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学,在日本又称为自然写作、环境文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万叶集》的成书时期。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是一个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民族,可以说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含有某种自然的描写。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对推动绿色经济,促进环境教育,重新审视日本文学发展的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价值体现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地球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人们已经成为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受害者。诚然,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灾害。文学研究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界的研究方向,生态文学研究也应运而生。
本文以日本生态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探讨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以期为日本生态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2、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价值体现
在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的今天,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开展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经济等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 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1)对日本当代文学研究提出另一种思考角度。
在中国文学界,关于日本当代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反映生态哲思的原典性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论述的研究还尚有较大空间。我们把这类作品称之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具有极其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生态预警的特点,对生态文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处于全球生态危机下的人类建立良性生态认知系统提供可能,为调和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开辟一个新的思维角度。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蔓延,生态文学研究在不断进入文坛主流。
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中国对生态文学的研究,主要以欧美生态文学、中国本土生态文学为主,相关论文、著作不断出现,但对日本生态文学的探讨却极为薄弱,至今为止只见零星几篇论文,却不见系统研究的著述。但事实上,许多日本当代文学作品,曾以其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而感动了无数读者,激励了众多有识之士投身环境保护事业,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存方式,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
笔者认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当代文学,探寻生态危机的文化与社会根源,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2)重新审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互通有無。
生态文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心人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文学研究对生态文明高度关注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部分生态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批判渐渐进入情绪化、简单化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作品价值观的混沌:如神性的夸大与理性的退却、生态伦理的过度推崇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等。日本20世纪60-70年代以公害事件为背景的生态文学作品,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描述了工业化的惨痛教训。水上勉、西村京太郎以独特的生态预警小说形式揭露了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弊端。石牟礼道子和有吉佐和子作为日本女性作家,以健康为最高价值观,以女性特有的执着与坚强,参与环保民众运动,以悲悯、愤慨、充满女性慈爱的笔触创作了水俣病记事“苦海净土”三部曲和被称为日本版“寂静的春天”的《复合污染》。进入80年代,日本的公害和污染问题逐步得到控制,但是公害污染所带来的后遗症以及核污染等仍然在困扰着人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在继续通过文学创作,揭露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期望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解决自然危机和精神危机等层面的问题。在当下的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批判呈现出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日本生态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纠偏作用。同时,中国生态文学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向自然书写方向倾斜的日本生态文学或许有某种警示作用。
2.2 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1)影响环境决策,推动绿色经济。
日本文艺评论家奥野健男先生(1926-1977)曾说过:“我之所以从科技领域迁至文学领域,原因在于,我认为人类趋向于科学技术、经济政治这种白昼般实在的世界,朝着自身的灭亡奔走。促使其回心转意的,只能是文学艺术或宗教哲学,虽然它们乍看起来仿佛如同夜晚冥想的虚界。”日本环境社会学家、东京都立大学教授饭岛伸子(1938-2001)在《环境社会学》一书中也曾写道:“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可以从不同视角和方法论阐明环境对人类,人类对环境等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要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者有时会无能为力,而文学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会超越自然科学者。这一现象在日本作家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中体现的尤为显著。《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这部作品描述了数千人中毒的“水俣事件”,震惊世界,在其作品的影响下,日本掀起了保护自然的民众运动。在民众运动的压力下,196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日本当代生态文学通过审视现实、挖掘生态危机及其根源,介入到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2)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环境教育。
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社会的核心问题。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凸显的生态悲剧正在当今的中国上演:浒苔等海洋污染、海域的石油污染、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壤的质量退化、森林的逐渐衰亡、各地爆发的泥石流事件……。经济增长和与之相关的破坏性发展,给当下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破坏。生态文学,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文学。通过对日本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可以了解五十年前的日本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缓解途径,为今天身处生态困境中的中国,提供走出困境的思路。而且,日本生态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对于增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教育的开展等方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3、结语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日本的生态文学作品,深入分析、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这不仅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日本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精神生态状况,而且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国生态文学亟须走出价值观的混沌[N].河北日报.2010-3-12(10)
[2]有吉佐和子.复合污染[M].东京:新潮社.2009:620
[3]饭岛伸子著.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4-95
[4] 石牟礼道子.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M].东京:讲谈社.2007
[5] 生田省悟等编.场所的诗学——何为环境文学[M].东京:藤原书店.2008
[6] 宿久高.日本生态文学述略[J].外语研究.2012(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 SK201617)
作者简介:陈宝剑,1985年8月,男,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价值体现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地球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人们已经成为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受害者。诚然,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灾害。文学研究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界的研究方向,生态文学研究也应运而生。
本文以日本生态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探讨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以期为日本生态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2、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价值体现
在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的今天,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开展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经济等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1 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1)对日本当代文学研究提出另一种思考角度。
在中国文学界,关于日本当代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反映生态哲思的原典性作品进行细致分析、论述的研究还尚有较大空间。我们把这类作品称之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具有极其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生态预警的特点,对生态文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处于全球生态危机下的人类建立良性生态认知系统提供可能,为调和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开辟一个新的思维角度。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蔓延,生态文学研究在不断进入文坛主流。
中国的生态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中国对生态文学的研究,主要以欧美生态文学、中国本土生态文学为主,相关论文、著作不断出现,但对日本生态文学的探讨却极为薄弱,至今为止只见零星几篇论文,却不见系统研究的著述。但事实上,许多日本当代文学作品,曾以其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而感动了无数读者,激励了众多有识之士投身环境保护事业,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存方式,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
笔者认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当代文学,探寻生态危机的文化与社会根源,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2)重新审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互通有無。
生态文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心人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文学研究对生态文明高度关注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部分生态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批判渐渐进入情绪化、简单化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作品价值观的混沌:如神性的夸大与理性的退却、生态伦理的过度推崇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等。日本20世纪60-70年代以公害事件为背景的生态文学作品,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描述了工业化的惨痛教训。水上勉、西村京太郎以独特的生态预警小说形式揭露了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弊端。石牟礼道子和有吉佐和子作为日本女性作家,以健康为最高价值观,以女性特有的执着与坚强,参与环保民众运动,以悲悯、愤慨、充满女性慈爱的笔触创作了水俣病记事“苦海净土”三部曲和被称为日本版“寂静的春天”的《复合污染》。进入80年代,日本的公害和污染问题逐步得到控制,但是公害污染所带来的后遗症以及核污染等仍然在困扰着人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在继续通过文学创作,揭露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期望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解决自然危机和精神危机等层面的问题。在当下的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批判呈现出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日本生态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纠偏作用。同时,中国生态文学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向自然书写方向倾斜的日本生态文学或许有某种警示作用。
2.2 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1)影响环境决策,推动绿色经济。
日本文艺评论家奥野健男先生(1926-1977)曾说过:“我之所以从科技领域迁至文学领域,原因在于,我认为人类趋向于科学技术、经济政治这种白昼般实在的世界,朝着自身的灭亡奔走。促使其回心转意的,只能是文学艺术或宗教哲学,虽然它们乍看起来仿佛如同夜晚冥想的虚界。”日本环境社会学家、东京都立大学教授饭岛伸子(1938-2001)在《环境社会学》一书中也曾写道:“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可以从不同视角和方法论阐明环境对人类,人类对环境等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要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者有时会无能为力,而文学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会超越自然科学者。这一现象在日本作家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中体现的尤为显著。《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这部作品描述了数千人中毒的“水俣事件”,震惊世界,在其作品的影响下,日本掀起了保护自然的民众运动。在民众运动的压力下,196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日本当代生态文学通过审视现实、挖掘生态危机及其根源,介入到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2)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环境教育。
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社会的核心问题。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凸显的生态悲剧正在当今的中国上演:浒苔等海洋污染、海域的石油污染、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壤的质量退化、森林的逐渐衰亡、各地爆发的泥石流事件……。经济增长和与之相关的破坏性发展,给当下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破坏。生态文学,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文学。通过对日本当代生态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可以了解五十年前的日本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缓解途径,为今天身处生态困境中的中国,提供走出困境的思路。而且,日本生态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对于增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教育的开展等方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3、结语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日本的生态文学作品,深入分析、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这不仅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日本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精神生态状况,而且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国生态文学亟须走出价值观的混沌[N].河北日报.2010-3-12(10)
[2]有吉佐和子.复合污染[M].东京:新潮社.2009:620
[3]饭岛伸子著.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4-95
[4] 石牟礼道子.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M].东京:讲谈社.2007
[5] 生田省悟等编.场所的诗学——何为环境文学[M].东京:藤原书店.2008
[6] 宿久高.日本生态文学述略[J].外语研究.2012(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 SK201617)
作者简介:陈宝剑,1985年8月,男,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