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 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2005年12月举行的“中国获嘉‘宁氏文化研讨会’”标志着宁氏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学者们关于宁氏家族发祥地古宁的确定及历史沿革的考辨,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即与当年出版的历史地名权威著作殊途而同归,得出了一致的看法。但是在宁氏在此立宗发展、繁衍以前,即商周时的古宁邑处于何种地位,研究者语焉不详。本文拟就甲骨文宁邑的材料加以整理,以供宁氏文化研究方家参考。
一、甲骨文宁(泞)地的确定
甲骨文中有地名宁及泞字。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后简称《综述》)第351页有所考证:“《说文》‘泞,荥泞也’,‘荥,绝小水也’。《清水注》‘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今案《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是宁,是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里许,东西三十里’。是殷代之宁即汉代之修武,今获嘉修武境。”商王朝的田猎区以“沁阳为中心,西不过垣曲东之邵源镇,东及于原武,北界为获嘉、修武、济源,南以大河为界”(《综述》第262页)。李学勤也对宁及泞地进行过考证,在其大著《殷代地理简论》第16页中将此地列入“凡区”田猎地,论断“宁(泞)是近于沁水的猎地,当即今修武县境的宁,其西北有吴泽,或称大陆,所以有时加水作‘泞’”。
此外,还有不少专家,诸如郑杰祥教授等也作过深入考证。可以说,众口一词,甲骨文中的宁地是商王朝重要田猎地,其地虽历代沿革有所变化,但即为今获嘉境内的宁邑无疑。
二、宁地是商王朝的狩猎场
据甲骨文有关宁、泞的记载,商朝人在此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丙戌卜,,贞翌丁亥我狩宁。
贞翌丁亥狩宁。(《甲骨文合集》,后简称《合集》11006正)
“狩”即狩猎。“翌”即未来的日子。本辞是说,丙戌日占卜,贞人为商王问卦,未来的丁亥日(即丙戌日的第二天)商王去到宁地狩猎吗?
商朝时较今天为暖,“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到殷墟,大部分时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比现在高3~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当时的中原大地,草木繁茂,“麋鹿所伏,蜚鸿遍野”(《史记·周本纪》),非常适宜开展狩猎活动。商人积累了很多狩猎经验并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主要有狩(多人合围)、焚(烧宿草)、阱(陷阱)、网捕、逐、从(追)、射、征、裒(搏)、弹、牧、步等(参阅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商王在宁地使用的狩猎方法,除上引第 1辞的“狩”,即合围兽类外,还有“焚”。
翌丁亥勿焚宁。(《合集》11007正)
……焚宁。(《合集》11008)
“焚”字前辈学者多释为“殷人为使用烧田耕作法者”,并较长时间无异议。由于1936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YH127坑发现一版完整焚田卜辞,胡厚宣教授才据此推翻成说,谓:“旧籍凡言‘焚’‘烧田’‘火田’者,无一不指烧草以猎兽而言。”YH127坑的完整卜辞发现,遂使“殷人常烧草以猎兽者,乃得有确凿说明矣”(《殷代焚田说》,《甲骨学商史论丛》(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以上两辞,是卜问翌日不要在宁地烧草以猎兽么?
此外,商王于宁地“步”游时,也应间有猎获。
庚辰卜,王,负余从……步……宁。(《合集》8274)
学者指出,“步”有行走意。在田猎区,商王率众人在“步中偶有获兽,是商王出行在外的偶猎”(杨升南:《商代经济史》第291页)。此辞是说,庚辰日占卜,商王率众步于宁地狩猎区(或有所猎获)否。
虽然商王时在狩猎区宁地进行狩猎,但所获何种动物因无记载,故不可得知。此外,商王还常于宁地游田。
乙未卜,,贞在宁田,左赤马其。(《合集》28196)
“”为甲骨文第三期廪辛、康丁时贞人。“田”即田猎、田游,较专门的狩猎活动,更带有游乐色彩,如《尚书·无逸》“文王不敢盘于游田”,疏谓“不敢逸乐于游戏田猎”,即是游田连言。“”字于省吾有精到考释,谓:“应该为惠,其义为驯顺。”(《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辞是说,商王在宁地田游,(驾车的)左边赤色马还驯顺么。正是商王游田时的好心情的写照。
壬寅卜,王其田 ,宁兕先亡, ,王永。(《合集》28392)
“”字不识,当为距宁地不远的地名。“兕”为野牛,性暴烈凶猛。“”即灾伤、灾害。“”字不识,其字在“兕”与“无”之间,当是兕牛有某种动作,没造成灾伤。“”即擒捉。“永”即吉善,顺永。此辞是壬寅日占卜,商王田游于地,从宁地出来的野兕牛有所动作“先”,但对商王无所灾伤,被猎获了,商王吉善、顺永么?
辛巳卜,贞王宁田亡,在卜。(《合集》33573)
“”为地名,当距宁地不远。此辞是辛巳日卜问(占卜地为),商王在宁地田游没有灾伤吧?
惠在泞田,示王弗悔,泽。(《屯南》2409)
此为第三期康丁所卜。泞与宁为一地,已如前述。这是贞问商王于泞地田游,没有什么晦气之事发生吧?
商王朝武丁、祖甲以后的诸王,多“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特别是后期诸王,尤热衷于田游活动,“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史记·殷本纪》)。但后人仍不吸取教训,帝惭、帝辛时甲骨卜辞中,更有大量商王田猎活动的记载。
虽然如此,商王的田猎活动在满足其逸乐逍遥的同时,客观上却起到了训练军队的效果。田猎时驱车纵马,挥戈张弓,围捕野兽四处奔逃,和战场上对敌人作战毫无二致。因此可以说,田猎区是商王朝军队的演习场。
三、宁地为商王田猎驻次和戍守之地
商王率众在宁地田游,狩猎活动结束后,有时会驻次于此地。
□□卜,在宁次()。(《合集》36949)
……在宁。(《合集》5745)
“”字学者录定为次。刘剑教授考证说:“用作动词义为‘次’,谓军旅驻扎”(《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本辞是卜问,商王的田猎之众在宁地驻次否?
人于泞次()。(《合集》32277)
人于泞次()。(《合集》32278)
商王率众士卒在宁地驻次,当是每次田游后的临时行为,但此田猎点应有适于驻次之地。
戍于宁。(《合集》26892)
“戍”为戍官,为武职。戍亦可为戍守某地,或戍守某地之士卒。“”字郭沫若《卜辞通纂》“别录一·新18考”定为“城塞之塞”。此辞是说,戍守于宁地之城塞。由此看来,宁地田猎区,当建有城塞,平时有戍卒守卫,商王田猎后,又可于此驻扎、休整卒伍。
四、宁地是商王对方国用兵的出发地之一
宁地既有人戍守,又可临时驻次军队,自可作为对外用兵的出发地,以减轻从商都至战场的长途行军之劳。
□未卜,争,贞我猷在宁。(《合集》3061正)
“猷 ”为商代方国名。从卜辞“乙酉卜,□,贞呼从伐猷”(《合集》6937)看,其地当距不远。而“武丁时代的和土方、邛方、羌方、龙方、印方有过征战关系,此诸方多在晋南,所以我们定在陕县是合适的”(《综述》第297页)。因此猷也应在与相距不远之处的晋南一带。此辞是说,商王派兵征猷方时,是在宁地出动的。
于泞神,呼羌方,于之。(《合集》27972)
“”为祭品,即祭。“”即抵御、抗御。本辞是说,商王于泞地举行祭典礼后,命令抗御羌方,从此开始了伐的行动。羌方的“主要活动区域应在靠近山西省中南部的陕西境内”(李雪山:《商代封建制度研究》,第2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宁地距猷、羌方均不甚远。由此出兵征战之,对商王朝来说是十分方便的。
五、宁地是商王朝举行祭祀并敛贡之处
宁地不仅是田猎区,商王还有时专门赶至此地行祭祀之典礼。
自可至于宁。(《合集》27991)
此为第四期武乙、文丁卜辞。“可”为地名,《合集》27990有“可伯”,当是可地首领被封为伯者。“”为祭名,为御除灾殃、祛除祸疾之祭。本辞是占卜商王自可伯之地专门赶到田猎区宁地举行祭祀典礼。
不仅如此,商朝贵族进献商王的物品还从此地过往。
乙亥,贞伐于泞之……(《合集》34041)
“”为第四期武乙、文丁时著名贵族,其祖 在武丁时战功显赫。“伐”即以戈砍勾人头,被砍头者多为俘虏,亦称为“伐”做祭祀杀殉的人牲。“”即贡入、致送。本辞是说,贵族致送预备砍头之伐途经泞地,去往(缺字处或为地名商都)。另有残辞,但其意当与此辞同。
…………泞……(《合集》34042)
商王占卜用的卜材龟壳也与宁地有关。
奠来。宁。(《合集》4464反)
此为“甲格刻辞”,乃记事文字。“奠”为奠地首领之名。“宁”字当为与占卜有关的史官签名。此甲格刻辞记此大龟是奠(即郑)地首领贡来,可能途经此地,留下了宁地的痕迹。
六、宁为周武王伐商决战前的勒兵之处
有商晚期的三百多年,宁地在商王朝的沁阳田猎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沁阳田猎区的宁地,即今获嘉、修武一带,在今殷墟西南不到300华里,而商都朝歌(即今淇县)距此也不过150华里之遥。而商王朝的主要敌方在王都西北,但殷都之西北方向与晋南诸敌方之间,有太行山为天然屏障,恰是西南方向无险可据。而沁阳田猎区的设置, 是拦阻晋南和陕西东南诸敌方长驱直入商王朝中心地区的缓冲地带。因此,商王经常于此地田猎,除了满足个人的奢逸之心,更重要的是向敌方炫耀武力,以震慑田猎区之北、西各敌方对商王朝的觊觎之心。在宁地筑有城塞并有专人戍守,或在此地驻次,或从此出兵攻打敌方,就更说明了宁地在商王朝的防御前哨地位。沁阳田猎区不仅可供商王田猎,而且还可以练兵、驻兵、出兵,其为商都西南方的战略防御地带的军事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
商朝末年,由于商朝统治阶级倒行逆施,搞得“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史记·殷本纪》)。昔日的商王朝防御前哨和战略要地宁邑,又成了周人“勒兵”修武之处和牧野与商军决战的出发地。周武王利用宁地距朝歌较近,古者师日行三十里,从宁地出发,不过五日即可达朝歌。此外,周人从镐京出发东进,长途跋涉,不免劳顿。而宁地在商王朝时就适宜驻次军旅,因而周军至此稍事休憩、整顿,即“勒兵修武”,为与商王朝大军决战做战前休整是必然的。《韩诗外传》卷三记载了商末周初于宁地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
武王伐纣至于邢丘,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 折为三者,军当可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也?”太公曰:“爱其人及其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骨。余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武王曰:“于戏!天下未定也。”周公趋而进曰:“不然。使各度其宅,而佃其田,无获旧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于戏!天下已定矣。”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
可以说商周牧野决战,周人就是在宁地进行战前休整和准备的。因此可以说,昔日商对多方防御的前沿和攻伐的出发点—宁地,成了周武王对商王朝用兵的最前哨阵地和牧野大决战的出发地。
这就是宁氏家族立宗前商周时期的宁地。宁氏家族“以地名氏”,在此发祥、繁衍,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2005年12月举行的“中国获嘉‘宁氏文化研讨会’”标志着宁氏文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学者们关于宁氏家族发祥地古宁的确定及历史沿革的考辨,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即与当年出版的历史地名权威著作殊途而同归,得出了一致的看法。但是在宁氏在此立宗发展、繁衍以前,即商周时的古宁邑处于何种地位,研究者语焉不详。本文拟就甲骨文宁邑的材料加以整理,以供宁氏文化研究方家参考。
一、甲骨文宁(泞)地的确定
甲骨文中有地名宁及泞字。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后简称《综述》)第351页有所考证:“《说文》‘泞,荥泞也’,‘荥,绝小水也’。《清水注》‘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今案《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是宁,是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里许,东西三十里’。是殷代之宁即汉代之修武,今获嘉修武境。”商王朝的田猎区以“沁阳为中心,西不过垣曲东之邵源镇,东及于原武,北界为获嘉、修武、济源,南以大河为界”(《综述》第262页)。李学勤也对宁及泞地进行过考证,在其大著《殷代地理简论》第16页中将此地列入“凡区”田猎地,论断“宁(泞)是近于沁水的猎地,当即今修武县境的宁,其西北有吴泽,或称大陆,所以有时加水作‘泞’”。
此外,还有不少专家,诸如郑杰祥教授等也作过深入考证。可以说,众口一词,甲骨文中的宁地是商王朝重要田猎地,其地虽历代沿革有所变化,但即为今获嘉境内的宁邑无疑。
二、宁地是商王朝的狩猎场
据甲骨文有关宁、泞的记载,商朝人在此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丙戌卜,,贞翌丁亥我狩宁。
贞翌丁亥狩宁。(《甲骨文合集》,后简称《合集》11006正)
“狩”即狩猎。“翌”即未来的日子。本辞是说,丙戌日占卜,贞人为商王问卦,未来的丁亥日(即丙戌日的第二天)商王去到宁地狩猎吗?
商朝时较今天为暖,“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两千年,即从仰韶到殷墟,大部分时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比现在高3~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当时的中原大地,草木繁茂,“麋鹿所伏,蜚鸿遍野”(《史记·周本纪》),非常适宜开展狩猎活动。商人积累了很多狩猎经验并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主要有狩(多人合围)、焚(烧宿草)、阱(陷阱)、网捕、逐、从(追)、射、征、裒(搏)、弹、牧、步等(参阅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商王在宁地使用的狩猎方法,除上引第 1辞的“狩”,即合围兽类外,还有“焚”。
翌丁亥勿焚宁。(《合集》11007正)
……焚宁。(《合集》11008)
“焚”字前辈学者多释为“殷人为使用烧田耕作法者”,并较长时间无异议。由于1936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YH127坑发现一版完整焚田卜辞,胡厚宣教授才据此推翻成说,谓:“旧籍凡言‘焚’‘烧田’‘火田’者,无一不指烧草以猎兽而言。”YH127坑的完整卜辞发现,遂使“殷人常烧草以猎兽者,乃得有确凿说明矣”(《殷代焚田说》,《甲骨学商史论丛》(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以上两辞,是卜问翌日不要在宁地烧草以猎兽么?
此外,商王于宁地“步”游时,也应间有猎获。
庚辰卜,王,负余从……步……宁。(《合集》8274)
学者指出,“步”有行走意。在田猎区,商王率众人在“步中偶有获兽,是商王出行在外的偶猎”(杨升南:《商代经济史》第291页)。此辞是说,庚辰日占卜,商王率众步于宁地狩猎区(或有所猎获)否。
虽然商王时在狩猎区宁地进行狩猎,但所获何种动物因无记载,故不可得知。此外,商王还常于宁地游田。
乙未卜,,贞在宁田,左赤马其。(《合集》28196)
“”为甲骨文第三期廪辛、康丁时贞人。“田”即田猎、田游,较专门的狩猎活动,更带有游乐色彩,如《尚书·无逸》“文王不敢盘于游田”,疏谓“不敢逸乐于游戏田猎”,即是游田连言。“”字于省吾有精到考释,谓:“应该为惠,其义为驯顺。”(《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辞是说,商王在宁地田游,(驾车的)左边赤色马还驯顺么。正是商王游田时的好心情的写照。
壬寅卜,王其田 ,宁兕先亡, ,王永。(《合集》28392)
“”字不识,当为距宁地不远的地名。“兕”为野牛,性暴烈凶猛。“”即灾伤、灾害。“”字不识,其字在“兕”与“无”之间,当是兕牛有某种动作,没造成灾伤。“”即擒捉。“永”即吉善,顺永。此辞是壬寅日占卜,商王田游于地,从宁地出来的野兕牛有所动作“先”,但对商王无所灾伤,被猎获了,商王吉善、顺永么?
辛巳卜,贞王宁田亡,在卜。(《合集》33573)
“”为地名,当距宁地不远。此辞是辛巳日卜问(占卜地为),商王在宁地田游没有灾伤吧?
惠在泞田,示王弗悔,泽。(《屯南》2409)
此为第三期康丁所卜。泞与宁为一地,已如前述。这是贞问商王于泞地田游,没有什么晦气之事发生吧?
商王朝武丁、祖甲以后的诸王,多“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特别是后期诸王,尤热衷于田游活动,“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史记·殷本纪》)。但后人仍不吸取教训,帝惭、帝辛时甲骨卜辞中,更有大量商王田猎活动的记载。
虽然如此,商王的田猎活动在满足其逸乐逍遥的同时,客观上却起到了训练军队的效果。田猎时驱车纵马,挥戈张弓,围捕野兽四处奔逃,和战场上对敌人作战毫无二致。因此可以说,田猎区是商王朝军队的演习场。
三、宁地为商王田猎驻次和戍守之地
商王率众在宁地田游,狩猎活动结束后,有时会驻次于此地。
□□卜,在宁次()。(《合集》36949)
……在宁。(《合集》5745)
“”字学者录定为次。刘剑教授考证说:“用作动词义为‘次’,谓军旅驻扎”(《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本辞是卜问,商王的田猎之众在宁地驻次否?
人于泞次()。(《合集》32277)
人于泞次()。(《合集》32278)
商王率众士卒在宁地驻次,当是每次田游后的临时行为,但此田猎点应有适于驻次之地。
戍于宁。(《合集》26892)
“戍”为戍官,为武职。戍亦可为戍守某地,或戍守某地之士卒。“”字郭沫若《卜辞通纂》“别录一·新18考”定为“城塞之塞”。此辞是说,戍守于宁地之城塞。由此看来,宁地田猎区,当建有城塞,平时有戍卒守卫,商王田猎后,又可于此驻扎、休整卒伍。
四、宁地是商王对方国用兵的出发地之一
宁地既有人戍守,又可临时驻次军队,自可作为对外用兵的出发地,以减轻从商都至战场的长途行军之劳。
□未卜,争,贞我猷在宁。(《合集》3061正)
“猷 ”为商代方国名。从卜辞“乙酉卜,□,贞呼从伐猷”(《合集》6937)看,其地当距不远。而“武丁时代的和土方、邛方、羌方、龙方、印方有过征战关系,此诸方多在晋南,所以我们定在陕县是合适的”(《综述》第297页)。因此猷也应在与相距不远之处的晋南一带。此辞是说,商王派兵征猷方时,是在宁地出动的。
于泞神,呼羌方,于之。(《合集》27972)
“”为祭品,即祭。“”即抵御、抗御。本辞是说,商王于泞地举行祭典礼后,命令抗御羌方,从此开始了伐的行动。羌方的“主要活动区域应在靠近山西省中南部的陕西境内”(李雪山:《商代封建制度研究》,第2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宁地距猷、羌方均不甚远。由此出兵征战之,对商王朝来说是十分方便的。
五、宁地是商王朝举行祭祀并敛贡之处
宁地不仅是田猎区,商王还有时专门赶至此地行祭祀之典礼。
自可至于宁。(《合集》27991)
此为第四期武乙、文丁卜辞。“可”为地名,《合集》27990有“可伯”,当是可地首领被封为伯者。“”为祭名,为御除灾殃、祛除祸疾之祭。本辞是占卜商王自可伯之地专门赶到田猎区宁地举行祭祀典礼。
不仅如此,商朝贵族进献商王的物品还从此地过往。
乙亥,贞伐于泞之……(《合集》34041)
“”为第四期武乙、文丁时著名贵族,其祖 在武丁时战功显赫。“伐”即以戈砍勾人头,被砍头者多为俘虏,亦称为“伐”做祭祀杀殉的人牲。“”即贡入、致送。本辞是说,贵族致送预备砍头之伐途经泞地,去往(缺字处或为地名商都)。另有残辞,但其意当与此辞同。
…………泞……(《合集》34042)
商王占卜用的卜材龟壳也与宁地有关。
奠来。宁。(《合集》4464反)
此为“甲格刻辞”,乃记事文字。“奠”为奠地首领之名。“宁”字当为与占卜有关的史官签名。此甲格刻辞记此大龟是奠(即郑)地首领贡来,可能途经此地,留下了宁地的痕迹。
六、宁为周武王伐商决战前的勒兵之处
有商晚期的三百多年,宁地在商王朝的沁阳田猎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沁阳田猎区的宁地,即今获嘉、修武一带,在今殷墟西南不到300华里,而商都朝歌(即今淇县)距此也不过150华里之遥。而商王朝的主要敌方在王都西北,但殷都之西北方向与晋南诸敌方之间,有太行山为天然屏障,恰是西南方向无险可据。而沁阳田猎区的设置, 是拦阻晋南和陕西东南诸敌方长驱直入商王朝中心地区的缓冲地带。因此,商王经常于此地田猎,除了满足个人的奢逸之心,更重要的是向敌方炫耀武力,以震慑田猎区之北、西各敌方对商王朝的觊觎之心。在宁地筑有城塞并有专人戍守,或在此地驻次,或从此出兵攻打敌方,就更说明了宁地在商王朝的防御前哨地位。沁阳田猎区不仅可供商王田猎,而且还可以练兵、驻兵、出兵,其为商都西南方的战略防御地带的军事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
商朝末年,由于商朝统治阶级倒行逆施,搞得“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史记·殷本纪》)。昔日的商王朝防御前哨和战略要地宁邑,又成了周人“勒兵”修武之处和牧野与商军决战的出发地。周武王利用宁地距朝歌较近,古者师日行三十里,从宁地出发,不过五日即可达朝歌。此外,周人从镐京出发东进,长途跋涉,不免劳顿。而宁地在商王朝时就适宜驻次军旅,因而周军至此稍事休憩、整顿,即“勒兵修武”,为与商王朝大军决战做战前休整是必然的。《韩诗外传》卷三记载了商末周初于宁地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
武王伐纣至于邢丘,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 折为三者,军当可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也?”太公曰:“爱其人及其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骨。余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武王曰:“于戏!天下未定也。”周公趋而进曰:“不然。使各度其宅,而佃其田,无获旧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于戏!天下已定矣。”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
可以说商周牧野决战,周人就是在宁地进行战前休整和准备的。因此可以说,昔日商对多方防御的前沿和攻伐的出发点—宁地,成了周武王对商王朝用兵的最前哨阵地和牧野大决战的出发地。
这就是宁氏家族立宗前商周时期的宁地。宁氏家族“以地名氏”,在此发祥、繁衍,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