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无处不语文,生活也无处不法治。对儿童而言,儿童的世界是无忧无虑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涵盖了儿童的世界,使其能整理、反思、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事。儿童的一切生活都是连续的、相互关联的、它比教材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内容。小学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并通过漫画、故事等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
一、指导学生认知日常生活小事
吃、穿、住、行等平常行为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构成,家庭、学校、社区等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和交际场所。因此,教材围绕这些生活内容组织细小的、平常的生活事件。通过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细小之处、奇异之处、惊异之处,在细微的事物上體会生活的不同凡响。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第一种是通过日常行为或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引导学生认知日常生活的细小、微末之处也有丰富的内涵,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例如,在他人给予零食时,家长应该引导学生说礼貌用语。在超市购物时,让学生认识商品及商品的价值,这些生活行为包含了“买东西的学问”。
第二种是以“拟人化”的方式,给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桶、厨房垃圾、餐桌上的饭菜等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加上人的喜怒哀乐,以熟悉的口吻和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关心身边事物的出现、消失的过程。例如,在校园的草坪上插上一块醒目的牌子:小草也有生命,请勿践踏;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垃圾“臭臭”的一天》,通过这样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识。
例如在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我的优点和不足》一课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意识到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引导学生观察P6的四幅图,前三幅图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什是优点和不足,第四幅图没有明确提出优点和不足,而是提出问题“爱开玩笑爱管闲事是优点还是缺点”,旨在告诉学生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好与坏,都要认真倾听,并真诚感谢对方,通过这样照镜子的方式,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二、通过课文的栏目:指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课文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这也意味着课文将由不同的栏目所组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常见的栏目有“活动园”“交流园”“知识窗”“阅读角”等。对于教师而言,一个栏目往往就是一个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栏目也可以引领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课文的栏目多是针对学生的,需要他们去观察、操作和探究,这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自己唱独角戏。换言之,课文的栏目向教师指明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是无法实现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教材中设计了“涂一涂”的活动:首先,让学生收集某位老师每天所做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用不同的颜色涂在相应的表格中,然后,结合表格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一天工作的辛苦。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直观地感受到老师一天工作的辛苦。如果没有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就较难直观地看到老师每天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从而体会到原来他们这么辛苦。
三、展开问题式情境体验
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大人们在学什么、为什么学”的小调查,并让学生写调查后“我的发现”,这个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中国航天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个视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引领,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航天人几十年的努力;有的学生感悟到了航天人的成就离不开不断地学习;还有的学生体会到航天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感受到“厉害了,我的国”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航天人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为祖国而努力学习。”这样教学,实现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综上所述,这些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为编写一套真正适合学生生活的教材提供了意见与建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改革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才可能不断接近学生生活所需,指引学生的生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道德提升以及教师的道德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性参考。
参考文献:
[1]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5(1):74-75.
[2]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193-194.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内容。小学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并通过漫画、故事等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
一、指导学生认知日常生活小事
吃、穿、住、行等平常行为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构成,家庭、学校、社区等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和交际场所。因此,教材围绕这些生活内容组织细小的、平常的生活事件。通过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细小之处、奇异之处、惊异之处,在细微的事物上體会生活的不同凡响。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第一种是通过日常行为或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引导学生认知日常生活的细小、微末之处也有丰富的内涵,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例如,在他人给予零食时,家长应该引导学生说礼貌用语。在超市购物时,让学生认识商品及商品的价值,这些生活行为包含了“买东西的学问”。
第二种是以“拟人化”的方式,给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桶、厨房垃圾、餐桌上的饭菜等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加上人的喜怒哀乐,以熟悉的口吻和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关心身边事物的出现、消失的过程。例如,在校园的草坪上插上一块醒目的牌子:小草也有生命,请勿践踏;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垃圾“臭臭”的一天》,通过这样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识。
例如在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我的优点和不足》一课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意识到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引导学生观察P6的四幅图,前三幅图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什是优点和不足,第四幅图没有明确提出优点和不足,而是提出问题“爱开玩笑爱管闲事是优点还是缺点”,旨在告诉学生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好与坏,都要认真倾听,并真诚感谢对方,通过这样照镜子的方式,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二、通过课文的栏目:指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课文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这也意味着课文将由不同的栏目所组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常见的栏目有“活动园”“交流园”“知识窗”“阅读角”等。对于教师而言,一个栏目往往就是一个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栏目也可以引领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课文的栏目多是针对学生的,需要他们去观察、操作和探究,这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自己唱独角戏。换言之,课文的栏目向教师指明了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是无法实现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教材中设计了“涂一涂”的活动:首先,让学生收集某位老师每天所做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用不同的颜色涂在相应的表格中,然后,结合表格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一天工作的辛苦。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直观地感受到老师一天工作的辛苦。如果没有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就较难直观地看到老师每天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从而体会到原来他们这么辛苦。
三、展开问题式情境体验
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大人们在学什么、为什么学”的小调查,并让学生写调查后“我的发现”,这个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中国航天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个视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引领,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航天人几十年的努力;有的学生感悟到了航天人的成就离不开不断地学习;还有的学生体会到航天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感受到“厉害了,我的国”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航天人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为祖国而努力学习。”这样教学,实现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综上所述,这些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为编写一套真正适合学生生活的教材提供了意见与建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改革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才可能不断接近学生生活所需,指引学生的生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道德提升以及教师的道德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性参考。
参考文献:
[1]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5(1):74-75.
[2]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