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体会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a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教学所关注和探索的资源源泉,也是生物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传授学生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科学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即完整的、全面的人。
  
  一、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前不久,某校两名女生,伙同社会上的流氓,把自己同班的两名学生骗出校门,卖去当“小姐”,受尽凌辱;从妇产医院得到消息,某些地方,学生女孩受孕的达到20%之多;学生中自杀、打伤、打残、甚至打死他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与应试教育中,唯一选拔人才的机制和在这种机制下,人文精神的丧失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悲剧提醒我们,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中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计划”等新技术的研究,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这些高新科技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所以当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否则很可能培养出追求纯科学、纯理论的科技精英,培养出掌握高科技而不择手段的科学狂人。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生物学教育中可以渗透的人文精神有许多:
  1、珍爱生命
  提倡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生命的神圣是对人的生命负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伤害父母、伤害老师和同学的现象发生,正是生命教育缺乏的结果。同时,仅有自爱生命的意识还不是完全的生命意识,完全的生命意识,应当是既要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爱他人的生命;既要爱生命本身,也要爱附属于生命的人格尊严等。所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为了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如:学了“病毒”一节后,可布置学生,调查我国艾滋病的发病情况,举行一次班级讨论会,讨论治疗艾滋病的新进展,是否给艾滋病人以人文关心和人文关怀。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调研活动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吸毒问题是否存在,写一篇关于禁毒紧迫性的文章,编一份健康宣传的资料册,出一期健康宣传的板报,并组织班内学生到街道、社区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上“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时,可先组织学生对本地区遗传病情况作一个系统的调查,使学生感受遗传病人的痛苦,体验遗传病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引导学生给与残疾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宣传遗传病危害、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责任意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繁殖、发育、遗传和进化发展,也研究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教学过程必须将保护生物、保护环境,使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达到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渗透到其中,强调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强调人类现在的发展对人类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责任,强调人类科技进步对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结合政治课的内容,启发学生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的迫切性和紧迫性,即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意识。
  生物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环境决定结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是绝对的,不竞争才是相对的等等。同时,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意识在社会、家长、学校不断的强化下被异化,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思就是要学生对人负责,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类社会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该是完全自由和 不择手段的,同学间要形成“比学赶帮”的和谐气氛,尊重和保护弱者,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责任。
  3、审美意识
  生命的美无处不在,生物的形态、色彩、声音、运动等无不表现为一种自然美。植物不同的形态、色彩构成了自然的视觉美;清晨不同的鸟鸣和夏天晚上的蛙鸣、虫叫构成了自然的听觉美;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蛙的跃、鹰的翔构成了形体和力量相结合的运动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每片叶子都很美,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引申至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都很美。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从而提高自信心,在“生态系统”一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九寨沟优美的生态环境并与一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作对比,使学生在惊叹于优美的九寨沟的同时,对一些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表示深深的忧虑。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是最大的和谐;生物链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链越稳定、越和谐;动物的任何生命活动都是循环、呼吸等系统和谐作用的结果;鸟为进入繁殖期,同种鸟有巢区,是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和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和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告诉人们只有适应环境,生物才能生存,所以说和谐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开展“人类无益的动物,我们人类都要消灭它们吗?”“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是否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的讨论。对某种生物是“有害”还是“有益”的评价,不能以人的好恶和利益的尺度,而应该把它们放在生态系统中考虑。当人们的科学研究超越自然规律,就会打破这种和谐,就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要生活得更美好,就必须做到适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4、结合前沿生命科学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中性特征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因此人们在提到科学技术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它对人类的贡献,而忽视它的负面作用。近年来,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换头数、换心术、生物计算机、生物芯片、异种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的问题等生命科学成就,已有所了解,那教师应借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让学生知道克隆技术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和器官,用于救死扶伤,也可通过人工繁殖,挽救濒危野生动物,但同时也可能破坏人伦,甚至克隆出战争狂人,扰乱天下。人类基因组能使人类对自己的遗传信息了如指掌,为多种遗传疾病和危害人类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预测、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撑,但同时也可能为种族主义者提供种族歧视的借口。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他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有益或有害。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他是负责推进的浆,人文精神是负责掌握方向的舵。科学技术究竟发挥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主要取决于人,让学生学会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使用。
  5、耐挫力
  在学习某部分知识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本身上,对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却较少主动的去进行探究,那教师应该发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向学生介绍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总结出“分离”和“自由组合”这两条规律的艰辛历程。孟德尔(1822年——1884年),奥地利人,从小喜爱自然科学,青年时代进入天主教堂做神父。当时,科学界正开展对多种动物的杂交实验的研究,这一切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利用教堂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物,并进行了多种植物杂交实验,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经过连续八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果,可他在1865年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并在布隆博物学会上以“植物杂交实验”为题两次作报告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论文在沉睡34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这些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道路的艰难曲折和认识论的哲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瑰宝,这些过程的教育和启发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使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同时,生物学教师对男女学生套用同教育模式外,不能忽略了女学生软弱、少理性、不善分析的心理特点,要加强性防范教育,加强女性自强、自卫的意识培养和能力锻炼。
  生物学教学中除了可以渗透以上几个方面的人文教育外,还可以渗透诸如诚信意识、人格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意识等等。不管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这方面的认识意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寻找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作者单位:614100四川省夹江县永兴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一新生面对新环境、新教材、新老师及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往往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本文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让学生轻松自然进入高中英语学习的几种方法,目的在于实现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自然衔接和过渡。  【关键词】适应性 明确目的 学法指导 循序渐进 和谐气氛 补偿教育    高一新生由于学习环境,授课教师,教材内容等的改变,所以进校时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会因学习上的不适应很快荡然无存。取而
期刊
任何一门语言的发音都是由其音节构成,而音节又是由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构成。所以学习掌握一门语言,尤其是入门阶段,对音素的学习掌握尤为重要。本人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多年,对此体会颇深。发现有很多教师不能重视这一点,迄今还有“鹦鹉学舌”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发音听起来大致是那么回事,也有诸如:”勾得摆”(Good bye)、“英哥儿利西”(English)、散打普来司(stand up please)、爸
期刊
【摘要】要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教学中不能单纯以教语言为主,要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说明如何做到教语言、教文化、教做人的综合统一。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语言 教文化 教做人 能力培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是根据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其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
期刊
我任教的第一学期,担任初一级七班,八班的英语教学。由于教学经验颇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第一学期的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情
期刊
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推行得热火朝天。老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者和传播者。在课改中不断摄取新的养料,在教学中不断摒弃陈腐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把新的理念运用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去。  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但要担负起教育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及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任务,而且同样肩负着弘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等素质的教育任务。我狠下功夫和决心,改变原来的“满堂灌”、“师问生答
期刊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下面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几点体会。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期刊
1868年12月28日10时,一艘US268号的豪华客轮由美国洛杉机开往中国上海,在上等舱里坐着一对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中年夫妇,从那位女士甜蜜的笑容中不难看出,那位中年妇女即将做妈妈了。    一、幸福的旅行    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突然轮船出现了轻微的晃动,此时船上的广播响起来,播音室的女播员操着流利的英语说:“各位乘客,轮船现在位于178°W、35°N遇到了小小的风浪,请各位乘客保持冷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已任。于此,学法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对刚上高一的新生英语的学法指导,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离开学校
期刊
回顾一些思想品德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基本采取间接传授的方法。思想道德说的多,政治性强,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显得苍白无力。“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有别于以往思想品德课单纯说教的地方。品德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品德教
期刊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对怎样作人的思想工作与怎样抓经济建设,两相比较,前者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就显得次要得多,甚至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认为思想政治课所学知识无用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小。这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他们往往一心多用,一边做其他科目所布置的作业,一边小声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只须考试前去下点功夫背一背就行了。  2、高考理科不考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