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因而在教学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新课改下,为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发展,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重视在课堂中引入微课这一工具辅助教学,以此完成方法上的创新,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与趣味性,有效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起来,改善整体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培养下利用微课进行高中数学辅助教学的策略,旨在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微课;教学
引言:数学是一门在高中课程体系和高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学科,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而且需要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作为一種依托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以视频为基本载体的重要教学工具,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教师应提高对于微课应用的重视力度,着力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促进授课水平实现提高。
一、应用微课快速进行课程导入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迅速引出本课主题,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其他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1]。微课具有内容丰富、情境性与互动性强的特征,因此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快速进行课程导入,通过在微课中应用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围绕目标教学内容设置若干问题、联系新旧知识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在进行《余弦定理》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应用图像和视频进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并设置与本课知识点相应的问题:距离海上一灯塔A北偏东45°方向7km处有一游轮B被观测到发生故障,而此时距离A北偏西15°方向4km处恰好有一艘故障救援船C正在工作。若故障游轮B上的游客在40分钟内暂无安全问题,而救援船C在观测到故障后立即以10km/h的速度向故障游轮驶去,那么救援船能否在安全时限内抵达故障游轮?之后,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自主结合情境描述画出示意图,接着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引出“余弦定理”这一知识点,高效完成导入。
二、应用微课确保授课线索清晰
在授课过程中,保持线索和思路的统一性,是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并实现授课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2]。为此,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需重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和系统分析,把握目标内容的特征,重视对重难点知识加以提炼,在微课中着重突出这部分内容,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推动学生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根据问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将转化为图形语言和数学语言,直观呈现问题的内容,从而促进其实践应用三角函数的能力实现增强”作为教学线索,重视围绕此设置相应数学问题,从而确保授课思路的统一,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具体应用方法。
三、应用微课辅助经典例题讲解
习题讲解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求解习题答案的具体方法,更应重视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借助微课,教师可以更好地呈现经典习题的内容和习题中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快速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尝试,从而有效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动点问题”这一难度较大题型的解题方法,由于此类习题通常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将其设计为微课形式,借助微课来呈现二次函数图象上动点的移动过程和三角形面积的变化过程,以此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引导其依据微课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过程积极主动地展开问题分析并完成解答。
四、应用微课高效完成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同样是授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利用微课,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图示化的方式完成对于某个具体教学模块内容的高效总结,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把握本课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方法,有效促进其核心素养实现发展。为提高应用微课进行课程总结归纳的水平,教师需重视不断增强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微课制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框架与总结内容的呈现与展示。
结束语:
总之,为有效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在实践中应用好微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工具和技术,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作用,利用微课进行课程导入、明确授课线索、讲解经典例题、完成总结归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力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培养其形成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切实改善整体授课质量。
本文系秀屿区教育科学2020年度立项课题 《运用智能技术装备辅助教学提高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XYKT202013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燕.借助微课,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才智,2020(17):189.
[2]黄发龙.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80.
[3]吴静红.关于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98.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微课;教学
引言:数学是一门在高中课程体系和高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学科,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而且需要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作为一種依托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以视频为基本载体的重要教学工具,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教师应提高对于微课应用的重视力度,着力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促进授课水平实现提高。
一、应用微课快速进行课程导入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迅速引出本课主题,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其他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1]。微课具有内容丰富、情境性与互动性强的特征,因此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快速进行课程导入,通过在微课中应用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围绕目标教学内容设置若干问题、联系新旧知识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在进行《余弦定理》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应用图像和视频进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并设置与本课知识点相应的问题:距离海上一灯塔A北偏东45°方向7km处有一游轮B被观测到发生故障,而此时距离A北偏西15°方向4km处恰好有一艘故障救援船C正在工作。若故障游轮B上的游客在40分钟内暂无安全问题,而救援船C在观测到故障后立即以10km/h的速度向故障游轮驶去,那么救援船能否在安全时限内抵达故障游轮?之后,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自主结合情境描述画出示意图,接着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引出“余弦定理”这一知识点,高效完成导入。
二、应用微课确保授课线索清晰
在授课过程中,保持线索和思路的统一性,是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并实现授课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2]。为此,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需重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和系统分析,把握目标内容的特征,重视对重难点知识加以提炼,在微课中着重突出这部分内容,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推动学生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根据问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将转化为图形语言和数学语言,直观呈现问题的内容,从而促进其实践应用三角函数的能力实现增强”作为教学线索,重视围绕此设置相应数学问题,从而确保授课思路的统一,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具体应用方法。
三、应用微课辅助经典例题讲解
习题讲解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求解习题答案的具体方法,更应重视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借助微课,教师可以更好地呈现经典习题的内容和习题中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快速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尝试,从而有效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动点问题”这一难度较大题型的解题方法,由于此类习题通常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将其设计为微课形式,借助微课来呈现二次函数图象上动点的移动过程和三角形面积的变化过程,以此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引导其依据微课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过程积极主动地展开问题分析并完成解答。
四、应用微课高效完成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同样是授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利用微课,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图示化的方式完成对于某个具体教学模块内容的高效总结,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把握本课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方法,有效促进其核心素养实现发展。为提高应用微课进行课程总结归纳的水平,教师需重视不断增强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微课制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框架与总结内容的呈现与展示。
结束语:
总之,为有效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在实践中应用好微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工具和技术,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作用,利用微课进行课程导入、明确授课线索、讲解经典例题、完成总结归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力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培养其形成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切实改善整体授课质量。
本文系秀屿区教育科学2020年度立项课题 《运用智能技术装备辅助教学提高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XYKT202013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燕.借助微课,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才智,2020(17):189.
[2]黄发龙.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80.
[3]吴静红.关于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