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身理论修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官本位”流毒的蔓延,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带来严重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应加强理论学习,社会要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维护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地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及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
现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稿,读得很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也不太关注,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或前途,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民树立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引导人们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充斥于报刊、杂志之间,良莠不齐,扰乱着人们的视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大学生个人主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信仰向个人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由主义倾向严重。
(三)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本位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的侵蚀和消解下不断被弱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人们产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心理,从而淡化、漠视理想信仰,认为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已不适应社会现实,忌言先进,躲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崇高。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和被边缘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追求,变得世俗甚至庸俗。
(四)“官本位”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看法
1、人民公仆变成了“父母官”
由于干部通过他们所掌握的职权而垄断了社会的政治权力,因此他们便成为实际的社会主人,成为人民的家长,即所谓的“父母官”。这样,他们与人民之间基于法理的政治关系就被颠倒了。表面上,国家干部还以“人民的勤务员”自称,但实际上他们已接受“官员”的称号了。在有些“官员”看来,人民群众只是被管理的对象,须老老实实地接受他们的管束,而那些不服管的人则被称为“刁民”。他们为人民做的每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人民都应该感恩戴德;而人民要求他们做一件事,一般是很难的。
2、有些官员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处于高于法律的地位
有些官员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其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处于高于法律的地位。由于国家立法程序尚待完善,个别由行政部门起草、反映部门利益的法律得以通过。这样,有些官员就可能通过参与法律的制定把他们的利益强加给全社会。此外,他们在行政行为中又往往将手中的权力置于法律之上,在社会中造成权大于法的状态。
3、有的地方全民公有制在实际上则是官员所有制
名义上中国在经济上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是国家所有制,但有的地方在实际上则是官员所有制,以致全民所有制与人民没有了关系,国家所有制意义上的国家又无法受到制约,于是,全民的财富就变成了官员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东西了。
4、有时个别官员的意见居然成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
在社会文化领域,有时个别官员的意见居然成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因此,当缺乏相应的氛围时,文化界自身就丧失了自我评价的责任和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渐增强。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经验不足,对事情的认知或判断比较感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盲目追随;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认识不深,而对自己的能力或发展缺乏准确的把握,甚至迷失方向并作出错误判断,这也常常导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疑问,甚至动摇。
(二)中西社会现状对比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村概念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由于理论功底的不足,他们的感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部分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异常突出,综合国力强,他们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生活水平,给人一种生活安定幸福的印象。相反,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要么陷入崩溃,要么正经历改革阶段,而体制转轨、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
(三)当代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态度
由于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官本位”思想的流毒,再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别,部分行业和部门的垄断等,使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拉大,出现了资源与利益分配失衡等大量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这一敏感群体心理失衡,产生某种消极心理与情绪,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念自然也就淡漠了。可以说,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问题以及官场存在的“官老爷”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使大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1、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能懂吃透,尤其是两个必然;其次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完善;再次,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社会义的信念,认真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要全面、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苏联和东欧教条主义以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危害性和致命性,也要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现状和趋势,从而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扫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从逻辑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首先,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公有制决定了可以破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公有制是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贫富分化问题的良药。其次,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在中国就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最先进的阶级,这就是我们当今坚持打击腐败和江泽民同时“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源泉。再次,无产阶级先进性体现在其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这就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吸收民营资本等非工农阶级加入党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心向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他们是各行业的精英,体现了社会主义初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向共产主义迈进,贯彻的是邓小平的理论大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这既不是一些资本主义教条理论家所言的,根本不存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才是最先进的社会;也不是一些社会主义教条理论家所言的共产党队伍将不纯,这是社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再攻击。前者是非马克思思潮,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予以打击的;后者是马克思教条主义的遗风,是我们应该批判的,进行理论教育的。这两者都是不科学的,也没有领悟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的是它的特征,实事求是是它的根本。在中国,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它是最先进的社会,我们绝不会回头走资本主义,并且在历史上它已证明不行,现在走更是不讲“事实求是”的表现。
3、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应让大学生了解国外马克思研究情况
坚持正面引导并不否定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更不排除对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及不同见解的介绍。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体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也是博采众长、汲取各种科学思想流派积极成果的过程。其次,为了实现正确的导向,也应该大胆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样既坚持马列主经典著作,又有利于正反对比,不同角度对比,并让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其在开放的状态下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样既不枯燥,又能除疑。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先进生产力,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密切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根本不是向资本主义演变的问题。此外,社会主是三大文明”全面进步发展的社会,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状态,就要展开更加深入广泛的改革,这也就是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造成的,而正是社会主义原则没有彻底贯彻、社会主义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的表现。通过对学生中不正确思想的解剖,加强正确的导向,宣传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充分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现状和趋势,从而坚定学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三)深化社会改革,减少社会摩擦,增强社会和谐度
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他们来自社会,也最终走向社会,在校期间也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思想走向必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只有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用改革化解改革造成的危机,才是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最为根本的方法。解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最为有效的方法不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本身,而是通过改革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让身处社会中的大学生群体有可能摆脱现实和功利的桎梏。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或摩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丢掉“官老爷”姿态,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的意识,并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他们影响也是很大的。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创新性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深化改革才能有效。
参考文献:
[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最新入党培训使用教材(根据十七大党章修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9.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及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
现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稿,读得很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也不太关注,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或前途,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民树立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引导人们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充斥于报刊、杂志之间,良莠不齐,扰乱着人们的视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大学生个人主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信仰向个人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由主义倾向严重。
(三)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本位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的侵蚀和消解下不断被弱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人们产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心理,从而淡化、漠视理想信仰,认为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已不适应社会现实,忌言先进,躲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崇高。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和被边缘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追求,变得世俗甚至庸俗。
(四)“官本位”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看法
1、人民公仆变成了“父母官”
由于干部通过他们所掌握的职权而垄断了社会的政治权力,因此他们便成为实际的社会主人,成为人民的家长,即所谓的“父母官”。这样,他们与人民之间基于法理的政治关系就被颠倒了。表面上,国家干部还以“人民的勤务员”自称,但实际上他们已接受“官员”的称号了。在有些“官员”看来,人民群众只是被管理的对象,须老老实实地接受他们的管束,而那些不服管的人则被称为“刁民”。他们为人民做的每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人民都应该感恩戴德;而人民要求他们做一件事,一般是很难的。
2、有些官员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处于高于法律的地位
有些官员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其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处于高于法律的地位。由于国家立法程序尚待完善,个别由行政部门起草、反映部门利益的法律得以通过。这样,有些官员就可能通过参与法律的制定把他们的利益强加给全社会。此外,他们在行政行为中又往往将手中的权力置于法律之上,在社会中造成权大于法的状态。
3、有的地方全民公有制在实际上则是官员所有制
名义上中国在经济上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是国家所有制,但有的地方在实际上则是官员所有制,以致全民所有制与人民没有了关系,国家所有制意义上的国家又无法受到制约,于是,全民的财富就变成了官员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东西了。
4、有时个别官员的意见居然成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
在社会文化领域,有时个别官员的意见居然成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因此,当缺乏相应的氛围时,文化界自身就丧失了自我评价的责任和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渐增强。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经验不足,对事情的认知或判断比较感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盲目追随;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认识不深,而对自己的能力或发展缺乏准确的把握,甚至迷失方向并作出错误判断,这也常常导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疑问,甚至动摇。
(二)中西社会现状对比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村概念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由于理论功底的不足,他们的感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部分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异常突出,综合国力强,他们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生活水平,给人一种生活安定幸福的印象。相反,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要么陷入崩溃,要么正经历改革阶段,而体制转轨、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
(三)当代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态度
由于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官本位”思想的流毒,再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别,部分行业和部门的垄断等,使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拉大,出现了资源与利益分配失衡等大量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这一敏感群体心理失衡,产生某种消极心理与情绪,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念自然也就淡漠了。可以说,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问题以及官场存在的“官老爷”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机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使大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1、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能懂吃透,尤其是两个必然;其次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完善;再次,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社会义的信念,认真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要全面、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苏联和东欧教条主义以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危害性和致命性,也要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现状和趋势,从而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扫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从逻辑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首先,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公有制决定了可以破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公有制是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贫富分化问题的良药。其次,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在中国就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最先进的阶级,这就是我们当今坚持打击腐败和江泽民同时“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源泉。再次,无产阶级先进性体现在其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这就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吸收民营资本等非工农阶级加入党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心向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他们是各行业的精英,体现了社会主义初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向共产主义迈进,贯彻的是邓小平的理论大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这既不是一些资本主义教条理论家所言的,根本不存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才是最先进的社会;也不是一些社会主义教条理论家所言的共产党队伍将不纯,这是社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再攻击。前者是非马克思思潮,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予以打击的;后者是马克思教条主义的遗风,是我们应该批判的,进行理论教育的。这两者都是不科学的,也没有领悟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的是它的特征,实事求是是它的根本。在中国,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它是最先进的社会,我们绝不会回头走资本主义,并且在历史上它已证明不行,现在走更是不讲“事实求是”的表现。
3、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应让大学生了解国外马克思研究情况
坚持正面引导并不否定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更不排除对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及不同见解的介绍。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体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也是博采众长、汲取各种科学思想流派积极成果的过程。其次,为了实现正确的导向,也应该大胆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样既坚持马列主经典著作,又有利于正反对比,不同角度对比,并让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其在开放的状态下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样既不枯燥,又能除疑。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先进生产力,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密切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根本不是向资本主义演变的问题。此外,社会主是三大文明”全面进步发展的社会,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状态,就要展开更加深入广泛的改革,这也就是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造成的,而正是社会主义原则没有彻底贯彻、社会主义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的表现。通过对学生中不正确思想的解剖,加强正确的导向,宣传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充分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现状和趋势,从而坚定学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三)深化社会改革,减少社会摩擦,增强社会和谐度
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他们来自社会,也最终走向社会,在校期间也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思想走向必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只有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用改革化解改革造成的危机,才是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最为根本的方法。解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最为有效的方法不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本身,而是通过改革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让身处社会中的大学生群体有可能摆脱现实和功利的桎梏。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或摩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丢掉“官老爷”姿态,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的意识,并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他们影响也是很大的。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创新性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深化改革才能有效。
参考文献:
[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最新入党培训使用教材(根据十七大党章修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