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情境。
一、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做每件事才能更加投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如果我们教学是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将课文鲜活地呈现给学生,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可结合历史背景,给同学们讲述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更加深入地体悟李孟的深情厚谊。
二、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语文想象力
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实际情境,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这样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我曾看过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的案例,学完漓江的水,李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坐火车来到了桂林。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学生纷纷打开话门:“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我觉得漓江的水很静。”“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里。”面对老师如此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耳边飘荡着悠扬的曲调,学生有关想象的画面电影般地展现出来了。
三、创设媒体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如《燕子飞来了》一文中,可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现在的中国农村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小燕子一起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又给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四、创设实践情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设计鼓励学生开口模仿的教学情景
模仿是提高母语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相互问候、祝愿、约会、购物、打电话、谈论天气等主题的对话,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2、设计激励学生参与的情景
学生大都愿意积极地进行思索和探讨,而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如抢答、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3、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教学情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和句型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联想一个情景,然后用新学的某个词语、成语、短语或句子描述这一情景,最后再让他们整理成作文上交。
五、创设成功情境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后获得成功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成功的情境。如,课堂练习的设置要保持一定的梯度,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应使学生实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时,应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来选择学生,较难的题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做,较易的题请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来做。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克服困难后成功的体验。另外,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上,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如通过学生习作,教师可敏锐地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的导火线,对学生的语文习得情况积极反馈;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对有后进学生及时进行引导。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鼓励。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一、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做每件事才能更加投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如果我们教学是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将课文鲜活地呈现给学生,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可结合历史背景,给同学们讲述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更加深入地体悟李孟的深情厚谊。
二、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语文想象力
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实际情境,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这样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我曾看过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的案例,学完漓江的水,李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坐火车来到了桂林。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学生纷纷打开话门:“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我觉得漓江的水很静。”“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里。”面对老师如此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耳边飘荡着悠扬的曲调,学生有关想象的画面电影般地展现出来了。
三、创设媒体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如《燕子飞来了》一文中,可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现在的中国农村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小燕子一起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又给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四、创设实践情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设计鼓励学生开口模仿的教学情景
模仿是提高母语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相互问候、祝愿、约会、购物、打电话、谈论天气等主题的对话,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2、设计激励学生参与的情景
学生大都愿意积极地进行思索和探讨,而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如抢答、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3、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教学情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和句型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联想一个情景,然后用新学的某个词语、成语、短语或句子描述这一情景,最后再让他们整理成作文上交。
五、创设成功情境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后获得成功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成功的情境。如,课堂练习的设置要保持一定的梯度,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应使学生实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时,应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来选择学生,较难的题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做,较易的题请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来做。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克服困难后成功的体验。另外,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上,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如通过学生习作,教师可敏锐地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的导火线,对学生的语文习得情况积极反馈;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对有后进学生及时进行引导。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鼓励。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