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规模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已经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而在此轮的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决定劳动者素质和影响生产力水平的职业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政策法规与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问题
德国制造业世界闻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企业和学校联合推行双元制。我国虽然在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是法规上对企业缺乏约束力,也没有激励措施,企业的积极性不大,拒绝学生来厂实习。而在发达国家,对企业开展职业教育行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普遍在税收方面给予很大的减免,企业就会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其经营成本当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地方政府投入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各地地方政府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两“重”两“轻”:一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轻视本土化人才和本地技能的培养;二是重视普通教育的发展,轻视职业教育的投入。
3.社会认识与职业教育重视度的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历教育。大部分初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就读普通高中,而绝大部分高中生家长希望子女考上普通大学。
4.企业意识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问题
企业对职业教育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认识不足,不理解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绝大部分企业追求眼前短期利益,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聘请熟手技工完成定单;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缺乏产品质量保障意识;相当部分企业没有远大眼光,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创新意识。
5.学校自身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合时宜。多数职业学校一直沿袭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没有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管理体制出现先天不足。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失效,分配方式上的“大锅饭”难以做到“各尽所能”,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僵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文化课偏多,实训课偏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教师严重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现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校任教。学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因为工科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大,部分学校选“文”弃“工”。校企结合培育人才模式得不到普及。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的统筹力度
国务院提出对职业教育实施“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十六字方针,明确职业教育由地方政府具体统筹发展,政府必须落实政策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办学统筹。
2.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具体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含技工)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出台可行措施,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建议以这笔教育培训经费为基础成立职业教育培训基金,通过基金的运作支持职业教育。继续发放职业技校生国家助学金、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补助金。加快示范性职业学校的校舍建设和设备投入。加快各专业实训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的建设。加快在一批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3.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各职业技术学校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雷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出现恶性竞争,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教育改革契机重新调整全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
4.推进职业学校体制改革
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适当放宽财政权;改革分配制度,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充分发挥工资和岗位津贴的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深化教学机制的改革
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办学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定位。学校要始终把“立德立技”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发挥班主任和共青团组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校本证书体系,调整和完善学校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估,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6.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当前各地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到30%,离职业教育评估标准的60%相差甚远。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要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技能技艺指导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7.增强职业培训力度
学校应该发挥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以就业培训为重点,着重培训单项技能人才,要依托企业的用人要求,消除连接障碍,建立沟通渠道,争取最大的培训效益。职业教育要深度介入职业培训,全面了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学校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制造业为龙头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大生产给中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职业教育在政府、社会、企业的重视、支持、配合下,将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雷三元.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研究[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2).
[2]王昶,袁军平,申柯娅.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技能专业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盖雪峰.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方略[J].机械职业教育,2008,(1).
[4]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5]黎德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培训,2007,(5).
一、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政策法规与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问题
德国制造业世界闻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企业和学校联合推行双元制。我国虽然在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是法规上对企业缺乏约束力,也没有激励措施,企业的积极性不大,拒绝学生来厂实习。而在发达国家,对企业开展职业教育行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普遍在税收方面给予很大的减免,企业就会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其经营成本当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地方政府投入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各地地方政府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两“重”两“轻”:一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轻视本土化人才和本地技能的培养;二是重视普通教育的发展,轻视职业教育的投入。
3.社会认识与职业教育重视度的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学历教育。大部分初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就读普通高中,而绝大部分高中生家长希望子女考上普通大学。
4.企业意识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问题
企业对职业教育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认识不足,不理解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绝大部分企业追求眼前短期利益,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聘请熟手技工完成定单;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缺乏产品质量保障意识;相当部分企业没有远大眼光,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创新意识。
5.学校自身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合时宜。多数职业学校一直沿袭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没有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管理体制出现先天不足。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失效,分配方式上的“大锅饭”难以做到“各尽所能”,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僵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文化课偏多,实训课偏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教师严重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现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校任教。学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因为工科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大,部分学校选“文”弃“工”。校企结合培育人才模式得不到普及。
二、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的统筹力度
国务院提出对职业教育实施“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十六字方针,明确职业教育由地方政府具体统筹发展,政府必须落实政策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办学统筹。
2.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具体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含技工)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出台可行措施,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建议以这笔教育培训经费为基础成立职业教育培训基金,通过基金的运作支持职业教育。继续发放职业技校生国家助学金、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补助金。加快示范性职业学校的校舍建设和设备投入。加快各专业实训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的建设。加快在一批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3.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各职业技术学校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雷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出现恶性竞争,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教育改革契机重新调整全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
4.推进职业学校体制改革
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适当放宽财政权;改革分配制度,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充分发挥工资和岗位津贴的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深化教学机制的改革
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办学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定位。学校要始终把“立德立技”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发挥班主任和共青团组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校本证书体系,调整和完善学校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估,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6.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当前各地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到30%,离职业教育评估标准的60%相差甚远。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要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技能技艺指导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7.增强职业培训力度
学校应该发挥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以就业培训为重点,着重培训单项技能人才,要依托企业的用人要求,消除连接障碍,建立沟通渠道,争取最大的培训效益。职业教育要深度介入职业培训,全面了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学校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制造业为龙头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大生产给中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职业教育在政府、社会、企业的重视、支持、配合下,将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雷三元.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研究[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2).
[2]王昶,袁军平,申柯娅.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技能专业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盖雪峰.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方略[J].机械职业教育,2008,(1).
[4]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5]黎德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培训,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