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给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课程要求》中的许多新措施都体现了语言学、外语教育的新理念。本文将从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性质等方面入手,对这些新措施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个性化;自主性;过程
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厅于2004年2月1日正式下发了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文件,并在全国选定了180所高等院校作为试点院校,于2004年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该《课程要求》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國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上最重大的一项举措,是一场外语教学的深刻变革,是前无实例可模仿,外无经验可借鉴的一次改革。按照专家的话讲,其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将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显现出来,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使广大的外语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认识到《课程要求》的深刻含义和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将对《课程要求》中的几个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语言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阐述。
一、体现综合性、强调应用能力的教学性质和目标
《课程要求》提到大学英语教学性质时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语言知识包含词汇、语法、语篇等一系列与英语的学习和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应用技能是指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技巧。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实际则是需要我们给予充分重视的新内容。
学习策略的提出看起来好象是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是在传授或指导语言学习者——学生掌握一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一些语言技能掌握的要领,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这实质上体现了外语教学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在定位于新教学性质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就不单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巧了,而要教会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能够获得独立学习英语的本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依据个体体验去自我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外语交际的能力。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知识的学习,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按照语言学上的提法是“习得”。“习得”的含义应该是学习者由于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的驱使去主动获取某项知识或技能,并经过自我的体验和应用转化为个人的一种行为习惯。如果学习策略纳入教学内容,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就应发生变化,应体现出传授、辅导、引领、监督、参与、检查等多种职能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还在普遍地采用教师拿着课本在台上讲授英语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跨文化交际的提出反映的是语言学习的广泛性和联系性。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与人类的各种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分不开的。对一门外语的学习实质上是以该门外语为切入口去学习和了解以该种语言为交际媒介的人们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演变和经济活动等。在这里语言应该被看作为一个有着自身体系和应用规则的载体。在语言学上我们把语言的这一特征归类为语言的“所指”,即语言同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是一门语言所具有的物质内容,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对一门外语的学习是与该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交际内容分不开的。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本教材是涵盖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课程要求》中在课程设置一项中提出了要大量开设选修课的规定。
《课程要求》中对教学目标提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与我们现行的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为主,强调基础知识和各类文化知识掌握的英语综合型人才的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把听、说能力的提高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重要位置。这实质上是在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了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聋哑英语”问题而制定了一项的重要措施。
学习英语是为了应用,四、六级的英语考试虽然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教学的目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目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英语读的能力可以说较高,但听、说的能力还远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尤其是说的能力普遍很差,这已经成了制约我们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课程要求》突出强调了提高听、说能力正是为了扭转目前教学中的偏差,把课堂的教学与社会的要求紧紧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合作需要。
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能反映语言最本质的特征是声音,书面语言是记录语言声音的符号,这从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婴幼儿学习语言等现象就可以反映出来。口语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才出现书面语,小孩会说一口流利的母语之后才进入小学读书认字。英语的学习也是要遵循语言这一普遍规律的。
二、适应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课程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史上还是首次提出,是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而出台的一项带有创意的措施。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执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统一要求,都是以四、六级英语统考为衡量的标准,没有照顾到各地区、各高校之间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一流高校觉得《大纲》中的要求太低,而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大纲》中的要求又太高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个性化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语言即有社会属性又有个体属性,社会属性使语言拥有了统一的规则,为不同使用者建立起来了联系,个体属性使语言有了明显的特色,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个人所讲的语言都是与他人不同的、能反映自我特点的语言。这在语言学上的定义为“个体语言”,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既然语言具有这两种属性,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不能只考虑到一方面的因素,强调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还应该照顾到语言另一方面的因素,即:多样性、个体性,对不同的学习者要有不同要求。例如,对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好、个人素质较高,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读研或出国进修,英语作为他们的个体语言应该是与他们较广泛的知识和较高需求相联系的,能反映他们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英语,因此四级英语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是显的太低了。但对地方性高校的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而言,由于基础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再加上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是他们学英语的唯一目的,英语作为他们的个体语言就应该是与他们所参加的(适合于他们英语水平)英语考试关系密切的,能反映他们较一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英语,因此四级英语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又是太高了。一个统一的要求把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套在一起显然是违犯的语言个性化的原则,这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严格地按照大纲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材,遵循统一的程序兢兢业业地在上课,而学生要么觉得太简单了满足不了需要,觉得浪费时间精力,逐渐地失去上课的兴趣;要么觉得太难了,学不下去,也会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使我们的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要求》中把教学要求分为了三个层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原则。不同的高校可以按照自己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培养目标而采纳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影响获益,使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都能够在我们教学中体现出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现代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模式
《课程要求》提出的新教学模式为:“基于计算机和課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指出:“……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面发展。……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海量信息、超凡的速度和便捷的操作等特点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成为我们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大学英语教学自然地也会因为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必然地要被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新教学模式所取代。
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其它知识的教学,它是容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学习者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练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体验获得的。因此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是无法学好语言的。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普及,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却面临着师资短缺这一难以克服的困难。大班授课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无法实现师生的交流,无法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上机,上网学习方式,则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因为计算机可以部分地取代教师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上,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上,满足个性化需求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上还要远远超过教师的作用,完成教师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实现课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
新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另一个极大的益处就是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互联网上依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的听、说训练的不足,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学管理上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从而能做到及时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
四、注意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估
《课程要求》把教学评估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是指我们平常的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而形成性评估这个概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是首次明确提出来。《课程要求》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评估的方法可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而非传统的课堂笔答或口答。形成性评估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都强调在外语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对语言的学习实质是对语言交际过程的学习。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督促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在个人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的驱使下,学生从接触到深入渐渐地参与到各种不同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把该种语言的交际规则,如词的定义、语法规则等,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行为习惯或称为体验,最终达到对该语言能熟练应用目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评估,即测试的手段来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修订我们的教学计划。既然学习是对过程的学习,那么对学习的评估必然是对过程的评估,即形成性评估。它是随学习过程的进展而不断出现的,随学习过程变化而采取不同形式的。形成性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评估使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达到对语言学习全过程的监督指导。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学英语到目前为止还没做到形成性评估,更多的是采用终结性评估手段,因此对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形成性评估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新的教学模式贯彻后,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自己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自学,这就需要依靠形成性评估来对学生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以上仅就《课程要求》中带有明显改革特征的几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语言的性质角度入手进行了分析阐述,旨在把《课程要求》的深刻含义和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揭示出来,帮助我们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课程要求》,把这场大规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入,使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厅〔2004〕1号
[2] 胡壮麟,2001年7月《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David Gardner & Lindsey Miller,2002年11月,《外
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H. D. Brown,2002年2月,《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Teremy Harmer, 2000年8月,《怎样教英语》〔M〕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个性化;自主性;过程
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厅于2004年2月1日正式下发了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文件,并在全国选定了180所高等院校作为试点院校,于2004年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该《课程要求》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國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上最重大的一项举措,是一场外语教学的深刻变革,是前无实例可模仿,外无经验可借鉴的一次改革。按照专家的话讲,其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将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显现出来,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使广大的外语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认识到《课程要求》的深刻含义和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将对《课程要求》中的几个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语言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阐述。
一、体现综合性、强调应用能力的教学性质和目标
《课程要求》提到大学英语教学性质时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语言知识包含词汇、语法、语篇等一系列与英语的学习和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应用技能是指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的技巧。但学习策略和跨文化实际则是需要我们给予充分重视的新内容。
学习策略的提出看起来好象是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是在传授或指导语言学习者——学生掌握一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一些语言技能掌握的要领,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这实质上体现了外语教学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在定位于新教学性质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就不单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巧了,而要教会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能够获得独立学习英语的本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依据个体体验去自我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外语交际的能力。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知识的学习,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按照语言学上的提法是“习得”。“习得”的含义应该是学习者由于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的驱使去主动获取某项知识或技能,并经过自我的体验和应用转化为个人的一种行为习惯。如果学习策略纳入教学内容,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就应发生变化,应体现出传授、辅导、引领、监督、参与、检查等多种职能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还在普遍地采用教师拿着课本在台上讲授英语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跨文化交际的提出反映的是语言学习的广泛性和联系性。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与人类的各种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分不开的。对一门外语的学习实质上是以该门外语为切入口去学习和了解以该种语言为交际媒介的人们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演变和经济活动等。在这里语言应该被看作为一个有着自身体系和应用规则的载体。在语言学上我们把语言的这一特征归类为语言的“所指”,即语言同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是一门语言所具有的物质内容,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对一门外语的学习是与该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交际内容分不开的。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本教材是涵盖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课程要求》中在课程设置一项中提出了要大量开设选修课的规定。
《课程要求》中对教学目标提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与我们现行的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为主,强调基础知识和各类文化知识掌握的英语综合型人才的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把听、说能力的提高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重要位置。这实质上是在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了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聋哑英语”问题而制定了一项的重要措施。
学习英语是为了应用,四、六级的英语考试虽然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教学的目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目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英语读的能力可以说较高,但听、说的能力还远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尤其是说的能力普遍很差,这已经成了制约我们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课程要求》突出强调了提高听、说能力正是为了扭转目前教学中的偏差,把课堂的教学与社会的要求紧紧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合作需要。
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能反映语言最本质的特征是声音,书面语言是记录语言声音的符号,这从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婴幼儿学习语言等现象就可以反映出来。口语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才出现书面语,小孩会说一口流利的母语之后才进入小学读书认字。英语的学习也是要遵循语言这一普遍规律的。
二、适应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课程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史上还是首次提出,是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而出台的一项带有创意的措施。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执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统一要求,都是以四、六级英语统考为衡量的标准,没有照顾到各地区、各高校之间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一流高校觉得《大纲》中的要求太低,而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大纲》中的要求又太高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个性化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语言即有社会属性又有个体属性,社会属性使语言拥有了统一的规则,为不同使用者建立起来了联系,个体属性使语言有了明显的特色,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个人所讲的语言都是与他人不同的、能反映自我特点的语言。这在语言学上的定义为“个体语言”,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既然语言具有这两种属性,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不能只考虑到一方面的因素,强调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还应该照顾到语言另一方面的因素,即:多样性、个体性,对不同的学习者要有不同要求。例如,对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好、个人素质较高,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读研或出国进修,英语作为他们的个体语言应该是与他们较广泛的知识和较高需求相联系的,能反映他们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英语,因此四级英语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是显的太低了。但对地方性高校的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而言,由于基础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再加上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是他们学英语的唯一目的,英语作为他们的个体语言就应该是与他们所参加的(适合于他们英语水平)英语考试关系密切的,能反映他们较一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英语,因此四级英语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又是太高了。一个统一的要求把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套在一起显然是违犯的语言个性化的原则,这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严格地按照大纲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材,遵循统一的程序兢兢业业地在上课,而学生要么觉得太简单了满足不了需要,觉得浪费时间精力,逐渐地失去上课的兴趣;要么觉得太难了,学不下去,也会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使我们的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要求》中把教学要求分为了三个层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原则。不同的高校可以按照自己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培养目标而采纳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影响获益,使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都能够在我们教学中体现出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现代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模式
《课程要求》提出的新教学模式为:“基于计算机和課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指出:“……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面发展。……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海量信息、超凡的速度和便捷的操作等特点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成为我们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大学英语教学自然地也会因为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必然地要被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新教学模式所取代。
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其它知识的教学,它是容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学习者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练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体验获得的。因此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是无法学好语言的。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普及,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却面临着师资短缺这一难以克服的困难。大班授课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无法实现师生的交流,无法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上机,上网学习方式,则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因为计算机可以部分地取代教师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上,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上,满足个性化需求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上还要远远超过教师的作用,完成教师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实现课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
新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另一个极大的益处就是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互联网上依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的听、说训练的不足,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教学管理上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从而能做到及时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
四、注意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估
《课程要求》把教学评估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是指我们平常的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而形成性评估这个概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是首次明确提出来。《课程要求》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评估的方法可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而非传统的课堂笔答或口答。形成性评估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都强调在外语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对语言的学习实质是对语言交际过程的学习。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督促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在个人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的驱使下,学生从接触到深入渐渐地参与到各种不同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把该种语言的交际规则,如词的定义、语法规则等,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行为习惯或称为体验,最终达到对该语言能熟练应用目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评估,即测试的手段来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修订我们的教学计划。既然学习是对过程的学习,那么对学习的评估必然是对过程的评估,即形成性评估。它是随学习过程的进展而不断出现的,随学习过程变化而采取不同形式的。形成性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评估使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达到对语言学习全过程的监督指导。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学英语到目前为止还没做到形成性评估,更多的是采用终结性评估手段,因此对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形成性评估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新的教学模式贯彻后,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自己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自学,这就需要依靠形成性评估来对学生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以上仅就《课程要求》中带有明显改革特征的几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语言的性质角度入手进行了分析阐述,旨在把《课程要求》的深刻含义和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揭示出来,帮助我们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课程要求》,把这场大规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入,使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厅〔2004〕1号
[2] 胡壮麟,2001年7月《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David Gardner & Lindsey Miller,2002年11月,《外
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H. D. Brown,2002年2月,《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Teremy Harmer, 2000年8月,《怎样教英语》〔M〕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