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小学数学的课堂不再无趣。信息技术教学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供教师参考和应用,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制作课件,图文相结合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从中扩展知识,进行动态教学模式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来提升自己的总体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扩宽视野。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升素质;拓展知识;减轻负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内容不断被丰富、教育理念不断被革新和教育方法不断增多,信息技术教学广泛运用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当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图、文、声、像、影并存的优势,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这些技术将知识描述得生动形象,并且绘声绘色一清二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一些看法。
一、提升学生总体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给数学增添了数字化的创新,而且可以显著地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间接地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爱好和吸引互联网的学习兴趣。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课堂中,通过展现丰富教学内容的PPT,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白信息技术可以辅助于学习,可以积累到一些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提升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学习得更加全面以及掌握得更好。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整堂课的要点,明白其中的核心,将所学内容记在脑子里。
比如,我在教授“认识图形”时,这一章节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并不高,但需要记忆图形的形状,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在这里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有的时候教师上课需要展示一些图片或形状,原先老师都是画在黑板上或用手比划学生们来理解。有些老师画得不够形象或比划时学生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个知识点是怎么产生的。但是老师展示PPT上的图片给同学们看,他们就会一目了然、清晰明白,这就说明了有些东西教师说的再多也不如一幅画来得明白。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辨认能力、记忆思考能力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能力,提升了学生总体素质。
二、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教课本上存有的知识,因为考试也只考课内的内容。所以就造就了学生只会课本上的内容而对课外知识一无所知的局面,并且学生只知道公式并不知道来源,他们只会练习大量的题而没有真正学会探究转换的解题思想。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和扩宽学生的视野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不那么反感拓展课外知识,因为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和将知识简单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题,有时候比仅仅记住简单的公式更重要。我们都知道,只有理解知识才能够真正的运用它。信息技术教学在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方面很便利且高效,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外知识。
例如,我在教授“圆柱与圆锥”时,这一章节会涉及到圆柱和圆锥的面积与体积内容,计算量比较大。首先我在课堂上放出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是“化曲为直,化空间为平面,化三维为二维”的简单转化思想。这个视频讲得详细且有趣,放出后我又重点讲解了这几个内容,将视频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这些课外知识并不能够影响学生在课本中的学习,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識的起源。当然,学生们第一次接触会有点困难,我告诉他们这是拓展的知识,脑子反应快和聪明的孩子能够掌握的要尽量掌握,其他孩子掌握不了也没有关系。因为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的转化思想,这种思想很重要,学生以后更好地形成举一反三的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铺路。
三、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以前的教师不管简单的或复杂的都要用粉笔来进行板书,一节课会写满整整两个黑板/但是有些简单的其实并不需要教师费时费力的来进行书写。这样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会增加学生走神的几率,这时候信息教学技术益处就明显得多。信息教学技术有很多,比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将信息教学技术融入教学中使节省了教学时间,减少了很多形式化的要求,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会提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做好课件,课堂上会利用课件进行教学。首先我会先给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先给同学们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并让同学们解决,课件会展示上一节课所学的20以内的加减法让大家抢答。其次我会让学生观察课件上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引出这节课的知识并向他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自主探讨。最后我们来共同检查结果,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来供其他人学习和参考,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法已然成为受教师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很多,与书本相结合统一起来,再加上合适的指导方法,学生把握知识的效果将会很好。但是既然是教学,就一定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教师要尽力教学生努力学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2]张盈盈,姚兵.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升素质;拓展知识;减轻负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内容不断被丰富、教育理念不断被革新和教育方法不断增多,信息技术教学广泛运用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当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图、文、声、像、影并存的优势,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这些技术将知识描述得生动形象,并且绘声绘色一清二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一些看法。
一、提升学生总体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给数学增添了数字化的创新,而且可以显著地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间接地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爱好和吸引互联网的学习兴趣。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课堂中,通过展现丰富教学内容的PPT,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白信息技术可以辅助于学习,可以积累到一些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提升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学习得更加全面以及掌握得更好。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整堂课的要点,明白其中的核心,将所学内容记在脑子里。
比如,我在教授“认识图形”时,这一章节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并不高,但需要记忆图形的形状,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在这里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有的时候教师上课需要展示一些图片或形状,原先老师都是画在黑板上或用手比划学生们来理解。有些老师画得不够形象或比划时学生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个知识点是怎么产生的。但是老师展示PPT上的图片给同学们看,他们就会一目了然、清晰明白,这就说明了有些东西教师说的再多也不如一幅画来得明白。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辨认能力、记忆思考能力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能力,提升了学生总体素质。
二、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教课本上存有的知识,因为考试也只考课内的内容。所以就造就了学生只会课本上的内容而对课外知识一无所知的局面,并且学生只知道公式并不知道来源,他们只会练习大量的题而没有真正学会探究转换的解题思想。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和扩宽学生的视野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不那么反感拓展课外知识,因为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和将知识简单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题,有时候比仅仅记住简单的公式更重要。我们都知道,只有理解知识才能够真正的运用它。信息技术教学在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方面很便利且高效,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外知识。
例如,我在教授“圆柱与圆锥”时,这一章节会涉及到圆柱和圆锥的面积与体积内容,计算量比较大。首先我在课堂上放出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是“化曲为直,化空间为平面,化三维为二维”的简单转化思想。这个视频讲得详细且有趣,放出后我又重点讲解了这几个内容,将视频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这些课外知识并不能够影响学生在课本中的学习,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識的起源。当然,学生们第一次接触会有点困难,我告诉他们这是拓展的知识,脑子反应快和聪明的孩子能够掌握的要尽量掌握,其他孩子掌握不了也没有关系。因为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的转化思想,这种思想很重要,学生以后更好地形成举一反三的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铺路。
三、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以前的教师不管简单的或复杂的都要用粉笔来进行板书,一节课会写满整整两个黑板/但是有些简单的其实并不需要教师费时费力的来进行书写。这样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会增加学生走神的几率,这时候信息教学技术益处就明显得多。信息教学技术有很多,比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将信息教学技术融入教学中使节省了教学时间,减少了很多形式化的要求,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会提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做好课件,课堂上会利用课件进行教学。首先我会先给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先给同学们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并让同学们解决,课件会展示上一节课所学的20以内的加减法让大家抢答。其次我会让学生观察课件上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引出这节课的知识并向他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自主探讨。最后我们来共同检查结果,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来供其他人学习和参考,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法已然成为受教师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很多,与书本相结合统一起来,再加上合适的指导方法,学生把握知识的效果将会很好。但是既然是教学,就一定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教师要尽力教学生努力学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
[2]张盈盈,姚兵.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