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曾提出:“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力和人际关系的人。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独生子女教育在幼儿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独生子女综合症,表现为:幼儿自私,不善于交往、胆小、具有攻击性,缺乏合作与帮助意识;缺乏感恩之心、同情心;缺乏独立性,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与活动。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表现为: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严格或者家庭过度保护、替代,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表现得要么争强好胜、任性自私;要么内向孤僻、胆怯懦弱。因此,改善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交往行为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幼儿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他们克服自私、任性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在自主性的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其身心发展打下基础。
幼儿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之间经常交往,能产生愉快的情感,喜悦的心境,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幼儿间的频繁交往,是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中心、增强自我控制、防止性格孤僻的良好途径。
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能很快地与新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心理平衡;如果适应能力差,则会出现不善交往,对新环境产生不适应感,表现为胆怯、焦虑、抑郁、孤僻。可见,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可以毫无顾忌地交流思想,无拘无束地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会到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不断适应,彼此关心,并学会一起合作游戏。在交往中相互帮助、相互协商,肯定、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点。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时,通过启发孩子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能让幼儿学会谦让、谅解,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成就感、自信心,并且逐渐形成“我能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
很多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实际上,幼儿的智力是与幼儿的人格密不可分的,片面注重幼儿智力的培养,忽视其人格的培养,只会让孩子片面发展,在童年阶段如果发展不全面,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二、积极改善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
1.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常规教育入手,进行教育。在生活活动中利用进餐、如厕、洗手等环节,养成文明、讲礼貌、有秩序的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可有意识地提供数量有限的玩具,让幼儿协商出解决办法,体验共同玩和轮流玩的乐趣,学会合作、商量、助人、谦让等。还可利用表演情景法,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在观看或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分析、了解各种社交场面的实际情况,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2.设计专门的训练计划,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有赖于成人的帮助与指导,也有赖于良好的环境与充分的练习机会。因此,可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训练计划。小班主要是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在成人引导下学习主动与人交往,与同伴共同游戏。中班主要是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乐意与人交往,会用自己的方式和同伴相处,分享物品。大班主要是提高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在活动中注意少讲多做,活动过程设计简单明了,增加练习的次数和难度,多给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
3.为家长提供有效支持,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帮助家长学会一些具体的观察、评价、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首先是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其次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坚持说服教育,恰当运用评价手段。再次是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了解幼儿园的训练计划,保持家、园一致。要运用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媒向幼儿施教,把社会交往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闲暇活动、节日活动中,和生活同步,与孩子一起成长。
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改善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家长应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通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技能,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自信,学会合作,学会感恩,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者单位
昆明市官渡区曙光幼儿园
◇责任编辑矣 勇◇
独生子女综合症,表现为:幼儿自私,不善于交往、胆小、具有攻击性,缺乏合作与帮助意识;缺乏感恩之心、同情心;缺乏独立性,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与活动。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表现为: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严格或者家庭过度保护、替代,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加之城市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表现得要么争强好胜、任性自私;要么内向孤僻、胆怯懦弱。因此,改善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交往行为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幼儿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他们克服自私、任性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在自主性的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其身心发展打下基础。
幼儿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之间经常交往,能产生愉快的情感,喜悦的心境,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幼儿间的频繁交往,是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中心、增强自我控制、防止性格孤僻的良好途径。
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能很快地与新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心理平衡;如果适应能力差,则会出现不善交往,对新环境产生不适应感,表现为胆怯、焦虑、抑郁、孤僻。可见,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可以毫无顾忌地交流思想,无拘无束地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会到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不断适应,彼此关心,并学会一起合作游戏。在交往中相互帮助、相互协商,肯定、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点。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时,通过启发孩子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能让幼儿学会谦让、谅解,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成就感、自信心,并且逐渐形成“我能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
很多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实际上,幼儿的智力是与幼儿的人格密不可分的,片面注重幼儿智力的培养,忽视其人格的培养,只会让孩子片面发展,在童年阶段如果发展不全面,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二、积极改善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
1.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常规教育入手,进行教育。在生活活动中利用进餐、如厕、洗手等环节,养成文明、讲礼貌、有秩序的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可有意识地提供数量有限的玩具,让幼儿协商出解决办法,体验共同玩和轮流玩的乐趣,学会合作、商量、助人、谦让等。还可利用表演情景法,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在观看或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分析、了解各种社交场面的实际情况,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2.设计专门的训练计划,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有赖于成人的帮助与指导,也有赖于良好的环境与充分的练习机会。因此,可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训练计划。小班主要是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在成人引导下学习主动与人交往,与同伴共同游戏。中班主要是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乐意与人交往,会用自己的方式和同伴相处,分享物品。大班主要是提高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在活动中注意少讲多做,活动过程设计简单明了,增加练习的次数和难度,多给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
3.为家长提供有效支持,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帮助家长学会一些具体的观察、评价、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首先是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其次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坚持说服教育,恰当运用评价手段。再次是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了解幼儿园的训练计划,保持家、园一致。要运用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媒向幼儿施教,把社会交往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闲暇活动、节日活动中,和生活同步,与孩子一起成长。
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改善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家长应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通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技能,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自信,学会合作,学会感恩,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者单位
昆明市官渡区曙光幼儿园
◇责任编辑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