能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系统地了解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从实际调查中知道了以后再做时应注意什么,相信以后再做时会更加清楚地完成调查”;“不得不说这次实践才真正意义上让我掌握了这种方法。当然理论要学,但更重要的还是实际的练习,实际与理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灵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理”。
第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首先是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大家一起分工合作,一起讨论问卷怎样设计,一起分析调查结果,比一个人完成来的要更全面、细致,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组四个人,无论是在分发问卷还是采购礼品方面,都一起讨论,如果意见分歧也会想办法统一后再行动”;“在整理数据时,确实很繁琐,我们依旧分好工,最后整合好”。其次是沟通交往能力。“分发问卷过程中,有的同学很不给面子,即使有礼物也不愿意帮忙填一份。我觉得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沟通能力方面的问题,太害羞了,不能说明白我的意图”;“由于气温寒冷,我们的调查活动还是有一定局限的,大家似乎不是很愿意停下来给我们写问卷,但是我们和信息学院的同学做了沟通,他们还是很配合地帮我们完成了工作”。
第三,收获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查研究结果。11个小组的同学,基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撰写的调查报告,比较真实地反应了学校的实际情况。例如,第4组同学所做的以外语系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其结果与学校高教研究所此前所做的研究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在成绩评定环节,强调实践活动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考勤(10%)、平时表现(10%)、调查报告(75%)和课程总结(5%)四部分组成。其中考勤成绩根据平时课堂出勤情况给出,其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情况。除此之外的其他三项考核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对实践活动的考评。
平时表现成绩,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其中,代表小组在课堂上汇报1次记2,着重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和鼓励。
调查报告是各小组同学基于理论学习,通过调查实践完成的,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集中反映,其所占分值比例最大,体现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课程总结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个人课程总结给出。课程总结要求学生写出课堂学习及调查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并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议。课程总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投入情况。
四、结语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对应结合”“在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组织上,将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在成绩评定环节,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投入”,以上做法,均能起到强化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三个环节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其中,第二环节是关键。
“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这一做法,与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完成调查相比,从选题上,与社会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更有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由于有实际管理工作和研究项目的制约,督促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调查研究的各个步骤,使研究过程更加规范化;在研究结果的应用上,让那些通过同学们认真探索形成的调查结果,能为相关管理者或研究者提供借鉴和思路,使同学们的研究价值得以在实践中体现。整体而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调查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调查课题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的选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等课堂以外教学力量的支持。这些问题,提示和敦促以后的教学工作,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探索“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多方位深层次结合。
致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的单希林所长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