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的是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诗歌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通过校本作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作业 诗歌教学
我国提出全面发展教育,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三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部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和社会健康发展而服务的,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那么,作为一线教师该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素养?下面谈谈笔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的几点尝试: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诵读诗歌
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特别是律诗,语言形式整齐划一,有一定的韵律规范和对仗规范。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随风潜入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歌都用一种非常简洁而整齐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诗人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学诗歌时,诵读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诵读是鉴赏诗歌的起步,在课堂上,笔者往往给学生大量时间,安排大量的诵读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其次,在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受之后,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格律和内容。这个时候,笔者配以音乐,让学生慢读,让他们对诗歌的节奏和格律有更直观的体验。有时候,还会穿插名家范读,让学生比较诵读效果。最后,配合小组比赛等诵读课堂活动,让学生集中诵读,升华进一步的感受。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格律美、音韵美,提升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
如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包括《诗经·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这些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重要源头,也为后来唐代五言格律诗奠定了基础。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以及用来表达的艺术技巧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中又有共同之处,即《诗经》的现实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氓》是一首关于弃妇不幸婚姻的长诗,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女主角的遭遇和命运。叙事和歌词融为一体,这种形式的“中国风格”直接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叙事诗。我们可以在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看到它的影子。
(三)探索诗人在诗歌中的人生追求
教学选修教材中李白的《将进酒》,诗的内容乍一看是消极的,诗人感叹青春易逝,抱负难以实现,人生如同梦境,不如趁着年轻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一般失意、落魄文人都会有。但李白这首诗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强烈的自信、豪迈的气势。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不甘沉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的价值观、人生观。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最基本的“诗言志”。面对国破山河,诗人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限伤感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强烈的爱国心和对天下的责任感是诗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面对黑暗和腐朽的社会,诗人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气概和洒脱情怀。因此,校本作业可以设置成探索诗人的情感,通过诗歌启发我们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鼓励他们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
(四)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从《诗经》的“温柔敦厚”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从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到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到李清照的“欲语泪先流”,仁慈、善良、洒脱、豪迈……这些思想和情感在古诗中以各种具体而感性的形式呈现而出,使古诗具有永恒的吸引力。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以其低落但强劲的势头感染了后世的青少年,诗人的高尚人格和魅力令人印象深刻。那种气贯长虹的道德情操能激发读者对高尚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从而激发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教学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通过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精神,能更好地领会诗歌中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实现“文学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教育目的。
二、树立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众所周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屈原坚持“善治”的理想,与楚国腐朽的贵族群体做斗争。学习《离骚》必须让学生先了解屈原的生活,感受他高尚的品质、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笔者在校本作业中做了以下设计:(1)屈原和谁在冲突?你能说出相关的诗句吗?“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现了屈原与楚怀王的矛盾,“灵修”本指神仙,这里是指楚怀王贤侫不分,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听信身边小人的挑拨唆使,渐渐地疏远了屈原。(2)屈原与群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屈原“美政”的理想是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实行德治,惩治奸邪。考虑到屈原的理想将不可避免地侵犯部长们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他与小团体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因此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堵墙。(3)屈原面对楚怀王身边一群势利小人的恶意中傷及楚怀王的疏远,他妥协了吗?他为自己的生活做了什么选择?从作者的感受中,可以看出表现诗人心灵的句子是不少的。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这种非同凡响的联想和想象力,让诗人将眼光移向幽深的太空,留心太阳、月亮和星星,研讨天体运动。把生命的活力化作永不停息地对自然的探索,“上下求索”人类的起源、宇宙自然的奥秘。
屈原是一位不平凡的诗人,“楚辞”是“绝后空前”的带有楚地特色的伟大作品。《天问》整首诗由一个个问题组成,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看法和怀疑,充满了哲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让学生把它翻译一下:浩瀚而无边的宇宙,蜿蜒而邃远。盘古哪里有啊,天地从何开始……恒星生生死死,在这天地间,看不见九个星球绕日旋转,还有那白天和黑夜及四季的轮回。锦绣花繁春光明媚,冬雪皑皑好似白玉挂满天际。
通过翻译作业,学生就能明白诗人在问“九天之间、天是圆的吗?如果天地两个都是圆的,是圆还是椭圆呢?如果是椭圆的,是南北方向更长还是东西方向更短,短的程度又如何呢?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经度和纬度……”诗人正是通过假设思维—逻辑推演—实例论证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的质疑和探索,因此说《天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作业做完,学生自然能反思:古人都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1世纪的我们能不具备吗?坚持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求实探索的科学态度。(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作业 诗歌教学
我国提出全面发展教育,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三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部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和社会健康发展而服务的,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那么,作为一线教师该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素养?下面谈谈笔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的几点尝试: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诵读诗歌
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特别是律诗,语言形式整齐划一,有一定的韵律规范和对仗规范。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随风潜入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歌都用一种非常简洁而整齐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诗人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学诗歌时,诵读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诵读是鉴赏诗歌的起步,在课堂上,笔者往往给学生大量时间,安排大量的诵读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其次,在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受之后,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格律和内容。这个时候,笔者配以音乐,让学生慢读,让他们对诗歌的节奏和格律有更直观的体验。有时候,还会穿插名家范读,让学生比较诵读效果。最后,配合小组比赛等诵读课堂活动,让学生集中诵读,升华进一步的感受。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格律美、音韵美,提升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
如人教版必修第二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包括《诗经·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这些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重要源头,也为后来唐代五言格律诗奠定了基础。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以及用来表达的艺术技巧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中又有共同之处,即《诗经》的现实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氓》是一首关于弃妇不幸婚姻的长诗,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女主角的遭遇和命运。叙事和歌词融为一体,这种形式的“中国风格”直接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叙事诗。我们可以在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看到它的影子。
(三)探索诗人在诗歌中的人生追求
教学选修教材中李白的《将进酒》,诗的内容乍一看是消极的,诗人感叹青春易逝,抱负难以实现,人生如同梦境,不如趁着年轻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一般失意、落魄文人都会有。但李白这首诗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强烈的自信、豪迈的气势。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不甘沉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的价值观、人生观。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最基本的“诗言志”。面对国破山河,诗人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限伤感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强烈的爱国心和对天下的责任感是诗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面对黑暗和腐朽的社会,诗人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气概和洒脱情怀。因此,校本作业可以设置成探索诗人的情感,通过诗歌启发我们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鼓励他们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
(四)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从《诗经》的“温柔敦厚”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从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到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到李清照的“欲语泪先流”,仁慈、善良、洒脱、豪迈……这些思想和情感在古诗中以各种具体而感性的形式呈现而出,使古诗具有永恒的吸引力。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以其低落但强劲的势头感染了后世的青少年,诗人的高尚人格和魅力令人印象深刻。那种气贯长虹的道德情操能激发读者对高尚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从而激发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教学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通过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精神,能更好地领会诗歌中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实现“文学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教育目的。
二、树立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众所周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屈原坚持“善治”的理想,与楚国腐朽的贵族群体做斗争。学习《离骚》必须让学生先了解屈原的生活,感受他高尚的品质、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笔者在校本作业中做了以下设计:(1)屈原和谁在冲突?你能说出相关的诗句吗?“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现了屈原与楚怀王的矛盾,“灵修”本指神仙,这里是指楚怀王贤侫不分,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听信身边小人的挑拨唆使,渐渐地疏远了屈原。(2)屈原与群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屈原“美政”的理想是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实行德治,惩治奸邪。考虑到屈原的理想将不可避免地侵犯部长们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他与小团体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因此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堵墙。(3)屈原面对楚怀王身边一群势利小人的恶意中傷及楚怀王的疏远,他妥协了吗?他为自己的生活做了什么选择?从作者的感受中,可以看出表现诗人心灵的句子是不少的。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这种非同凡响的联想和想象力,让诗人将眼光移向幽深的太空,留心太阳、月亮和星星,研讨天体运动。把生命的活力化作永不停息地对自然的探索,“上下求索”人类的起源、宇宙自然的奥秘。
屈原是一位不平凡的诗人,“楚辞”是“绝后空前”的带有楚地特色的伟大作品。《天问》整首诗由一个个问题组成,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看法和怀疑,充满了哲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让学生把它翻译一下:浩瀚而无边的宇宙,蜿蜒而邃远。盘古哪里有啊,天地从何开始……恒星生生死死,在这天地间,看不见九个星球绕日旋转,还有那白天和黑夜及四季的轮回。锦绣花繁春光明媚,冬雪皑皑好似白玉挂满天际。
通过翻译作业,学生就能明白诗人在问“九天之间、天是圆的吗?如果天地两个都是圆的,是圆还是椭圆呢?如果是椭圆的,是南北方向更长还是东西方向更短,短的程度又如何呢?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经度和纬度……”诗人正是通过假设思维—逻辑推演—实例论证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的质疑和探索,因此说《天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作业做完,学生自然能反思:古人都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1世纪的我们能不具备吗?坚持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求实探索的科学态度。(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