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聋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的基本教学科目之一,对于聋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师应该对当前聋哑小学语文的教学困境加以探索,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规范其基本的词义语法运用,调动学生多层面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聋哑学校 小学语文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151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都是相关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要科目,它对于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表达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特殊教学领域,对于聋哑学生而言,小学语文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重要版块。相比普通小学而言,聋哑儿童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为此,此次论述将从当前聋哑小学语文所面临的困境出发,初步探索相应的对策。
一、聋哑小学语文的教学困境
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学困境很难避免。抽象化的教材、表达能力有限的手语、与生活脱节的课堂以及学生特殊的心理状况,都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挑战。
(一)抽象的教材与手语表达
在当前的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抽象化的教材为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而有限的手语模式难以真正实现所有语意的表达。一方面,对于聋哑学校的语文教材,我国现今并没有一套根据聋哑生身心特点而编著的系统教材,相关教材仅是对传统普通教材进行了一些简单地删改。对于聋哑学生而言,这类教材较为抽象,为他们的学习带来困难,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和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对于专属聋哑学生的手语表达,相对于多样化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手语所能描绘的词义毕竟有限,诸如宿舍的“舍”、食堂的“堂”、医院的“院”都是用房子的手势来表示,不利于学生体会语文教学的细节和内涵。
(二)基本词义和语法掌握不牢
在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持一种“宽容”态度,在基本的词义语法教学进程中,容易“放过”学生的错误,致使学生缺乏牢固的語文基础。作为弱势群体的聋哑学生,确实需要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纵他们的“错误”,相反,教师应该严加指正,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三)缺乏与生活的接触,缺乏心理疏导
传统的特殊教育中,学生容易缺乏与社会和自然的接触,缺乏心理层面的疏导。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的缺失,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习惯将学生置于一种“被保护”的状态,加之特殊教学学校中,住校生偏多,使得他们越发远离对生活和自然;另一方面,这些孩子比普通儿童更容易陷入紧张、悲伤和恐惧情绪,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的理解和心理关怀,此项要素,部分教师未对其加以真正的重视。
二、聋哑小学语文的困境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当下聋哑小学语文的教学困境进行探索。
(一)多层面出发,调动感知力
对于聋哑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缺失,教师可以从多层面出发,以弥补抽象化教材和有限的手语表达所带给学生的学习困境。
1.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原视觉吸引力。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从视觉层面,为听力障碍的学生带来良好的课程体验。比如,在讲述《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相关的视频和动图,来呈现日月潭的岛屿楼阁、湖光潋滟,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具有“海外别一洞天”之称的美好的日月潭的景象。
2.情景模拟,贴近学生感知。
面对抽象化的教材,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情景,进而在调动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同时,带给学生真切的感知和体验。比如,在讲述相关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郑人买履》时,当中涉及诸多鲜活的动作和对话。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得学生能够融入到故事当中,体会故事的趣味和内涵。再如,在讲述“冷”、“温”、“热”三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冷水、温水、热水,让学生切身触摸感受,掌握这几个字的内涵。
(二)夯实基础,严加纠正
针对部分聋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牢,教师未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纠正的问题,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认真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词义和语法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拼音、字形、词组、句段教导,在耐心宽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放纵,如此,才是对这群弱势儿童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另外,在语法上,由于聋哑儿童惯用的手语表达与普通语言的语法表达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出错。比如,手语表达中的“吃饭我”,正常表达却是“我吃饭”;手语中定语、状语后置如“小鸡两只”,正常表达为“两只小鸡”,此类语法差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切勿混淆使用。
(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针对当前部分聋哑学生远离生活与自然,心理缺乏疏导的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加以重视。一方面,教师应该在现有课堂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贴近自然和生活。比如,在讲述《植物的感情》一文时,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触摸校园花圃中形形色色的植物特征,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植物的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贴近学生心理,对其进行疏导和鼓励。由于聋哑儿童的能力障碍,他们极易产生敏感、消极和恐惧心理。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关怀和鼓励,是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关爱的、被需要的、有价值的。进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针对聋哑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本身便是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帮助众多听说障碍儿童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聋哑儿童的小学语文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面临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还是帮助学生启迪心灵、探索世界的引导者。这便要求教师正视当下聋哑儿童所面临的学习困境和自己的教学弊病,从多个层面出发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耐心宽容地对学生加以心理疏导,带领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参考文献
[1]李蕾.聋校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3,(07):164-166.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38):167-168.
[3]冯青山.如何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01):231.
【关键词】聋哑学校 小学语文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151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都是相关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要科目,它对于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表达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特殊教学领域,对于聋哑学生而言,小学语文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重要版块。相比普通小学而言,聋哑儿童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为此,此次论述将从当前聋哑小学语文所面临的困境出发,初步探索相应的对策。
一、聋哑小学语文的教学困境
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学困境很难避免。抽象化的教材、表达能力有限的手语、与生活脱节的课堂以及学生特殊的心理状况,都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挑战。
(一)抽象的教材与手语表达
在当前的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抽象化的教材为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而有限的手语模式难以真正实现所有语意的表达。一方面,对于聋哑学校的语文教材,我国现今并没有一套根据聋哑生身心特点而编著的系统教材,相关教材仅是对传统普通教材进行了一些简单地删改。对于聋哑学生而言,这类教材较为抽象,为他们的学习带来困难,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和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对于专属聋哑学生的手语表达,相对于多样化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手语所能描绘的词义毕竟有限,诸如宿舍的“舍”、食堂的“堂”、医院的“院”都是用房子的手势来表示,不利于学生体会语文教学的细节和内涵。
(二)基本词义和语法掌握不牢
在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持一种“宽容”态度,在基本的词义语法教学进程中,容易“放过”学生的错误,致使学生缺乏牢固的語文基础。作为弱势群体的聋哑学生,确实需要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纵他们的“错误”,相反,教师应该严加指正,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三)缺乏与生活的接触,缺乏心理疏导
传统的特殊教育中,学生容易缺乏与社会和自然的接触,缺乏心理层面的疏导。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的缺失,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习惯将学生置于一种“被保护”的状态,加之特殊教学学校中,住校生偏多,使得他们越发远离对生活和自然;另一方面,这些孩子比普通儿童更容易陷入紧张、悲伤和恐惧情绪,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的理解和心理关怀,此项要素,部分教师未对其加以真正的重视。
二、聋哑小学语文的困境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当下聋哑小学语文的教学困境进行探索。
(一)多层面出发,调动感知力
对于聋哑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缺失,教师可以从多层面出发,以弥补抽象化教材和有限的手语表达所带给学生的学习困境。
1.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原视觉吸引力。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从视觉层面,为听力障碍的学生带来良好的课程体验。比如,在讲述《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相关的视频和动图,来呈现日月潭的岛屿楼阁、湖光潋滟,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具有“海外别一洞天”之称的美好的日月潭的景象。
2.情景模拟,贴近学生感知。
面对抽象化的教材,教师可以设置相关情景,进而在调动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同时,带给学生真切的感知和体验。比如,在讲述相关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郑人买履》时,当中涉及诸多鲜活的动作和对话。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得学生能够融入到故事当中,体会故事的趣味和内涵。再如,在讲述“冷”、“温”、“热”三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冷水、温水、热水,让学生切身触摸感受,掌握这几个字的内涵。
(二)夯实基础,严加纠正
针对部分聋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牢,教师未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纠正的问题,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认真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词义和语法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拼音、字形、词组、句段教导,在耐心宽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放纵,如此,才是对这群弱势儿童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另外,在语法上,由于聋哑儿童惯用的手语表达与普通语言的语法表达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出错。比如,手语表达中的“吃饭我”,正常表达却是“我吃饭”;手语中定语、状语后置如“小鸡两只”,正常表达为“两只小鸡”,此类语法差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切勿混淆使用。
(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针对当前部分聋哑学生远离生活与自然,心理缺乏疏导的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加以重视。一方面,教师应该在现有课堂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贴近自然和生活。比如,在讲述《植物的感情》一文时,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触摸校园花圃中形形色色的植物特征,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植物的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贴近学生心理,对其进行疏导和鼓励。由于聋哑儿童的能力障碍,他们极易产生敏感、消极和恐惧心理。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关怀和鼓励,是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关爱的、被需要的、有价值的。进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针对聋哑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本身便是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帮助众多听说障碍儿童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聋哑儿童的小学语文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面临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还是帮助学生启迪心灵、探索世界的引导者。这便要求教师正视当下聋哑儿童所面临的学习困境和自己的教学弊病,从多个层面出发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耐心宽容地对学生加以心理疏导,带领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参考文献
[1]李蕾.聋校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3,(07):164-166.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38):167-168.
[3]冯青山.如何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