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是赊销。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正确衡量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 合理确定信用政策, 及时收回账款。
关键词:优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购货方、接收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也是一种外置资产。该资产被对方经营,对方可以任意调度使用,本企业却无法控制,形成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虚拟资产”,只有变现为现金流入企业后,才能参与到本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新的收益。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对企业经营效果来说影响较大,历来令企业管理者感到棘手,难于操作。应收账款的管理与社会的信用基础和信用体系的完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
一、应收账款管理混乱的原因
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 以上。造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如下:
(一)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在事先未对其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 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扩大其市场份额,虽然这对占领市场有一定的作用, 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账面利润,但这种做法忽视了流动资金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不能及时收回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具有周转性的客户应收款。
(二)管理流于形式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 形成虚设。财务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账务,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导致一些企业虽然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无人问津。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有些企业中, 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视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 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 只关系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四)对账不及时
由于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可能发生误差,所以,经营过程中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以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的企业不及时与客户对账,有的虽然对了账,但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缺乏法律上的效力,这也导致企业相互拖欠现象的蔓延
(五)信用政策放的过宽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但也会增加成本。如果业只顾及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消,甚造成利润减少。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它赖账的可能性,由此决定是否给予客户信用。
(六)收款政策不健全
我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收款政策是信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也还需要完善。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 随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则缺乏回收的保障。[6]
二、优化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风险意识
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之初,为了尽快地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度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 扩大其市场份额,于是产生了较高的账面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流动资金不能及时收回的问题,因此形成了一部分具有周转性的客户应收账款。具体做法如下:
1、做好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是对拟赊销的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尤为企业规模大,以往业务往来中信誉较好的企业;合格为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一般,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有一定的资产作抵押,在以往业务往来中经催交后能结清货款的客户;差为资产况和财务状况不佳, 财务制度混乱,没有资产抵押,以往没有业务往来或有业务往来但信誉不佳的客户。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应每年一次,特别情况可随时调整。
2、按赊销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 确定赊销金额的大小和期限长短。企业每年赊销的总金额根据企业当年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经销策略等因素来确定, 每年确定一次。具体到各个赊销客户的最大赊销金额, 可根据其信用等级、经营能力和产品类型来确定。赊销的期限一般不应超过二个月。
3、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强化管理。所有的赊销业务,均需经过有审批资格的经办人员审批后,方可进行。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方便,设立一个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需报请企业最高领导批准。同时, 应落实责任制,各经办人员经办的业务应自己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要求其对自己经办的每笔业务进行事后监督,直至收回资金为止。
(二)减少系统内相互拖欠
有些企业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或是由于注册资本偏小,或是由于经营不善,自身积累不够,造成企业经营流动资金短缺,因此,在系统内常常是先货后款, 相互拖欠, 也形成了部分应收账款。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全面核算应收账款的成本,加强对账管理。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用于强化竞争、扩大市场占用的一项短期投资占用,明显丧失了该部分资金投入于证券市场及其他方面的收入。企业用于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乘以市场资金成本率之积,便可得出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所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过程开支的差旅费、通讯费、人工工资、诉讼费以及其他费用。因应收账款存在着无法收回的可能性,所以就会给债权企业带来呆坏账损失即坏账成本。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坏账成本就越大。企业在运营中应规范会计核算,将赊销收入及时足额人账,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由于交易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 债权债务的双方进行定期对账,可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9]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 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 问题不能及时暴露, 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账龄老化, 却任其发展, 无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的具体办法如下:
1、企业的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区域建立核算应收账款明细账,对赊销业务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并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各客户的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销售部门,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情况。
2、企业财会部门应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和催交欠款通知书。对未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主要是获得经双方供销、财会经办人确认无误并签章的对账单,作为双方对账的原始依据;对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在发出对账单的同时, 需分发催交欠款通知书,及时催收欠款。企业供销部门及有关经办人员应积极配合财会部门做好此项工作。
3、对逾期未结清欠款的赊销客户,企业应组织力量督促经销人员加紧催收,特别是对一些信誉较差,欠款时间较长, 金额较大的赊销客户,需有专人负责,兑现落实经办赊销人员的奖惩。催收时,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提供这部分赊销客户的详细原始资料,如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对账单、欠款金额及发生时间等,为催收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企业供销部门应组织人员,积极与对方进行联系,及时收回欠款。对近期暂不能还款的赊销客户,应要求对方制订还款计划并提供担保,使其能逐步偿还欠款。对那些既然不制订还款计划又不提供担保的,或发现其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给予解决。[4]
(四)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有些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权全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五) 及时对账
由于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经营过程中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 可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有的企业由于不及时与客户对账,有的即使是对了账,但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
(六)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给予客户最低的信用条件,一般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企业确定信用标准要力争在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与降低违约风险、收账费用这二者之间做出一个双赢选择, 调适应收账款的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关系,应着重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情况。面对市场竞争,企业要知己知彼,根据对手实力状况,相应采取宽或严的信用标准,以在竞争中把握主动, 争取优势地位。二是企业承担失信违约风险的能力。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强弱也可影响信用标准高低的选择。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强,就可以以较低的信用标准争取客户,扩大业务。反之,如果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薄弱,就只能执行严格的信用标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违约风险。三是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要在对市场用户资信程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依此决定是否给予信用优惠。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 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
针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信用等级。不同的信用等级体现在规定恰当的信用期间。确定信用期间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即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间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选择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选择现金折扣政策时,要考虑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最终选择出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进行信用评估、信用政策确定后,企业要做的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对企业所收集的客户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信用标准作出信用决策,确定客户的等级和相应信用额度、期限,从而纳入应收账款发生前管理的正常渠道。
(七)明确应收账款管理责任部门
在各企业中,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都知道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或对不上或收不回, 但具体该由谁来督办、谁来清查管理并不十分清楚。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企业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占用,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企业货款的行为,减少应收账款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涉及到销售、仓储、财务等部门, 企业必须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有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强化对赊销业务的授权和控制。赊销虽然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额,但也同时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赊销业务,财务部门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深入调查外,还必须经过领导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批准,将赊销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八)建立先进的信息数据库
加快信用建设我们建议企业建设先进的规模化的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方面, 将受到制约。相反,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在一些国家, 如果当某个单位或某个人不讲信用,立即就会出现在“黑名单”上,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对他“另眼相看”,沒有人再和他进行商业上的往来,其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3]
参考文献
[1]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精讲, 2006.
[2]中国会计学会编.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2006.
关键词:优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购货方、接收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也是一种外置资产。该资产被对方经营,对方可以任意调度使用,本企业却无法控制,形成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虚拟资产”,只有变现为现金流入企业后,才能参与到本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新的收益。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对企业经营效果来说影响较大,历来令企业管理者感到棘手,难于操作。应收账款的管理与社会的信用基础和信用体系的完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
一、应收账款管理混乱的原因
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 以上。造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如下:
(一)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在事先未对其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 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扩大其市场份额,虽然这对占领市场有一定的作用, 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账面利润,但这种做法忽视了流动资金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不能及时收回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具有周转性的客户应收款。
(二)管理流于形式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 形成虚设。财务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账务,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导致一些企业虽然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无人问津。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有些企业中, 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视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 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 只关系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四)对账不及时
由于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可能发生误差,所以,经营过程中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以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的企业不及时与客户对账,有的虽然对了账,但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缺乏法律上的效力,这也导致企业相互拖欠现象的蔓延
(五)信用政策放的过宽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但也会增加成本。如果业只顾及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消,甚造成利润减少。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要评估它赖账的可能性,由此决定是否给予客户信用。
(六)收款政策不健全
我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收款政策是信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也还需要完善。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 随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则缺乏回收的保障。[6]
二、优化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风险意识
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之初,为了尽快地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度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 扩大其市场份额,于是产生了较高的账面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流动资金不能及时收回的问题,因此形成了一部分具有周转性的客户应收账款。具体做法如下:
1、做好赊销客户的资信调查,是对拟赊销的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尤为企业规模大,以往业务往来中信誉较好的企业;合格为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一般,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有一定的资产作抵押,在以往业务往来中经催交后能结清货款的客户;差为资产况和财务状况不佳, 财务制度混乱,没有资产抵押,以往没有业务往来或有业务往来但信誉不佳的客户。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应每年一次,特别情况可随时调整。
2、按赊销客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 确定赊销金额的大小和期限长短。企业每年赊销的总金额根据企业当年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经销策略等因素来确定, 每年确定一次。具体到各个赊销客户的最大赊销金额, 可根据其信用等级、经营能力和产品类型来确定。赊销的期限一般不应超过二个月。
3、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强化管理。所有的赊销业务,均需经过有审批资格的经办人员审批后,方可进行。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方便,设立一个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权限内办理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后方可批准,金额特别巨大的,需报请企业最高领导批准。同时, 应落实责任制,各经办人员经办的业务应自己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要求其对自己经办的每笔业务进行事后监督,直至收回资金为止。
(二)减少系统内相互拖欠
有些企业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或是由于注册资本偏小,或是由于经营不善,自身积累不够,造成企业经营流动资金短缺,因此,在系统内常常是先货后款, 相互拖欠, 也形成了部分应收账款。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全面核算应收账款的成本,加强对账管理。应收账款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用于强化竞争、扩大市场占用的一项短期投资占用,明显丧失了该部分资金投入于证券市场及其他方面的收入。企业用于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乘以市场资金成本率之积,便可得出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所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过程开支的差旅费、通讯费、人工工资、诉讼费以及其他费用。因应收账款存在着无法收回的可能性,所以就会给债权企业带来呆坏账损失即坏账成本。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坏账成本就越大。企业在运营中应规范会计核算,将赊销收入及时足额人账,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由于交易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 债权债务的双方进行定期对账,可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9]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 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 问题不能及时暴露, 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账龄老化, 却任其发展, 无人问津。针对这些情况的具体办法如下:
1、企业的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区域建立核算应收账款明细账,对赊销业务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并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各客户的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销售部门,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情况。
2、企业财会部门应定期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和催交欠款通知书。对未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主要是获得经双方供销、财会经办人确认无误并签章的对账单,作为双方对账的原始依据;对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在发出对账单的同时, 需分发催交欠款通知书,及时催收欠款。企业供销部门及有关经办人员应积极配合财会部门做好此项工作。
3、对逾期未结清欠款的赊销客户,企业应组织力量督促经销人员加紧催收,特别是对一些信誉较差,欠款时间较长, 金额较大的赊销客户,需有专人负责,兑现落实经办赊销人员的奖惩。催收时,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提供这部分赊销客户的详细原始资料,如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对账单、欠款金额及发生时间等,为催收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企业供销部门应组织人员,积极与对方进行联系,及时收回欠款。对近期暂不能还款的赊销客户,应要求对方制订还款计划并提供担保,使其能逐步偿还欠款。对那些既然不制订还款计划又不提供担保的,或发现其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给予解决。[4]
(四)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有些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权全负责追款,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五) 及时对账
由于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经营过程中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 可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有的企业由于不及时与客户对账,有的即使是对了账,但只是口头上的承诺,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
(六)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给予客户最低的信用条件,一般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企业确定信用标准要力争在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与降低违约风险、收账费用这二者之间做出一个双赢选择, 调适应收账款的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关系,应着重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情况。面对市场竞争,企业要知己知彼,根据对手实力状况,相应采取宽或严的信用标准,以在竞争中把握主动, 争取优势地位。二是企业承担失信违约风险的能力。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强弱也可影响信用标准高低的选择。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强,就可以以较低的信用标准争取客户,扩大业务。反之,如果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薄弱,就只能执行严格的信用标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违约风险。三是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要在对市场用户资信程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依此决定是否给予信用优惠。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 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
针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信用等级。不同的信用等级体现在规定恰当的信用期间。确定信用期间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即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间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选择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选择现金折扣政策时,要考虑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最终选择出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进行信用评估、信用政策确定后,企业要做的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对企业所收集的客户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信用标准作出信用决策,确定客户的等级和相应信用额度、期限,从而纳入应收账款发生前管理的正常渠道。
(七)明确应收账款管理责任部门
在各企业中,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都知道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或对不上或收不回, 但具体该由谁来督办、谁来清查管理并不十分清楚。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企业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占用,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企业货款的行为,减少应收账款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涉及到销售、仓储、财务等部门, 企业必须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有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强化对赊销业务的授权和控制。赊销虽然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额,但也同时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赊销业务,财务部门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深入调查外,还必须经过领导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批准,将赊销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八)建立先进的信息数据库
加快信用建设我们建议企业建设先进的规模化的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方面, 将受到制约。相反,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在一些国家, 如果当某个单位或某个人不讲信用,立即就会出现在“黑名单”上,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对他“另眼相看”,沒有人再和他进行商业上的往来,其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3]
参考文献
[1]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精讲, 2006.
[2]中国会计学会编.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