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教学所关注和探索的资源源泉,也是生物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传授学生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科学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即完整的、全面的人。
一、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前不久,某校两名女生,伙同社会上的流氓,把自己同班的两名学生骗出校门,卖去当“小姐”,受尽凌辱;从妇产医院得到消息,某些地方,学生女孩受孕的达到20%之多;学生中自杀、打伤、打残、甚至打死他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与应试教育中,唯一选拔人才的机制和在这种机制下,人文精神的丧失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悲剧提醒我们,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中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计划”等新技术的研究,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这些高新科技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所以当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否则很可能培养出追求纯科学、纯理论的科技精英,培养出掌握高科技而不择手段的科学狂人。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生物学教育中可以渗透的人文精神有许多:
1、珍爱生命
提倡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生命的神圣是对人的生命负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伤害父母、伤害老师和同学的现象发生,正是生命教育缺乏的结果。同时,仅有自爱生命的意识还不是完全的生命意识,完全的生命意识,应当是既要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爱他人的生命;既要爱生命本身,也要爱附属于生命的人格尊严等。所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为了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如:学了“病毒”一节后,可布置学生,调查我国艾滋病的发病情况,举行一次班级讨论会,讨论治疗艾滋病的新进展,是否给艾滋病人以人文关心和人文关怀。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调研活动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吸毒问题是否存在,写一篇关于禁毒紧迫性的文章,编一份健康宣传的资料册,出一期健康宣传的板报,并组织班内学生到街道、社区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上“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时,可先组织学生对本地区遗传病情况作一个系统的调查,使学生感受遗传病人的痛苦,体验遗传病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引导学生给与残疾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宣传遗传病危害、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责任意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繁殖、发育、遗传和进化发展,也研究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教学过程必须将保护生物、保护环境,使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达到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渗透到其中,强调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强调人类现在的发展对人类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责任,强调人类科技进步对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结合政治课的内容,启发学生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的迫切性和紧迫性,即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意识。
生物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环境决定结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是绝对的,不竞争才是相对的等等。同时,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意识在社会、家长、学校不断的强化下被异化,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思就是要学生对人负责,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类社会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该是完全自由和 不择手段的,同学间要形成“比学赶帮”的和谐气氛,尊重和保护弱者,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责任。
3、审美意识
生命的美无处不在,生物的形态、色彩、声音、运动等无不表现为一种自然美。植物不同的形态、色彩构成了自然的视觉美;清晨不同的鸟鸣和夏天晚上的蛙鸣、虫叫构成了自然的听觉美;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蛙的跃、鹰的翔构成了形体和力量相结合的运动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每片叶子都很美,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引申至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都很美。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从而提高自信心,在“生态系统”一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九寨沟优美的生态环境并与一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作对比,使学生在惊叹于优美的九寨沟的同时,对一些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表示深深的忧虑。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是最大的和谐;生物链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链越稳定、越和谐;动物的任何生命活动都是循环、呼吸等系统和谐作用的结果;鸟为进入繁殖期,同种鸟有巢区,是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和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和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告诉人们只有适应环境,生物才能生存,所以说和谐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开展“人类无益的动物,我们人类都要消灭它们吗?”“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是否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的讨论。对某种生物是“有害”还是“有益”的评价,不能以人的好恶和利益的尺度,而应该把它们放在生态系统中考虑。当人们的科学研究超越自然规律,就会打破这种和谐,就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要生活得更美好,就必须做到适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4、结合前沿生命科学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中性特征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因此人们在提到科学技术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它对人类的贡献,而忽视它的负面作用。近年来,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换头数、换心术、生物计算机、生物芯片、异种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的问题等生命科学成就,已有所了解,那教师应借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让学生知道克隆技术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和器官,用于救死扶伤,也可通过人工繁殖,挽救濒危野生动物,但同时也可能破坏人伦,甚至克隆出战争狂人,扰乱天下。人类基因组能使人类对自己的遗传信息了如指掌,为多种遗传疾病和危害人类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预测、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撑,但同时也可能为种族主义者提供种族歧视的借口。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他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有益或有害。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他是负责推进的浆,人文精神是负责掌握方向的舵。科学技术究竟发挥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主要取决于人,让学生学会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使用。
5、耐挫力
在学习某部分知识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本身上,对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却较少主动的去进行探究,那教师应该发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向学生介绍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总结出“分离”和“自由组合”这两条规律的艰辛历程。孟德尔(1822年——1884年),奥地利人,从小喜爱自然科学,青年时代进入天主教堂做神父。当时,科学界正开展对多种动物的杂交实验的研究,这一切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利用教堂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物,并进行了多种植物杂交实验,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经过连续八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果,可他在1865年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并在布隆博物学会上以“植物杂交实验”为题两次作报告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论文在沉睡34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这些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道路的艰难曲折和认识论的哲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瑰宝,这些过程的教育和启发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使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同时,生物学教师对男女学生套用同教育模式外,不能忽略了女学生软弱、少理性、不善分析的心理特点,要加强性防范教育,加强女性自强、自卫的意识培养和能力锻炼。
生物学教学中除了可以渗透以上几个方面的人文教育外,还可以渗透诸如诚信意识、人格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意识等等。不管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这方面的认识意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寻找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作者单位:614100四川省夹江县永兴中学)
一、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前不久,某校两名女生,伙同社会上的流氓,把自己同班的两名学生骗出校门,卖去当“小姐”,受尽凌辱;从妇产医院得到消息,某些地方,学生女孩受孕的达到20%之多;学生中自杀、打伤、打残、甚至打死他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与应试教育中,唯一选拔人才的机制和在这种机制下,人文精神的丧失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悲剧提醒我们,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中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计划”等新技术的研究,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这些高新科技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所以当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否则很可能培养出追求纯科学、纯理论的科技精英,培养出掌握高科技而不择手段的科学狂人。怀海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生物学教育中可以渗透的人文精神有许多:
1、珍爱生命
提倡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生命的神圣是对人的生命负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伤害父母、伤害老师和同学的现象发生,正是生命教育缺乏的结果。同时,仅有自爱生命的意识还不是完全的生命意识,完全的生命意识,应当是既要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爱他人的生命;既要爱生命本身,也要爱附属于生命的人格尊严等。所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为了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如:学了“病毒”一节后,可布置学生,调查我国艾滋病的发病情况,举行一次班级讨论会,讨论治疗艾滋病的新进展,是否给艾滋病人以人文关心和人文关怀。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调研活动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吸毒问题是否存在,写一篇关于禁毒紧迫性的文章,编一份健康宣传的资料册,出一期健康宣传的板报,并组织班内学生到街道、社区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上“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时,可先组织学生对本地区遗传病情况作一个系统的调查,使学生感受遗传病人的痛苦,体验遗传病带来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引导学生给与残疾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宣传遗传病危害、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责任意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繁殖、发育、遗传和进化发展,也研究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教学过程必须将保护生物、保护环境,使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达到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渗透到其中,强调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强调人类现在的发展对人类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责任,强调人类科技进步对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结合政治课的内容,启发学生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的迫切性和紧迫性,即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意识。
生物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环境决定结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是绝对的,不竞争才是相对的等等。同时,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意识在社会、家长、学校不断的强化下被异化,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思就是要学生对人负责,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类社会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该是完全自由和 不择手段的,同学间要形成“比学赶帮”的和谐气氛,尊重和保护弱者,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责任。
3、审美意识
生命的美无处不在,生物的形态、色彩、声音、运动等无不表现为一种自然美。植物不同的形态、色彩构成了自然的视觉美;清晨不同的鸟鸣和夏天晚上的蛙鸣、虫叫构成了自然的听觉美;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蛙的跃、鹰的翔构成了形体和力量相结合的运动美;“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每片叶子都很美,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引申至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都很美。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从而提高自信心,在“生态系统”一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九寨沟优美的生态环境并与一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作对比,使学生在惊叹于优美的九寨沟的同时,对一些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表示深深的忧虑。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是最大的和谐;生物链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链越稳定、越和谐;动物的任何生命活动都是循环、呼吸等系统和谐作用的结果;鸟为进入繁殖期,同种鸟有巢区,是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和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和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告诉人们只有适应环境,生物才能生存,所以说和谐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开展“人类无益的动物,我们人类都要消灭它们吗?”“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是否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的讨论。对某种生物是“有害”还是“有益”的评价,不能以人的好恶和利益的尺度,而应该把它们放在生态系统中考虑。当人们的科学研究超越自然规律,就会打破这种和谐,就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要生活得更美好,就必须做到适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4、结合前沿生命科学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中性特征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因此人们在提到科学技术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它对人类的贡献,而忽视它的负面作用。近年来,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克隆、转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换头数、换心术、生物计算机、生物芯片、异种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的问题等生命科学成就,已有所了解,那教师应借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性质。让学生知道克隆技术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和器官,用于救死扶伤,也可通过人工繁殖,挽救濒危野生动物,但同时也可能破坏人伦,甚至克隆出战争狂人,扰乱天下。人类基因组能使人类对自己的遗传信息了如指掌,为多种遗传疾病和危害人类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预测、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撑,但同时也可能为种族主义者提供种族歧视的借口。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他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有益或有害。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他是负责推进的浆,人文精神是负责掌握方向的舵。科学技术究竟发挥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主要取决于人,让学生学会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使用。
5、耐挫力
在学习某部分知识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本身上,对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却较少主动的去进行探究,那教师应该发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向学生介绍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总结出“分离”和“自由组合”这两条规律的艰辛历程。孟德尔(1822年——1884年),奥地利人,从小喜爱自然科学,青年时代进入天主教堂做神父。当时,科学界正开展对多种动物的杂交实验的研究,这一切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利用教堂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物,并进行了多种植物杂交实验,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经过连续八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果,可他在1865年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并在布隆博物学会上以“植物杂交实验”为题两次作报告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论文在沉睡34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这些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道路的艰难曲折和认识论的哲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瑰宝,这些过程的教育和启发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使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同时,生物学教师对男女学生套用同教育模式外,不能忽略了女学生软弱、少理性、不善分析的心理特点,要加强性防范教育,加强女性自强、自卫的意识培养和能力锻炼。
生物学教学中除了可以渗透以上几个方面的人文教育外,还可以渗透诸如诚信意识、人格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意识等等。不管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这方面的认识意识和理解,所以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寻找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作者单位:614100四川省夹江县永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