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嘲笑狮子(大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1988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绘本《谁敢嘲笑狮子》讲述了一个情节生动有趣、结构工整有序的童话故事:骄傲的狮子自诩为百兽之王,却在与动物的比拼中一次次落败,不断地被小动物嘲笑。这让骄傲的狮子情何以堪?最后狮子用它独特的吼声震动了森林,找回了自信。
  细细翻看绘本,画面丰富细腻,语言诙谐幽默。狮子的形象生动可爱,橘黄色的鬃毛包裹着一张表情丰富的脸,时而得意,时而懊恼,时而生气……尤其在最后狮子气得嗷嗷吼叫的时候,绘本作者用两张页面表现了狮子张大嘴巴的夸张表情,并配以三个逐渐变大的“嗷”字,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狮子在经历挫折后迸发出的强劲力量。
  “跑不过猎豹不要紧,爬树比猴子慢不要紧,潜伏的本领没有蛇厉害不要紧,力气比不过大象也不要紧,他的吼叫足以威慑整片森林。这是植入他灵魂里的力量,只属于他的力量”。我想,我们的孩子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他们有的擅长与同伴交往,有的擅长艺术表现……但这些本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找到自信的源泉,知道自己的独特价值。鉴于此,我决定以《谁敢嘲笑狮子》这一绘本故事为载体设计组织活动。
  首先,分层次解读绘本。
  从故事结构看,这个故事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述了狮子与其他动物之间进行的四场比赛,结构较工整,清晰地呈现了比赛内容与结果,其中有可供幼儿充分阅读的空间。
  从表现形式看,画面丰富细腻,并有对话、独白等语言表现,幼儿通过观察、对比丰富的画面细节,可以清晰地感受狮子的心理变化以及动物们对狮子的嘲笑心态,其中有可供幼儿细致阅读的内容。
  从故事内涵看,整个故事展示了一个积极自信的精神世界,挫折只是过程,狮子在吼叫中展现了力量,找回了自我和信心。幼儿可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
  其次,分阶段组织活动。
  第一阶段为集体活动。这个故事结构比较工整,内容表达以陈述性语言为主。考虑到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观察阅读能力,我没有采用通常的故事欣赏教学策略,而是采用儿歌教学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幽默与精神内涵。
  第二阶段为自主阅读。由于儿歌教学节奏比较快,可能会导致幼儿对画面细节的观察不足、情感体验不够充分。因此,集体活动结束后,我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精读绘本,细致地了解故事,再次寻找他们对于绘本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第三阶段为集体活动。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对绘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这时,我们以音乐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将儿歌、故事综合展现出来,进一步理解绘本故事的内涵。
  活动一 儿歌创编
  《谁敢嘲笑狮子》
  目标:
  1.了解绘本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故事的线索下学习儿歌。
  2.在小图片的帮助下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的中心段落并初步尝试创编儿歌。
  3.感受故事情节的幽默,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
  准备:
  故事PPT,音带(狮子吼叫),与儿歌内容匹配的小图片。
  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
  1.教师以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开头,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师:(出示图1)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爬树,还有的在地面上爬行……谁都没闲着,只有大狮子坐着不动。
  2.幼儿感受狮子的骄傲自大。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只狮子。
  师:看,这只狮子可真威武!这只狮子的眼神好凶猛……
  (析:动作模仿的策略能使幼儿更好地体味狮子的骄傲之情。)
  3.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合理想象。
  师:其他动物服气吗?它们会怎么想?
  师:狮子可以跟小动物们比什么本领?为什么?
  (析:想象支持了幼儿的持续学习,并把幼儿引入故事情境之中,这为后面的儿歌创编做了一定的经验铺垫。)
  二、幼儿在图片提示下学习儿歌的中心段落
  1.出示图2“比跑步”,教师带领幼儿学习该句儿歌。
  师:看,第一项,比什么?结果怎么样?
  师:谁在笑?怎么笑的?为什么要笑?谁来学一学?
  师:大家一起来学学这一句。
  2.出示图3“比爬树”,教师以相同的提问暗示幼儿以相同的模式学习该句儿歌。
  师:第二项,比什么?结果怎么样?
  师:谁在笑?怎么笑的?为什么笑?和第一次笑有什么不一样?
  师:大家一起来学学这一句。
  (析:相同的提问是对幼儿语言表达的合理期待,有助于幼儿进入后期的儿歌创编。)
  3.出示图4“比爬行”、图5“比力气”,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自主创编这两句儿歌。
  师:第三项,比什么?第四项,比什么?结果到底怎么样?
  (析:幼儿尝试用“动物 象声词 比赛结果”的句型自主创编儿歌,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第三句采用幼儿创编、教师修改的方式,第四句采用幼儿创编、同伴修改的方式,通过师幼、同伴间的互助来解决幼儿学习中的难点。)
  4.幼儿完整练习四句儿歌,巩固儿歌中心段落。
  师:狮子一共比了几次?结果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5.幼儿想象故事情节,体验狮子的情感。
  师:比赛进行到这里,你觉得究竟谁是百兽之王?
  师:这时狮子感觉怎么样?会怎么想?
  (析:“究竟谁是百兽之王”的冲突不仅是其他动物与狮子的比拼,更是狮子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以这一冲突为线索,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了绘本的内涵。)
其他文献
案例“爱玩‘着火’游戏的昂昂”记录了中班上学期娃娃家游戏的一个片段,让我们真实、完整地感受到了昂昂及其“家人”的游戏过程。我非常赞赏这位教师能静心、持久地跟踪观察游戏中发生的故事,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三次“着火”事件,对幼儿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客观、细致的记录,并围绕幼儿的游戏意愿是否得到了满足展开分析。这说明这位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游戏的真实意义,也有较强的记录分析能力。这的确是一份难得的、具有研究价值
绘本是由美轮美奂的图画和简洁生动的语言紧密结合而成的,与普通读物相比,它能让幼儿产生更多的阅读乐趣,在启迪幼儿情感、想象力、审美感等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核心经验的发展。绘本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按题材划分的故事类绘本是幼儿园运用最多的一类。教师在运用故事类绘本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常常会组织成一个单纯的阅读活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故事绘本,往往会有多种教育价值。教师如能巧妙处理素
原方案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活动中教师利用课件让幼儿观察画面找相同,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但细酌活动设计,我觉得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幼儿翻阅图书时教师的提问太笼统,没有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深入观察。不能为下一环节看课件找相同提供认知方面的经验。建议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阅读小图书,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充分地表达。如:小正的雨伞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颜色?小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
设计意图:  在大班初期,当物品的数量增多或呈无规则排列时,幼儿就可能会出现漏数、跳数、重复数等现象。因此,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快速地运用默数、目测、接着数、按群数数等方法,是大班幼儿需要学习的数学核心经验之一。为此,我们利用幼儿园现成的建构类玩具“磁力棒”设计了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根据图纸有目的地取材料并在磁性板上搭建房子来帮助幼儿获得上述数学核心经验。本活动使用磁性材料,便于幼儿拼接
案例中,孩子们完成分组后,就几乎是各做各的,互不关心工作进展,也鲜少有交流,這使教师对最初引导孩子分组的想法产生了疑惑。教研中,各位教师对分组活动有不同的意见,而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决定是否需要分组的依据就是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应是伴随始终的。教师要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根据日常对幼儿各方面行为表现、能力、水平的了解,思考幼儿的哪些经验需要得到梳理、提升,哪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教师,无论是观察、记录还是指导,始终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权益。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下情境中活生生的、发展中的、具有情感的幼儿,当他们向教师寻求帮助时,他们理应得到及时的回應。教师要做一个有人情味的研究者。  我认为,判断游戏过程中是否应该介入的原则是: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的某些行为存在安全隐患时,当幼儿在冲突中出现过激行
案例中,小宇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情绪的表达与调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孩子适应社会、融入集体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在前期对小宇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比如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采取温和而坚定的引导等,都是比较恰当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宇发脾气的频次减少了很多,应
到了大班,男孩和女孩在行为上的差异日益明显,女孩特别喜欢讨论“公主”的话题,关心服饰的搭配、辫子的扎法,常常聚在一起玩小魔仙的游戏;男孩体内好像积聚了许多能量,喜欢打打杀杀的游戏,甚至会冷不丁地从背后拉一把女孩的辫子、故意把别人搭好的玩具碰倒等。所以,这个年纪的男孩与女孩相处时小插曲不断。   自主游戏时,有个女孩投诉,班里某个男孩喜欢捣乱,总是故意捉弄她。我问女孩,那个男孩为什么会这样,女孩无
原方案设计可谓环环相扣,教师也注重引导,但原方案的目标二似乎很难落实。  首先,原方案没有真正唤起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是由下雨的画面导入,与幼儿的亲身经历并无太多联系;其次,原方案环节二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上,主要内容是让幼儿交流关于“一样”的发现,幼儿并没有机会真切感受雨天的乐趣;第三,教师在环节三中关于“下次下雨的时候……”的引发对于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张“空头支票”,更与本次活动的体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