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红尘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湖南龙阳才子易实甫在京城混到一小官,整日与倡优周旋,并形诸诗文。一日,他白天参加了女子敦谊会的慈善音乐演出,晚上又去妓院喝酒。隔天报上登出他的新作七言诗,把这两件事扯在一起,让名媛贵妇和青楼姐妹打成一片。这首诗起首两句是:“林下丰标女界推,双飞还共凤凰来。”
  这一则逸闻初见于虞公的《民国趣闻》。我猜古龙读过《民国趣闻》,并记下“林下丰标”。易实甫自称“三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这样的人物,古龙会把他引为异代知己。
  “林下丰标”指女子的美好姿容,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林下风致”、“林下之风”。虽然意思相近,但“丰标”不能写成“风标”,“风致”不能写成“丰致”。这点知识,古龙有,不过当年给古龙编书的编辑未必有。古龙在文章里写下“林下丰标”,成书出版后变为“林下风标”。二十五年后,这个小小的错误居然被一位台湾青年发现改正。这位青年,就是编注古龙散文全编《笑红尘》的陈舜仪。
  1970年代以后的文青,爱古龙胜过爱金庸。在他们眼里,金庸是主流的成功人士,古龙是落魄的江湖浪子。古龙的姿态想法趣味性情,他们觉得更亲切。金庸迷的线上据点叫金庸茶馆,古龙迷的网络阵地叫热血古龙,从名字就能看出追随者的差异。陈舜仪以一己之力,用几年之功,搜集编年校注古龙的一百多篇散文,附录相当准确的古龙生平著作年表,最后却连“编者”的名义都不敢领,自称“整理”,确实是小人物的热血行为。而金庸当年的《明报》社论,称誉一时,却至今未见有人搜集刊布,可见茶客们的冷静矜持。
  古龙生活在台湾的戒严年代,他去世两年以后,国民党才宣布解严。那些年台湾的社会文化生活,大陆读者十分陌生。阅读《笑红尘》,有时感觉像在翻看旧日报刊。这是我以为最有意思的地方。
  那时候的台湾,自由逐步壮大,传统的情意犹在,老派的风华令人向往。《繁华一梦》点评二十年风月繁华,“继‘华侨’之后,万国联谊社、华都、国际、夜巴黎、仙乐斯、维纳斯、第一、米高梅,各舞厅次第兴起,也曾各领一时风骚,当年的名女娇娃,有些至今居然还能再见,居然还是好朋友……让人觉得开心的是,那时候上班的女孩中,有很多人的归宿都不错,而且林下丰标,依旧可人,甚至连那一点豪气和义气都不减当年”。
  古龙第一任妻子郑月霞和第二任妻子叶雪,就是风月场的“名女娇娃”。根据各种回忆,当年“名女娇娃”的豪气义气情意情趣非常动人,正面品性不输良家女子。相比现在名利场上得意名媛的势利拜金寡情浅薄,她们更像传统贤淑的中国妇女。
  那些年台港两地文坛老人的风趣和爽朗也出人意料。卜少夫是新闻界的巨擘,他一手创办的《新闻天地》,是发行量最高、寿命最长的中文私家期刊。陈定山是天虚我生的长子,上海画院女画师陈小翠的长兄,中国难得一见的实业家兼文艺家,他的《春申旧闻》是我爱读的枕边书。他撰写的楹联“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是真正的名士手笔。想不到在古龙的随笔中能遇见这两位老人。他们是古龙的酒友:
  “我第一次陪定公(陈定山)喝酒的时候,定公已经八十六岁了,仍然健饮健啖,谈笑风生,喝掉大半瓶白兰地后仍可提笔作画,一笔字更是写得清丽娟秀,妩媚入骨。他的夫人仇十云女士,自己虽然滴酒不喝,对定公喝酒却只有照顾,而无啰嗦,中国女性所有的美德,我几乎都在她身上看到了。
  “被大家公推为‘二哥’的卜少夫先生,如今已七十有七,可是一套白西装穿得笔挺时,风采依然不输少年。二哥喝起酒来更厉害,从中午喝到午夜,从午夜喝到天亮,要是有谁想溜走,被他一把抓住,只有乖乖地自罚一杯。数十年来,港台两地,喝酒被他放倒的英雄好汉,也不知有多少了,二哥的腰杆仍然笔挺如故。”
  卜少夫、陈定山都比古龙晚死,都活过了九十岁。卜少夫活到九十二岁,九十一岁时还天天写专栏。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曾提及陈定山(陈小蝶),那段文字亢奋古怪,有心者不妨复按。
  古龙的生活跌宕起伏,像他的作品一样戏剧化。细察平生事迹,我觉得他性格里有偏激极端、追求戏剧化表演的一面。他冒充国民党上将熊式辉之子,几乎招来血光之灾。性格即命运,古龙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好朋友,好女色,好酒无度。他的小说随笔处处不离饮酒之乐,自己最后暴饮而死,证明了他的说法:作家和作品“息息相关、生死与共”。他是纯粹的性情中人,不妥协地度过了混乱,但有声有色的一生。这样的人物,现在也没有了。
其他文献
近来,一个叫萧宏慈的“神医”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位“拍打拉筋”的倡导者,自称结合了道家、佛家和中医的拍打所长,可以“改善各种急性、慢性病症,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被信奉者尊称“神医”。诸多“神医”的出现不是偶然,但稍微考察一下这些“神医”,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把自己伪装成“中医”大家。    8月18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提到一种“玄妙”的疗法。  “今天一个朋友来我家。
期刊
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最先注意的会是对方的眼睛,接下来就是牙齿,最后才会看到你新染的头发——即使你花在头发上的钱远远比牙齿多。  很多人对牙病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因而接受了错误的治疗,或者对牙齿使用、维护不当,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为此我们请来口腔专家,为大家揭秘这里面的13个玄机。  “老掉牙”是谬论!  中国有句老话叫“老掉牙”,用来形容过时了、该被淘汰的物品,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讲,这个词是错误
期刊
“只要我们能够梦想到的,我们就能够实现!”这是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西大门上的宣言,也是刻在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的铭志。  整整一个世纪,美国一直以世界第一强国的姿态傲视天下。1978年,中美两国重启双方交往的大门。时至今日,中美两国正全面建立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无需置疑,美国作为中国在全球最重要的外交对手,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最突出的外部力量。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中
期刊
钢琴敲出了零落的音符,一个黑衣人从右至左缓缓牵开大幕,舞台深处,另一个黑衣人高举一只纸折飞鸟,以相反的方向划过人们的视线。一个满脸皱纹、头发灰白的老头蹒跚着从黑暗中走出来,开始讲那遥远的故事——一开场,《安魂曲》便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气氛。这是一个空的舞台,没有道具,剧情如一本插画书一般展开:50年琐碎生活堆积出来的破旧小木屋,孤零零挂在夜空的巨大月亮,嘶鸣、奔跑和不断咀嚼着干草的马,前后左右颠簸的
期刊
下面的故事也许是人家故意编写的。但这个简单的故事,透视着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  美国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喜好,并把他们的喜好引导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比之下,中国老师‘恨铁不成钢’,巴不得让每个学生变成莎士比亚。中国老师越是急于求成,学生越是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什么也没有学好。  美国老师,其实英国老师也是这样,他们更加重视引导式的教育,先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再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
期刊
我最近经常旅行,每次我坐飞机的时候我都要跟飞机上的乘务人员进行下面类似的对话。  “飞机要降落,请您关闭您的Kindle。”  “我已经把3G关掉了。我可以不关闭Kindle,我只需滑动到墙纸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也能看到文字。”  “那么就请调到墙纸模式吧。”  “无论我坐在这里看着屏幕上的字,还是看墙纸模式下的图片文字,我想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对飞机造成潜在的干扰吧。”  “我想这估计不管用吧。还
期刊
夏天,怕吃到过甜的甜点,在东京的某家和果子老铺买了盒看上去就清爽的西瓜冰霜。仔细看,盒子上写着须常温保存的,于是营业员姑娘就跟我解释说,其实这冰霜,常温吃起来就是果冻的口感,在冰箱里冻一冻,迅速就成了又细又柔又沙的霜体,拿一把小勺刮着吃,依然会有小片的果肉不小心嵌到唇齿之间来。最大的好处,则是这西瓜冰霜跟我期待的完全一样,不太甜。那种淡淡的口感,在燥热的夏天,不烦人,不腻人,不袭人。这便是西瓜这种
期刊
黄昏摊在西天,斜斜的夕阳射进长廊,轮椅上的老人都静静地在阳光中坐着、呆呆地看着前方。儿童游乐场上孩子们尖叫追逐、孕妇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回头望,芙蓉醉了,红红地像几个熟透的小桃子,在晚风里颤抖……    从北京飞台北,车子将进首都机场了,突然看见路边树丛里摇曳着几朵粉红色的大花,不是蔷薇也非玫瑰,叶片宽宽的、花柄长长的,倒有点像芙蓉,难道因为地球暖化,在北京也能种植南国的花卉了?  算算时间,农历
期刊
历史以来,中国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从你开始接触,他就瞬间侵入你的观念、预想,从头到尾,毫不留情,彻底打破?  熟悉的人第一个会想到李敖。自称“多面怪杰”的李敖,从言论到行动,更像来自外星球。好在他的学识,他的思维,没有让人感到异质。  李敖从不欢迎他人评价,他总是抢在他人前面先自我评价:我最得意的就是,中国有史以来居然出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光芒万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立独行的并且是快快乐乐的头脑
期刊
一  黄裳颇不善言谈,与之面对,常常是你谈他听,不然,就是久久沉默,真正可称为“枯坐”。电话更是简洁得要命,一问一答,你问几句,他答几个字,绝无多的发挥,可说是再单调不过的色彩。我甚至一度怀疑,他这样的性格,当年做记者时又该如何进行采访?  然而,这只是一种外表或者说假象。一个在大学学电机专业的人,却改行走进了文化圈,且以藏书家、散文家、剧评家等多种身份独领风骚,这自有他注定要成为文人的必然。读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