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学数学主要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算理,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指导观察,引导促使学生思维转折,有效反思数学思维过程,在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知识网络,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思维学习情境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前提。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学生朴素的感官语言,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即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引导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有效反思数学思维过程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行为,是促进知识同化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质疑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反思能力的形成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数学本质相一致。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解题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效培养。
五、在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学校,而且应当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我鼓励学生做“小会计”,计算买菜、购物之类的账目,参与缴纳电费、水费工作。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后,我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周末为自己家庭设计一份午餐的菜单。学生根据菜单的内容到菜场买菜,记录好每樣菜的单价和数量,自己应用学到的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算出每样菜的价钱,最后算出一共用了多少钱。
六、小结
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探索,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也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三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任明中.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9,(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思维学习情境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前提。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学生朴素的感官语言,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即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引导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有效反思数学思维过程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行为,是促进知识同化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质疑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反思能力的形成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数学本质相一致。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解题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效培养。
五、在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学校,而且应当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我鼓励学生做“小会计”,计算买菜、购物之类的账目,参与缴纳电费、水费工作。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后,我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周末为自己家庭设计一份午餐的菜单。学生根据菜单的内容到菜场买菜,记录好每樣菜的单价和数量,自己应用学到的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算出每样菜的价钱,最后算出一共用了多少钱。
六、小结
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多角度的探索,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也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三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任明中.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