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热闹的当下,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综艺节目凤毛麟角。《朗读者》的出现,似一股清流,以安静、更深层次的探索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使之成为一档温情又温暖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是原创综艺节目的一次尝试和创新,更为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原创节目;中国风格
在娱乐节目盛行的今天,各种综艺、真人秀盛行,充斥荧屏。这其中,大部分节目以娱乐为卖点,商业气息浓郁。纵观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喜爱的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缺少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积累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中国电视市场中能沉下心来的文化类节目却是稀缺资源。近期,央视推出了打动国人情感世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没有喧嚣的真人秀,也没有复杂的人设冲突,没有绚烂的舞美设计,唯有对文学的深刻诠释,对有声语言的魅力绽放,对生活百态的真情流露。这档节目的出现带给了观众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和感动,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与从国外引进的那些综艺娱乐节目不同,源于中国文化的综艺节目更容易引发国人的精神共鸣,既与国际接轨又不乏中国特色,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展示了软实力,是对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的一次新的探索。
一、 以文学表达文化自信
文以载道,文学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始终牢牢地固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素有“诗词之邦”的美誉,对我们国家的文学而言,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和明清小说,已然成为世界意义的文学大观。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不仅产生了灿若星和的文学作品,更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家。在文学作品里,蕴含着一种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使人向善、助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可替代。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过滋养和慰藉。在2017年的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全国观众热捧,主持人董卿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和知性魅力更是令不少观众折服。谈及《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与节目根植中国本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到近现代文学,节目在全民急切呼唤文化素养之际推出,非常契合国人的审美诉求。《朗读者》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接档节目,董卿以制片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节目当中,用文学之美表达情感诉求。《朗读者》的定位是文化类情感节目,节目以文学作品为切入口展现人间真情百态。节目摒弃以往读书类节目单调的朗读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融入朗读之中。在节目的呈现上,虽然也借鉴了其他综艺形式,如钢琴弹奏、戏曲演艺等等,但不管形式如何新颖多变,文字始终是这档节目的内核与灵魂。“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类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体现了中华文脉深植民心的社会基础。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书香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朗读者》的出现展现了属于中国的文化气韵。在节目中,近百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说道:“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可,我要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朴实厚重的话语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情结。在舶来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轻人追美剧、听韩语歌、看日本综艺,《朗读者》似一股文化清流,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在荧屏上焕发光彩,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 以朗读寻求情感共鸣
在有声语言艺术中,朗诵是一项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活动,它具有表演的性质,注重技巧和表演形式。而朗读是一般的有声语言活动,它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法,更看重如何用声音准确传达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其目的是为了自己或大家一起学习或了解一些文章,不存在刻意的表演,人人皆可参与其中。朗读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眼神手势的传情以及肢体语言的辅助,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来表达内心情感,它的独特感染力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朗读者》这档节目让这种口传文化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让舞台有声语言艺术不再高高在上,無论是明星还是素人,都可以用有声语言使电视机前的观众寻找到生活上、心理上和人生阅历上的契合点和共鸣点。然而,朗读只是手段,情感传递才是节目的内核。藉由着朗读的形式,侧重写人记事。在表情达意的同时追求思辨的哲理。在嘉宾朗读的过程中,用音乐和图片等辅助手段更深刻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朗读者》第一季共有十二期节目,每期有大约6个人物朗读文学作品,并和观众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故事。在首期节目中,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朗读之前的采访环节中和观众们分享了自己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的经历。因患病腿脚不便,同学戏称他为“濮瘸子”,后来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荣国威医生,荣国威医生治好了他的病,濮存昕才能顺利的走上演员之路。在接下来的朗读环节,他选择了老舍先生的散文《宗月大师》,文章讲述了宗月大师帮助老舍上学的故事。濮存昕对荣国威医生的感激之情正如文章中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感激之情一样。第二期节目展现的是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朗读者杨乃斌在八个月大的时候不幸失聪,但是他的母亲从没把他当成一个病儿看待,整整十六载,母亲成为儿子的耳朵一直陪伴着他上学,为儿子的成长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在朗读环节,杨乃斌选择了冰心的作品《不为什么》送给他最爱的妈妈,他的声音甚至不能算清晰,但是正是这模糊背后的质朴,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杨乃斌的坚强。朗读,让我们回忆起生命中那些弥足珍贵、值得纪念的经历,更加关注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朗读者有感而发,用心诵读,把感动传递出去,用朗读寻求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打开了“中国式情感表达”的枷锁。节目之外,感动继续蔓延,主创团队将节目中的朗读带到了普通观众的身边,陆续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推出移动朗读亭,让许多热爱阅读的观众参与其中。《朗读者》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好评,激发了国人的朗读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节目采用了人人可以朗朗上口的朗读形式,另一方面,朗读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国人逐渐升腾的文化自信,用声音让文学生动起来,展示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三、 以人物拓宽节目维度
以往读书节目的定位相对来讲是比较小众的,自1995年央视创办《读书时间》栏目,中国电视爆发了读书栏目的小高潮,之后便衰落了。电视的本质和特性决定了它注定是一个娱乐大众的媒体,而读书是很私人,相对小众的一件事,而且需要反复琢磨、反复阅读,是具有反娱乐性质的,所以电视读书栏目实际上是反读书的。无论纸媒、电子传媒都可以反复阅读,而电视只能提供一次性阅读体验。传统电视读书节目的受众群定位比较狭窄,主要锁定为那些热爱读书、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观众,而现实存在的矛盾是喜欢看电视的人通常不喜欢读书。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电视读书节目的生存空间很狭窄。《朗读者》这档节目运用了人物的力量冲破桎梏,拓宽了节目的维度。从节目名称可以看出,“朗读”体现的是文字,“者”体现的是人。用人物和文字叠加的力量表达情感,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节目选择的朗读者都是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只有这样的朗读者才能提供精彩的人生故事。节目通过每一个朗读者真实的故事和人生经历来匹配一篇合适的文章,经历与文字一脉相承,传递着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共同关注的情感。节目组会根据每一期节目的主题词筛选嘉宾,进行合理分配明星与素人的比例。用明星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来提升关注度,用素人身上饱满的故事性来吸引受众。尤其是在挑选明星嘉宾时,会选择那些有阅历、有读书习惯、有思想、有表达能力的艺人,并不会一味以知名度来作为选择标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过着不尽相同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站在自身的角度阅读难以全面解读文字。中国人的情感虽然丰富,但内敛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节目借助嘉宾们的故事和人生,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领悟视角。通过朗读者的人生视角,观众可以进行角色代入,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文学传达的情感内涵。或许不是每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喜欢读书,但是每一位观众都会被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慰藉由朗读所传达出的情感所打动。以情感的共鸣唤起文学的记忆,这是节目的创意之处,成功拓宽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维度,使文化类节目不再仅属于一部分受众,而是被所有人喜爱。
结语
出于对幸福感和快乐情绪的需要,综艺节目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目前我国的综艺节目种类繁多,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多为引进或模仿。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元素,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基因。《朗读者》节目基调舒缓、平实、悠扬,用有声语言表达情感,直击国人情感深处的记忆,产生强烈的观众共鸣和社会反應。打开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的大门,号召更多的人阅读经典,去关注精美的文字,同时也鼓励了更多的中国人用声音表达情感,用朗读的温度传递真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朗读者》在提供社会价值的同时兼顾了情感价值。它传递了一种真实、真诚的情感价值,满满的正能量使其迅速拥有了大批黏度较高的忠实观众。在这些特质之下,《朗读者》成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综艺符号,一个有着持续影响力,可以纵深开发的IP。它不仅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也为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找到了空间。
参考文献:
[1] 苗棣,王昕.大众文化审美[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英)惠内尔.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杨乘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4] 朝明.提高综艺文化品位,给予观众艺术审美《朗读者》找到了缺口[J].传媒内参,2017,(03).
[5] 康小葵,迟彤彤.三问《朗读者》,如何拓展垂直类节目的宽度,扛起文化综艺的大旗[J].传媒内参,2017,(02).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原创节目;中国风格
在娱乐节目盛行的今天,各种综艺、真人秀盛行,充斥荧屏。这其中,大部分节目以娱乐为卖点,商业气息浓郁。纵观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喜爱的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缺少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积累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中国电视市场中能沉下心来的文化类节目却是稀缺资源。近期,央视推出了打动国人情感世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没有喧嚣的真人秀,也没有复杂的人设冲突,没有绚烂的舞美设计,唯有对文学的深刻诠释,对有声语言的魅力绽放,对生活百态的真情流露。这档节目的出现带给了观众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和感动,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与从国外引进的那些综艺娱乐节目不同,源于中国文化的综艺节目更容易引发国人的精神共鸣,既与国际接轨又不乏中国特色,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展示了软实力,是对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的一次新的探索。
一、 以文学表达文化自信
文以载道,文学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始终牢牢地固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素有“诗词之邦”的美誉,对我们国家的文学而言,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和明清小说,已然成为世界意义的文学大观。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不仅产生了灿若星和的文学作品,更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家。在文学作品里,蕴含着一种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使人向善、助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可替代。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过滋养和慰藉。在2017年的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全国观众热捧,主持人董卿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和知性魅力更是令不少观众折服。谈及《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与节目根植中国本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到近现代文学,节目在全民急切呼唤文化素养之际推出,非常契合国人的审美诉求。《朗读者》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接档节目,董卿以制片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节目当中,用文学之美表达情感诉求。《朗读者》的定位是文化类情感节目,节目以文学作品为切入口展现人间真情百态。节目摒弃以往读书类节目单调的朗读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融入朗读之中。在节目的呈现上,虽然也借鉴了其他综艺形式,如钢琴弹奏、戏曲演艺等等,但不管形式如何新颖多变,文字始终是这档节目的内核与灵魂。“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类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体现了中华文脉深植民心的社会基础。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书香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朗读者》的出现展现了属于中国的文化气韵。在节目中,近百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说道:“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可,我要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朴实厚重的话语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情结。在舶来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轻人追美剧、听韩语歌、看日本综艺,《朗读者》似一股文化清流,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在荧屏上焕发光彩,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 以朗读寻求情感共鸣
在有声语言艺术中,朗诵是一项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活动,它具有表演的性质,注重技巧和表演形式。而朗读是一般的有声语言活动,它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法,更看重如何用声音准确传达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其目的是为了自己或大家一起学习或了解一些文章,不存在刻意的表演,人人皆可参与其中。朗读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眼神手势的传情以及肢体语言的辅助,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来表达内心情感,它的独特感染力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朗读者》这档节目让这种口传文化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让舞台有声语言艺术不再高高在上,無论是明星还是素人,都可以用有声语言使电视机前的观众寻找到生活上、心理上和人生阅历上的契合点和共鸣点。然而,朗读只是手段,情感传递才是节目的内核。藉由着朗读的形式,侧重写人记事。在表情达意的同时追求思辨的哲理。在嘉宾朗读的过程中,用音乐和图片等辅助手段更深刻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朗读者》第一季共有十二期节目,每期有大约6个人物朗读文学作品,并和观众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故事。在首期节目中,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朗读之前的采访环节中和观众们分享了自己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的经历。因患病腿脚不便,同学戏称他为“濮瘸子”,后来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荣国威医生,荣国威医生治好了他的病,濮存昕才能顺利的走上演员之路。在接下来的朗读环节,他选择了老舍先生的散文《宗月大师》,文章讲述了宗月大师帮助老舍上学的故事。濮存昕对荣国威医生的感激之情正如文章中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感激之情一样。第二期节目展现的是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朗读者杨乃斌在八个月大的时候不幸失聪,但是他的母亲从没把他当成一个病儿看待,整整十六载,母亲成为儿子的耳朵一直陪伴着他上学,为儿子的成长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在朗读环节,杨乃斌选择了冰心的作品《不为什么》送给他最爱的妈妈,他的声音甚至不能算清晰,但是正是这模糊背后的质朴,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杨乃斌的坚强。朗读,让我们回忆起生命中那些弥足珍贵、值得纪念的经历,更加关注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朗读者有感而发,用心诵读,把感动传递出去,用朗读寻求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打开了“中国式情感表达”的枷锁。节目之外,感动继续蔓延,主创团队将节目中的朗读带到了普通观众的身边,陆续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推出移动朗读亭,让许多热爱阅读的观众参与其中。《朗读者》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好评,激发了国人的朗读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节目采用了人人可以朗朗上口的朗读形式,另一方面,朗读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国人逐渐升腾的文化自信,用声音让文学生动起来,展示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三、 以人物拓宽节目维度
以往读书节目的定位相对来讲是比较小众的,自1995年央视创办《读书时间》栏目,中国电视爆发了读书栏目的小高潮,之后便衰落了。电视的本质和特性决定了它注定是一个娱乐大众的媒体,而读书是很私人,相对小众的一件事,而且需要反复琢磨、反复阅读,是具有反娱乐性质的,所以电视读书栏目实际上是反读书的。无论纸媒、电子传媒都可以反复阅读,而电视只能提供一次性阅读体验。传统电视读书节目的受众群定位比较狭窄,主要锁定为那些热爱读书、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观众,而现实存在的矛盾是喜欢看电视的人通常不喜欢读书。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电视读书节目的生存空间很狭窄。《朗读者》这档节目运用了人物的力量冲破桎梏,拓宽了节目的维度。从节目名称可以看出,“朗读”体现的是文字,“者”体现的是人。用人物和文字叠加的力量表达情感,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节目选择的朗读者都是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只有这样的朗读者才能提供精彩的人生故事。节目通过每一个朗读者真实的故事和人生经历来匹配一篇合适的文章,经历与文字一脉相承,传递着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共同关注的情感。节目组会根据每一期节目的主题词筛选嘉宾,进行合理分配明星与素人的比例。用明星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来提升关注度,用素人身上饱满的故事性来吸引受众。尤其是在挑选明星嘉宾时,会选择那些有阅历、有读书习惯、有思想、有表达能力的艺人,并不会一味以知名度来作为选择标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过着不尽相同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站在自身的角度阅读难以全面解读文字。中国人的情感虽然丰富,但内敛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节目借助嘉宾们的故事和人生,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领悟视角。通过朗读者的人生视角,观众可以进行角色代入,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文学传达的情感内涵。或许不是每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喜欢读书,但是每一位观众都会被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慰藉由朗读所传达出的情感所打动。以情感的共鸣唤起文学的记忆,这是节目的创意之处,成功拓宽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维度,使文化类节目不再仅属于一部分受众,而是被所有人喜爱。
结语
出于对幸福感和快乐情绪的需要,综艺节目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目前我国的综艺节目种类繁多,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多为引进或模仿。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元素,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基因。《朗读者》节目基调舒缓、平实、悠扬,用有声语言表达情感,直击国人情感深处的记忆,产生强烈的观众共鸣和社会反應。打开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的大门,号召更多的人阅读经典,去关注精美的文字,同时也鼓励了更多的中国人用声音表达情感,用朗读的温度传递真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朗读者》在提供社会价值的同时兼顾了情感价值。它传递了一种真实、真诚的情感价值,满满的正能量使其迅速拥有了大批黏度较高的忠实观众。在这些特质之下,《朗读者》成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综艺符号,一个有着持续影响力,可以纵深开发的IP。它不仅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也为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找到了空间。
参考文献:
[1] 苗棣,王昕.大众文化审美[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英)惠内尔.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杨乘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4] 朝明.提高综艺文化品位,给予观众艺术审美《朗读者》找到了缺口[J].传媒内参,2017,(03).
[5] 康小葵,迟彤彤.三问《朗读者》,如何拓展垂直类节目的宽度,扛起文化综艺的大旗[J].传媒内参,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