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种养殖行业,是一个人类开发很早,利用很早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规模养殖的历史很短、研究的历史更短的行业。特种水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从总体上看,它在调整渔业结构,充实水产品市场,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近年来,在淡水虾蟹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河豚、鲟鱼、黄鳝、乌鳢、长吻鮠、黄颡鱼、斑点叉尾鮰、鳜鱼、鲈鱼、大口胭脂鱼、淡水石斑鱼、彩虹鲷和泥鳅等特种水产品渐渐成为养殖热点。我国的特养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种类丰富:特种动物,泛指除传统饲养的家畜(猪、牛、羊等)、家禽(鸡鸭、鵝等)和家鱼(草、鲢、鲤、鳙)以外的、能不同程度被人工驯养的各动物。这些动物,还没有达到“家畜化”。目前,我国饲养的品种达到了200多种。主要的包括:
特种兽类:如猫、狗、兔、小香猪、袖珍猪、狐狸、貉、水貂、灵猫、熊、麝鼠、花面狸、麝、黄鼬、海狸鼠、毛丝鼠、水獭、茸鹿、竹鼠、蝈蝈、各种宠物等等。
特种禽类:如肉鸽、信鸽、鹌鹑、乌骨鸡、斗鸡、山鸡、鹧鸪、珍珠鸡、鸵鸟、孔雀、各种观赏鸟等。
特种水产:如乌龟、鳖、河豚、牛蛙、林蛙、泥鳅、黄鳝、河蟹、河虾、河蚌、淡水龙虾、武昌鱼、红鳟等。
特种海产类:如海参、对虾、蛤、蛏子、扇贝、鳗鱼、鲍鱼等。
其他特种动物:如藏獒、蜂、蝎、蛇、蜈蚣、水蛭、蛤蚧、地鳖虫、林蛙、蜗牛、蚂蚁、蝉、蚕蛹、蝗虫、蝇蛆等。
不论什么特种动物,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能满足人类某些特殊需要,如食物、服饰、抗寒、美观、装饰、医疗保健、观赏、把玩等。
2、地域广阔:在我国,可以说,大部分地方都适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特种动物品种。比如在南海之滨,可以发展特种海产,在北国寒冷之地,适宜发展毛皮动物,在沼泽地可以发展淡水龙虾,在高山上可以发展山鸡、蛇等动物。
3、发展迅猛:我国现代的特种养殖,在1978年之前,主要由少量的国有单位或国家许可的特殊的村镇集中饲养。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特种养殖进入的蓬勃发展阶段。每年都有很多的品种和很多的人进入特种养殖行业。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特养中的一些品种,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发展速度达到200%,有的甚至更快。
4、利润丰厚:“物以稀为贵”。特养的产品也是如此。特养由于技术门槛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因此,其中的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养殖业而言,利润十分丰厚。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许多问题。
1、技术落后:特种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的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特养量的发展速度与相应的技术发展速度十分不匹配,而相应的药物、饲料和管理方法滞后,导致特养的风险很大。
2、小户散养:特养的领域十分的广,但大部分品种都是零星小户散养。养殖户开始饲养的时候,全凭经验去独自摸索,因此,技术、饲养方法、饲料、管理、药物等有关配套的要素发展速度很慢,经常被一些问题给难住或导致“全军覆灭”的悲剧。同时,还导致产业链的不连续,就算养出来了,也不能加工,直接卖也不方便。
3、强行跟风:中国有一句俗话:“逢贵莫赶,逢贱莫懒”。但是,很多的养殖户,看到邻家的养殖户挣钱了,或者是行情很好的情况下,大规模、迅速地上马,这种强行跟风的做法,导致不少从事特养的养殖户倾家当产、血本无归。
4、盲目炒种:在特养行业,有部分人发财心切,一旦发现或者在当地饲养成功某个品种后,就盲目地、大肆地做宣传、登广告倒种、卖种。如果是种源纯正、相关的技术,服务能跟上,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生产中,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地炒种,种源质量又没有保证、配套的服务又跟不上加上过分的暴利,最终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为了将我国的特种水产养殖业引入健康正常轨道,我们应该冷静看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在发展特种养殖的时候,我们要用冷静的头脑来考察、分析、发展特养。尤其在今天,在大力发展特养行业的前提下,需要注重科学发展,把握“五大要素”。
1、市场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其成败与否,关键在市场。市场分析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近期市场。看得见,摸得着,较易把握。二是未来市场。要通过多方面调查分析论证,综合平衡后才可加以确定,比较难以把握。总之,既要重视当前市场,更不可忽视未来市场,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平衡考虑。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近期市场的可变性以销定产,稳步发展,又要依靠未来市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其准确的市场预测,雄厚的资金,精湛的技术,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达到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目标。
2、技术
把握市场,选择好优良品种固然重要,但其养殖技术也不可小视,常常是产业发展快慢、效益高低的关键,正如革命伟人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笔者认为,对不同人群要各有侧重,分别对待。就养殖者本身来说,在从事特种水产养殖项目之前,必须熟悉掌握了解所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包括其生长规律、适应环境、摄食习性、营养需要、运输技能、饲养管理和防病措施等。就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技术人员而言,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提高,不断了解掌握科研新成果、新动态,以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就业务主管部门来讲,要多举办培训班,以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原则上要求没有通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予上岗作业,培训不能只停留在发一本书或发几页技术资料就算达到了培训目的,解决了技术问题,而应重在面授,重在实作的培训,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资金
资金是一切产业运作的纽带和加速器。没有资金,再好的项目,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话一句,因此,从事特种水产养殖,必须坚持“以资金落实为前提,以资金运作为精髓”的原则。资金没有落实,不能上马实施,但有了资金,要懂得资金的运作,资金运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业投资效益的高低。所谓的资金运作就是把资金用活,用到点子上,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且是关键的地方上,用得合理,用得科学,能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最佳效益之目的。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二者之间要合理搭配,在满足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生产资金要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一概予以杜绝。否则,便是不懂得资金运作,而是违背了生产第一原则。
4、规模
一个产业要讲求规模效益,但也得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适度规模。具体而论,那就要求生产规模要依据市场行情而定;要依据生产者自身的饲养技术管理水平而定;要依据生产者的经济实力而定;要依据所从事的养殖品种应当具备的饲养条件而定。以上要求把握得好,就叫适度,反之,就是无度,就无法把握规模效益。
5、效益
效益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归宿。发展一项特种水产养殖业,必须要进行效益核算,而不是效益估算。效益成本核算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问题。因此,效益成本核算应根据本地实际条件,市场行情,资金状况,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亲自核算,而不能凭着报刊上披露之数据作为唯一效益核算依据,更不能凭借别人的可行性分析当作自己的效益成本核算。
特种水产养殖不仅能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而且能使很多水产养殖者走出常规养殖的圈子而致富。目前,我国的特养项目很多,比较适合发展的特养项目也比较多,比如兽类的獭兔、水貂、狐狸、貉子、麝鼠;禽类的山鸡、鸽子;淡水特养中的乌龟、牛蛙、泥鳅、河蚌;特种海产中的海参、鲍鱼、对虾等等,都可以注意适当的发展。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成行、数量和用途特别稀少的特养动物物种,应慎重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特种养殖行业的前景将更加的光明。
近年来,在淡水虾蟹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河豚、鲟鱼、黄鳝、乌鳢、长吻鮠、黄颡鱼、斑点叉尾鮰、鳜鱼、鲈鱼、大口胭脂鱼、淡水石斑鱼、彩虹鲷和泥鳅等特种水产品渐渐成为养殖热点。我国的特养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种类丰富:特种动物,泛指除传统饲养的家畜(猪、牛、羊等)、家禽(鸡鸭、鵝等)和家鱼(草、鲢、鲤、鳙)以外的、能不同程度被人工驯养的各动物。这些动物,还没有达到“家畜化”。目前,我国饲养的品种达到了200多种。主要的包括:
特种兽类:如猫、狗、兔、小香猪、袖珍猪、狐狸、貉、水貂、灵猫、熊、麝鼠、花面狸、麝、黄鼬、海狸鼠、毛丝鼠、水獭、茸鹿、竹鼠、蝈蝈、各种宠物等等。
特种禽类:如肉鸽、信鸽、鹌鹑、乌骨鸡、斗鸡、山鸡、鹧鸪、珍珠鸡、鸵鸟、孔雀、各种观赏鸟等。
特种水产:如乌龟、鳖、河豚、牛蛙、林蛙、泥鳅、黄鳝、河蟹、河虾、河蚌、淡水龙虾、武昌鱼、红鳟等。
特种海产类:如海参、对虾、蛤、蛏子、扇贝、鳗鱼、鲍鱼等。
其他特种动物:如藏獒、蜂、蝎、蛇、蜈蚣、水蛭、蛤蚧、地鳖虫、林蛙、蜗牛、蚂蚁、蝉、蚕蛹、蝗虫、蝇蛆等。
不论什么特种动物,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能满足人类某些特殊需要,如食物、服饰、抗寒、美观、装饰、医疗保健、观赏、把玩等。
2、地域广阔:在我国,可以说,大部分地方都适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特种动物品种。比如在南海之滨,可以发展特种海产,在北国寒冷之地,适宜发展毛皮动物,在沼泽地可以发展淡水龙虾,在高山上可以发展山鸡、蛇等动物。
3、发展迅猛:我国现代的特种养殖,在1978年之前,主要由少量的国有单位或国家许可的特殊的村镇集中饲养。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特种养殖进入的蓬勃发展阶段。每年都有很多的品种和很多的人进入特种养殖行业。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特养中的一些品种,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发展速度达到200%,有的甚至更快。
4、利润丰厚:“物以稀为贵”。特养的产品也是如此。特养由于技术门槛比较高、风险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因此,其中的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养殖业而言,利润十分丰厚。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许多问题。
1、技术落后:特种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的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特养量的发展速度与相应的技术发展速度十分不匹配,而相应的药物、饲料和管理方法滞后,导致特养的风险很大。
2、小户散养:特养的领域十分的广,但大部分品种都是零星小户散养。养殖户开始饲养的时候,全凭经验去独自摸索,因此,技术、饲养方法、饲料、管理、药物等有关配套的要素发展速度很慢,经常被一些问题给难住或导致“全军覆灭”的悲剧。同时,还导致产业链的不连续,就算养出来了,也不能加工,直接卖也不方便。
3、强行跟风:中国有一句俗话:“逢贵莫赶,逢贱莫懒”。但是,很多的养殖户,看到邻家的养殖户挣钱了,或者是行情很好的情况下,大规模、迅速地上马,这种强行跟风的做法,导致不少从事特养的养殖户倾家当产、血本无归。
4、盲目炒种:在特养行业,有部分人发财心切,一旦发现或者在当地饲养成功某个品种后,就盲目地、大肆地做宣传、登广告倒种、卖种。如果是种源纯正、相关的技术,服务能跟上,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生产中,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地炒种,种源质量又没有保证、配套的服务又跟不上加上过分的暴利,最终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为了将我国的特种水产养殖业引入健康正常轨道,我们应该冷静看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在发展特种养殖的时候,我们要用冷静的头脑来考察、分析、发展特养。尤其在今天,在大力发展特养行业的前提下,需要注重科学发展,把握“五大要素”。
1、市场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其成败与否,关键在市场。市场分析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近期市场。看得见,摸得着,较易把握。二是未来市场。要通过多方面调查分析论证,综合平衡后才可加以确定,比较难以把握。总之,既要重视当前市场,更不可忽视未来市场,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平衡考虑。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近期市场的可变性以销定产,稳步发展,又要依靠未来市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其准确的市场预测,雄厚的资金,精湛的技术,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达到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目标。
2、技术
把握市场,选择好优良品种固然重要,但其养殖技术也不可小视,常常是产业发展快慢、效益高低的关键,正如革命伟人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笔者认为,对不同人群要各有侧重,分别对待。就养殖者本身来说,在从事特种水产养殖项目之前,必须熟悉掌握了解所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包括其生长规律、适应环境、摄食习性、营养需要、运输技能、饲养管理和防病措施等。就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技术人员而言,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提高,不断了解掌握科研新成果、新动态,以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就业务主管部门来讲,要多举办培训班,以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原则上要求没有通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予上岗作业,培训不能只停留在发一本书或发几页技术资料就算达到了培训目的,解决了技术问题,而应重在面授,重在实作的培训,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资金
资金是一切产业运作的纽带和加速器。没有资金,再好的项目,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话一句,因此,从事特种水产养殖,必须坚持“以资金落实为前提,以资金运作为精髓”的原则。资金没有落实,不能上马实施,但有了资金,要懂得资金的运作,资金运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业投资效益的高低。所谓的资金运作就是把资金用活,用到点子上,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且是关键的地方上,用得合理,用得科学,能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最佳效益之目的。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二者之间要合理搭配,在满足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生产资金要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一概予以杜绝。否则,便是不懂得资金运作,而是违背了生产第一原则。
4、规模
一个产业要讲求规模效益,但也得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适度规模。具体而论,那就要求生产规模要依据市场行情而定;要依据生产者自身的饲养技术管理水平而定;要依据生产者的经济实力而定;要依据所从事的养殖品种应当具备的饲养条件而定。以上要求把握得好,就叫适度,反之,就是无度,就无法把握规模效益。
5、效益
效益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归宿。发展一项特种水产养殖业,必须要进行效益核算,而不是效益估算。效益成本核算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问题。因此,效益成本核算应根据本地实际条件,市场行情,资金状况,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亲自核算,而不能凭着报刊上披露之数据作为唯一效益核算依据,更不能凭借别人的可行性分析当作自己的效益成本核算。
特种水产养殖不仅能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而且能使很多水产养殖者走出常规养殖的圈子而致富。目前,我国的特养项目很多,比较适合发展的特养项目也比较多,比如兽类的獭兔、水貂、狐狸、貉子、麝鼠;禽类的山鸡、鸽子;淡水特养中的乌龟、牛蛙、泥鳅、河蚌;特种海产中的海参、鲍鱼、对虾等等,都可以注意适当的发展。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成行、数量和用途特别稀少的特养动物物种,应慎重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特种养殖行业的前景将更加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