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悟情 将心契心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6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注重构建学生与诗歌的情境对话,使学生从字、词、句的理解上升到以情悟情,将心契心的更高境界,学生在汲取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也达到了内在修养的目的。
  一、初解文本,领会诗意
  古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寥寥数语却蕴意深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教师课前必须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初衷,仔细解读文本,读透诗词,了解诗人以及他的代表作、他的诗风、写作背景等等,才能更好的把对古诗词文本的解读转化成学生的解读过程,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以《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为例,要做到精准把握这首诗的主旨蕴意,就必须“疑中见意”,即为什么苏轼写这首诗?带着这个“疑点”,我寻着诗人的命运之路,追溯历史留下的辙迹,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也揣摩出作者的创作心境:创作《题西林壁》时这一年,苏轼已47岁,政治上受到严重的打击,“乌台诗案”更使他遭受重创,坐牢103天,受尽非人的折磨,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经历着一贬再贬的坎坷命运,诗人的灵魂和思想也得到一次次的淬炼和升华。“苦难击打出的是智慧火花”,他的人生感悟因此比其他诗人更为深刻,字里行间他的豪放和旷达从苦难境遇中跳了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里的“千山万壑”与胸中的“千岩万转”终于融为一体,成就了这篇千古绝唱。
  二、还原意象,拓展想象
  古诗教学要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通过触摸意象,领会作者蕴育其中的情愫与思想,感知作者如何勾画心中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古诗文本,将作者写作的意象一一“复现”出来,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文本的解读,在景中见情,心神合一。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是一首即景思乡之作,诗人把天上“月象”同自己的思乡之意有机融合,借明月抒写故乡之情,创造了“思乡的明月”。为使学生尽快捕捉到诗中的意象,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重视诗的画面,配上渲染气氛的音乐,并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情境。接着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诗中的画,诗中的人,感受诗中的情诗中的意。
  教学片断:(略)
  三、层层递进,感悟诗境
  如果说还原意象是领略古诗的前奏,那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则是打开了诗歌的生命乐章。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从意象到意境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外入内,由浅入深,由远及近,渐次走入作者的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与作者共鸣,徜徉于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诗情诗意中拓宽,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通过诵读“生情”,通过品词“融情”,通过意象“入情”,其性灵得到滋养,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解读古诗的创作背景到品析字词再到寻找意象,无一不是为了让学生一步步靠近诗人幻化的世界,心与心契合,情与情交融,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皆出自一人,哀怨嗟叹,喜乐欢愉,就在此时此刻此景。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通篇只叙事、写景,无一句言情,可是读过之后,我们只觉得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别情,就象滚滚江水一样奔流不尽。
  意境蕴含着不尽之志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是由“实”的景象和想象的虚实构成的, “实”景幻出了“虚”景,虚实共同构成诗的意境。王夫之把意境构成的特点概括为“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诗中实写的只是劝饮一杯送别酒的情景。但是,阳关是故土与边塞的分界,西出阳关象征着黄沙漠漠,举目无亲。朝雨与柳色象征故土的无比美好,二者的对比使入于荒凉火漠的境界中倍生离乡背井,孤寂无依,艰苦征战,生残难卜的感伤之情和深切感概。这里“实”的审美意象的对比造成了虚的审美空间:茫茫的大漠与绵绵不绝的感伤,从而形成比诗优美深邃的意境。
  感悟意境还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想象的火花,让他们借助自己的想象推开诗词的大门,走入绚烂多彩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小学生作文如何下手?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既关心又困惑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部分教师都会这样做:首先,学习审题立意;其次,怎样选取材料;第三,怎样组织材料等。这样教学,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即使绞尽脑汁仍然觉得写不出什么。我认为,三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写作要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半独立性写作实践,引导其摸索作文的一般规律,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从而引导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有许多孩子提起笔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言可写,为了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创设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习作,我不断摸索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除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习作的资源,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
期刊
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活动中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商品外包装、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人体中大致的比,如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自己通过阅读感知、查阅工具书来初步感知课文的过程。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是学生摸索、自己动脑、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的过程,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主要来自课堂,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有效生动的达成教学目标,直观教具的使用是关键因素。直观教具主要包括图片、实物和玩具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但是直观教具仍然是无可替代的教学手段。一方面,直观教具具有形象、直观、可触摸以及方便获得与使用等特点。正是由于具有如此多的优势,直观教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卓有成效。另一方面,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存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
期刊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长期以来,对于农村地区,英语相对来说是一门弱科,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英语起点的教学很重要,也不易教好。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坏,会影响初中及今后的继续学习。  我是针对小学生的特长和特点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的。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只看作升学考试要通过的一门考试科目,对于难记的单词、语法和发音感到枯燥无味,因此,便对英
期刊
一、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1.数学作业形式单一、死板,缺乏趣味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习题不联系生活实际,缺乏实践性。使学生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3.同一套习题针对所有学生,缺乏层次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积极设计形式多样、
期刊
华夏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让学生接受这份珍贵文化的熏陶,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感。  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随教材过节,体会节日中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要充分搜集资料,用心做好过节的准备。要让学生感受中华节日文化多姿多彩,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收集与中华节日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如:古诗词、对联、灯谜、传说故事等,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
期刊
近几年来,农村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农村经济较为薄弱,教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更是缺乏。面对这样的不利因素,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更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以致用。  一、巧用教具,辅助教学  对农村小学来说,运用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制作教具,并巧妙地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