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呢?
一、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法多样化
我们以前在教学计算时,经常为了计算而计算,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被动的接受上,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不高,长此以往,必然损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数学的最终起点还是现实世界,数学更多的来自于人类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因此,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法,不仅学生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简便算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王叔叔准备要去自助旅行,他买了一本《自助旅行》,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自助旅行”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出的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很快学生就呈现出了多种算法。算法一:234-66-34=168-34=134(页),算法二:234-34-66=200-66=134(页),算法三:234-(34+66)=234-100=134(页)。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快学生理解了234-66-34=234-34-66=234-(34+66),在不同的题目中要通过观察灵活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二、以实验操作和直观演示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理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作为小学学科课程的数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验操作和直观演示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算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大熊猫盼盼家要来几个小伙伴,他准备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来招待它们,每盘放几个?老师鼓励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很快就得到了每盘放3个,你能列式来表示刚才分一分的过程吗?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用除法怎么列式?这样学生就通过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平均分要用除法计算,12÷4=3这个算式就可以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三、以自学尝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性知识内容,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六年级分别安排若干阶段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是按螺旋式的结构来组织的,环环相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习中的认知迁移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来主动探究算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提出问题“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后,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学生很容易能口算出结果,因此,我及时出示了自学尝试提示:你能列出算式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算出结果?会笔算吗?商应该写在哪儿?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和自学,再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但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也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四、以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计算中的规律
学习数学,不仅因为数学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数学还可以促进人的思考,能发展学生分类比较、综合分析、演绎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计算中就蕴藏着一些规律,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计算中的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认识的发现与情感体验,满足人的自我潜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先呈现了两组算式(1)6×2=12, 6×20=120, 6×200=1200;(2)20×4=80,10×4=40, 5×4=20。提出问题:观察两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小组里热烈讨论交流后,再让小组汇报成果,有的组不仅顺向比较了每组题目,而且还逆向比较了,有的组不仅发现了规律,而且还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还有的组能接着往下写。这样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表达积极清晰,还有思维的碰撞,个体之间的批判和接受,充满了思维的气息,这样的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活动高质量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已经超越了知识本身,而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时间占比很大的内容,怎样才能使其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还需要我继续探索和研究。
一、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法多样化
我们以前在教学计算时,经常为了计算而计算,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被动的接受上,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不高,长此以往,必然损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数学的最终起点还是现实世界,数学更多的来自于人类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因此,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法,不仅学生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简便算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王叔叔准备要去自助旅行,他买了一本《自助旅行》,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自助旅行”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出的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很快学生就呈现出了多种算法。算法一:234-66-34=168-34=134(页),算法二:234-34-66=200-66=134(页),算法三:234-(34+66)=234-100=134(页)。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快学生理解了234-66-34=234-34-66=234-(34+66),在不同的题目中要通过观察灵活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二、以实验操作和直观演示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理
数学具有抽象性,而作为小学学科课程的数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验操作和直观演示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算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大熊猫盼盼家要来几个小伙伴,他准备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来招待它们,每盘放几个?老师鼓励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很快就得到了每盘放3个,你能列式来表示刚才分一分的过程吗?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用除法怎么列式?这样学生就通过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平均分要用除法计算,12÷4=3这个算式就可以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三、以自学尝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性知识内容,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六年级分别安排若干阶段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是按螺旋式的结构来组织的,环环相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习中的认知迁移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来主动探究算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提出问题“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后,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学生很容易能口算出结果,因此,我及时出示了自学尝试提示:你能列出算式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算出结果?会笔算吗?商应该写在哪儿?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和自学,再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但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也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四、以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计算中的规律
学习数学,不仅因为数学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数学还可以促进人的思考,能发展学生分类比较、综合分析、演绎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计算中就蕴藏着一些规律,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计算中的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认识的发现与情感体验,满足人的自我潜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先呈现了两组算式(1)6×2=12, 6×20=120, 6×200=1200;(2)20×4=80,10×4=40, 5×4=20。提出问题:观察两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小组里热烈讨论交流后,再让小组汇报成果,有的组不仅顺向比较了每组题目,而且还逆向比较了,有的组不仅发现了规律,而且还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还有的组能接着往下写。这样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表达积极清晰,还有思维的碰撞,个体之间的批判和接受,充满了思维的气息,这样的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活动高质量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终的目标已经超越了知识本身,而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时间占比很大的内容,怎样才能使其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还需要我继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