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教育的脊梁,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到国家、社会,小至学校、家长,对教师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对教师都形成不小的压力。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名师大家,但怎样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为师者的追求。本期我们聚焦这一话题,看了以下几位作者的文章,您认为,怎样才能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呢?
该出手时要“露一手”
乐军
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精的印象,以赢得信赖与崇拜。而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赢得他们的“芳心”,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列子》一书记载的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写道:“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虽说寥寥50余字,读来却意味隽永。尤其对我们这些秦青的同行们来说,这则故事可以说很值得仔细玩味。在赞叹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演唱技艺的同时,我们更为他那欲擒故纵、以“技”服人的教育方法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所折服。关键时刻“露一手”,远胜过道理万千。薛谭闻之而“乃谢求反”,甚至于“终身不敢言归”。应该说,这正是倾慕于秦老师一曲“悲歌”所展示的不凡的艺术造诣之结果。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储备、艺术才华乃是吸引学生,进而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一枚磁石。在平时,常常听到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抱怨之声,如作业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背不出要求背诵的课文,写不出拿得出手的作文,不愿意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等。然而在责备学生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要求学生的,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又能做到多少,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然“身正”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首先锤炼好自身素质,时刻不忘“加油”“充电”,做一个师德、知识、能力俱佳,令人崇拜的教师。说到底,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或是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入微,成为一个“好妈妈”式的教师(当然这些也很重要),更在于教师的博学多才、技艺超群,有几手“绝活”,有较强的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巨人”。尤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面对那些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的学生,倘若教师仍然满足于充当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简单的“传声筒”,习惯于充当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又怎么能够从容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干瘪”、无能的教师(事实上这类人已不配享有“教师”这一称号了)大概免不了会让学生心生“辞行”之念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薛谭之所以会产生“自谓尽之,遂辞行”之念,撇开其“有眼不识泰山”的主观因素,大概也与这位秦老师平素过于“深藏不露”不无关系,非到关键时刻,不肯亮出“绝招”。这一点对于今天众多的教师而言,似乎并不可取,不能像秦青那样,虽有满腹经纶,却总是“含而不露”,直至门生辞行之际方思“露一手”。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过人的魅力,恐怕也亦该出手时“露一手”吧?(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有时不要太像个老师
王祥连
老师当然要有个老师的样子,要像个老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有古语讲得好:“己不正,何以正人?”所以,当老师的要像个老师,要注意为人师的形象。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当老师不要太像个老师,不要总以人师自居,时时处处都想着指点学生什么,教点学生什么,不要“好为人师”!请看《真正的大师》一文。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松开。有个旁观者看到了,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了,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子呢?”“他能细心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的积极性,及时给予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试想,如果这位表演大师特别“像个老师”,他当时就会说明原因,并指导弟子一番。那会带给这个弟子什么呢?也许他从此再也没有自信将自己的观察,连同善意,率真及时地提醒别人。这里,表演大师似乎一点也不像个老师,因为他故意装糊涂,没有具体“教”弟子一些什么技巧,但他的“不教”不是让弟子得到更多吗?这不正是“不教”之“教”吗?往往有时就是这样:越是想教点什么,结果学生获得的越少;没有教点什么,学生却收获了很多。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有时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自己去求得,而不是由老师教给或告诉。这样,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能力、方法与体验。
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要学足球运动员,会“踢皮球”——把球“踢”给学生,而不是学篮球运动员,只顾“抢球”——急于自己“表现”。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有时要学会“挑拨(斗)”,挑起学生之间的“争斗”,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不要太像个老师,就是要让学生感觉不到你在教他,但他不知不觉已习得,是为境界。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境界。这真正需要做教师的智慧——以学生为本而“忘我(老师)”的智慧。同理,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管理看管理——德育工作也好,班级管理也好,甚至做学校领导或其他单位领导的行政管理,都是如此。要讲究个“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言行举止、工作作风都应做下属或他人的榜样。同时,也不能太像个教育者与管理者,要能让被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在感觉不到你的“管教”中自我实现。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之间,不求形似,但求神至,追求一种无痕的意境。(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实验小学)
态度比水平更为重要
严阳
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相比,教学态度无疑更为重要。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主要是前不久听了两堂语文课深有感触。一堂课是一个刚刚教语文的教师讲茨威格的《世上最美的坟墓》,从语言到板书、从提问到教法等方面,虽然不乏可商榷之处,但却能看出他为了上好这堂课所作的备课是十分认真的,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合理。因此,学生最终应该学有所得。另一堂课是一个教了十多年语文的教师讲韩愈的《师说》,整堂课太过随意——板书随意、提问随意、教法随意,让人看出他课前根本没有对上好这堂课作认真的整体性思考和构思。教学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多数学生昏昏然、愕愕然,到底掌握了多少应该掌握的知识,很成问题。对于做教师的来说,能不能上好一堂课,能不能教好一班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因为这些都是成为称职的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硬件,没有它们,就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但是,如果具备了这些硬件,而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或者说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恐怕也未必能做好教学工作。就这一点来说,前文所举的可以作为例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教师里恐怕也不乏其人、其事。 为什么说教学态度更为重要?因为当教师对自身工作高度负责的时候,自然会竭尽全力做好工作,而为了做好工作,必然会正视自身不足,并通过各种方式弥补。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何愁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完善、业务水平不能提高?或许正因为如此,曾执教中国男子足球队的外籍教练米卢才提出了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极富启发意义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男子足球队第一次出线参加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其实,“态度决定一切”的普遍意义,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和接受,关键是在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时,是要与自身的惰性和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作斗争的。毋庸讳言,在今天的社会中,消极混事的大有人在,而工作认真负责却有可能被视为傻瓜。我们到底是随波逐流,凡事只求过得去而不求最好,还是坚持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认认真真教书,争取合格、称职呢?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就有不同的结果:选择前者,工作马虎、敷衍,必将贻误教育,贻误社会,贻误学生,贻误家长,也贻误自己;选择后者,工作认真、积极,可能变不够好为比较好乃至优秀,必将为社会、学生、家长所欢迎,也让自己良心得到安放。所以,教师应该把端正为师者的态度放在首位。(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县职教中心教科室)
融说、写、管于一身
杜志民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有一群好教师也许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但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笔者认为要注重文化积累,有文化品位,达到“会说、会写、会管”的境界。
会说——能说会道。“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一位称职的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时语言要努力做到准确流畅、简练鲜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委婉含蓄、朴实深刻、感情真挚,能将平时所学知识信手拈来,紧扣日常教育教学实际,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会写——下笔有神。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写作并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及时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而不能“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对于教师来说,写作理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写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自我倾听,是心灵的舒展,也是灵魂的升华。同时,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读得精彩,做得精彩,想得精彩。这几者相互促进,就变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催生着激情、活力以及教育的智慧,在写作中思想会变得更加深邃。如经常写教育随笔和论文,能促进教学反思,使平常零散、肤浅、无序的思考得以系统、深刻、有序,从而克服教学工作中感性认识的不足,提升教学工作认识的理性价值。通过写作,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养,促进生命成长。会管——管理有序。教育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师的智慧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提炼得来的。《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知学生,抓时机,讲方法,多总结,每个教师都是在不辞辛苦的千淘万漉之中,才慢慢始得睿智的“真金”——率先垂范,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一分子,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身先士卒。一方面,用教师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批评,而要让他在教师行为的感染下,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来认识错误。这也许就是教师率先垂范所起的作用吧。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教育智慧依赖于知识、能力等,这除了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外,还应重视在教学期间的再学习以及做好教学准备,常写教学反思,同时依赖于对学生的负责及爱心,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求我们做得更好!(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甘为“四筒”
刘宝山
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只做好本职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四筒”的雅量。一要具备“打气筒”的气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他们思维方式较片面,认知和评价能力较薄弱,加上意志力不太稳定、遇事容易激动等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因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因受到挫折和打击而迷茫、灰心丧气甚至精神颓丧。谁来为他们打气、加油,使他们重新振作精神?谁来为他们调整心态,让他们幸福地生活着、快乐地学习着?教师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教师要用阳光灿烂的笑脸、积极向上的言行、精神饱满的状态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时给一些激励和鼓舞,滋润他们的心灵。二要具备“垃圾筒”的肚量。教师在为学生打气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他们的由衷之言,其中不乏不和谐的音符,如气话、牢骚话,甚至是伤感情的话。此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各种声音,像“垃圾筒”一样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将“垃圾”归类整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学生的言谈中找到弦外之音,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总结,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再对症下药,去掉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在和谐的乐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三要具备“手电筒”的电量。如果“打气筒”的功能是言传的话,那么“手电筒”的功能是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教师只会叫别人做而自己不会做或不做的话是不行的,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先士卒,不仅要按时做,按规范做,还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做,给学生起示范、榜样的作用,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四要具备“万花筒”的容量。“万花筒”要求教师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汲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前沿资讯,与当前的教育教学有效整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更新育人内容和方式,完善教学风格,让“万花筒”般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刻吸引着学生,让他们时刻珍惜、迷恋着成长的“图案”,感受教育的魅力,进而自主地去吸取、咀嚼、消化各种不同的知识“营养”,逐步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仅在极富特色的外在表现上下工夫,更需锤炼育人施教工作的内功。只有“内外兼修”,“万花筒”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总之,既然要做“打气筒”,自己就要有底气,而且底气还要足;既然要做“垃圾筒”,自己就要有肚量,而且肚量还要大;既然要做“手电筒”,自己就要有电,而且电力要猛;既然要做“万花筒”,自己就要能力强,而且要博学多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甘为“四筒”,做一个合格的、令人尊敬的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大展才华。(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该出手时要“露一手”
乐军
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精的印象,以赢得信赖与崇拜。而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赢得他们的“芳心”,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列子》一书记载的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写道:“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虽说寥寥50余字,读来却意味隽永。尤其对我们这些秦青的同行们来说,这则故事可以说很值得仔细玩味。在赞叹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演唱技艺的同时,我们更为他那欲擒故纵、以“技”服人的教育方法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所折服。关键时刻“露一手”,远胜过道理万千。薛谭闻之而“乃谢求反”,甚至于“终身不敢言归”。应该说,这正是倾慕于秦老师一曲“悲歌”所展示的不凡的艺术造诣之结果。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储备、艺术才华乃是吸引学生,进而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一枚磁石。在平时,常常听到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抱怨之声,如作业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背不出要求背诵的课文,写不出拿得出手的作文,不愿意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等。然而在责备学生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要求学生的,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又能做到多少,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然“身正”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首先锤炼好自身素质,时刻不忘“加油”“充电”,做一个师德、知识、能力俱佳,令人崇拜的教师。说到底,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或是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入微,成为一个“好妈妈”式的教师(当然这些也很重要),更在于教师的博学多才、技艺超群,有几手“绝活”,有较强的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巨人”。尤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面对那些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的学生,倘若教师仍然满足于充当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简单的“传声筒”,习惯于充当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又怎么能够从容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干瘪”、无能的教师(事实上这类人已不配享有“教师”这一称号了)大概免不了会让学生心生“辞行”之念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薛谭之所以会产生“自谓尽之,遂辞行”之念,撇开其“有眼不识泰山”的主观因素,大概也与这位秦老师平素过于“深藏不露”不无关系,非到关键时刻,不肯亮出“绝招”。这一点对于今天众多的教师而言,似乎并不可取,不能像秦青那样,虽有满腹经纶,却总是“含而不露”,直至门生辞行之际方思“露一手”。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过人的魅力,恐怕也亦该出手时“露一手”吧?(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有时不要太像个老师
王祥连
老师当然要有个老师的样子,要像个老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有古语讲得好:“己不正,何以正人?”所以,当老师的要像个老师,要注意为人师的形象。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当老师不要太像个老师,不要总以人师自居,时时处处都想着指点学生什么,教点学生什么,不要“好为人师”!请看《真正的大师》一文。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松开。有个旁观者看到了,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了,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子呢?”“他能细心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的积极性,及时给予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试想,如果这位表演大师特别“像个老师”,他当时就会说明原因,并指导弟子一番。那会带给这个弟子什么呢?也许他从此再也没有自信将自己的观察,连同善意,率真及时地提醒别人。这里,表演大师似乎一点也不像个老师,因为他故意装糊涂,没有具体“教”弟子一些什么技巧,但他的“不教”不是让弟子得到更多吗?这不正是“不教”之“教”吗?往往有时就是这样:越是想教点什么,结果学生获得的越少;没有教点什么,学生却收获了很多。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有时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自己去求得,而不是由老师教给或告诉。这样,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能力、方法与体验。
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要学足球运动员,会“踢皮球”——把球“踢”给学生,而不是学篮球运动员,只顾“抢球”——急于自己“表现”。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有时要学会“挑拨(斗)”,挑起学生之间的“争斗”,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不要太像个老师,就是要让学生感觉不到你在教他,但他不知不觉已习得,是为境界。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境界。这真正需要做教师的智慧——以学生为本而“忘我(老师)”的智慧。同理,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管理看管理——德育工作也好,班级管理也好,甚至做学校领导或其他单位领导的行政管理,都是如此。要讲究个“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言行举止、工作作风都应做下属或他人的榜样。同时,也不能太像个教育者与管理者,要能让被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在感觉不到你的“管教”中自我实现。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之间,不求形似,但求神至,追求一种无痕的意境。(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实验小学)
态度比水平更为重要
严阳
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相比,教学态度无疑更为重要。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主要是前不久听了两堂语文课深有感触。一堂课是一个刚刚教语文的教师讲茨威格的《世上最美的坟墓》,从语言到板书、从提问到教法等方面,虽然不乏可商榷之处,但却能看出他为了上好这堂课所作的备课是十分认真的,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合理。因此,学生最终应该学有所得。另一堂课是一个教了十多年语文的教师讲韩愈的《师说》,整堂课太过随意——板书随意、提问随意、教法随意,让人看出他课前根本没有对上好这堂课作认真的整体性思考和构思。教学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多数学生昏昏然、愕愕然,到底掌握了多少应该掌握的知识,很成问题。对于做教师的来说,能不能上好一堂课,能不能教好一班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因为这些都是成为称职的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硬件,没有它们,就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但是,如果具备了这些硬件,而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或者说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恐怕也未必能做好教学工作。就这一点来说,前文所举的可以作为例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教师里恐怕也不乏其人、其事。 为什么说教学态度更为重要?因为当教师对自身工作高度负责的时候,自然会竭尽全力做好工作,而为了做好工作,必然会正视自身不足,并通过各种方式弥补。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何愁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完善、业务水平不能提高?或许正因为如此,曾执教中国男子足球队的外籍教练米卢才提出了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极富启发意义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男子足球队第一次出线参加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其实,“态度决定一切”的普遍意义,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和接受,关键是在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时,是要与自身的惰性和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作斗争的。毋庸讳言,在今天的社会中,消极混事的大有人在,而工作认真负责却有可能被视为傻瓜。我们到底是随波逐流,凡事只求过得去而不求最好,还是坚持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认认真真教书,争取合格、称职呢?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当然就有不同的结果:选择前者,工作马虎、敷衍,必将贻误教育,贻误社会,贻误学生,贻误家长,也贻误自己;选择后者,工作认真、积极,可能变不够好为比较好乃至优秀,必将为社会、学生、家长所欢迎,也让自己良心得到安放。所以,教师应该把端正为师者的态度放在首位。(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县职教中心教科室)
融说、写、管于一身
杜志民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有一群好教师也许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但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笔者认为要注重文化积累,有文化品位,达到“会说、会写、会管”的境界。
会说——能说会道。“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一位称职的教师,上课传授知识时语言要努力做到准确流畅、简练鲜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委婉含蓄、朴实深刻、感情真挚,能将平时所学知识信手拈来,紧扣日常教育教学实际,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会写——下笔有神。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写作并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及时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而不能“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对于教师来说,写作理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写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自我倾听,是心灵的舒展,也是灵魂的升华。同时,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读得精彩,做得精彩,想得精彩。这几者相互促进,就变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催生着激情、活力以及教育的智慧,在写作中思想会变得更加深邃。如经常写教育随笔和论文,能促进教学反思,使平常零散、肤浅、无序的思考得以系统、深刻、有序,从而克服教学工作中感性认识的不足,提升教学工作认识的理性价值。通过写作,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养,促进生命成长。会管——管理有序。教育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师的智慧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提炼得来的。《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知学生,抓时机,讲方法,多总结,每个教师都是在不辞辛苦的千淘万漉之中,才慢慢始得睿智的“真金”——率先垂范,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一分子,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身先士卒。一方面,用教师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批评,而要让他在教师行为的感染下,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来认识错误。这也许就是教师率先垂范所起的作用吧。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教育智慧依赖于知识、能力等,这除了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外,还应重视在教学期间的再学习以及做好教学准备,常写教学反思,同时依赖于对学生的负责及爱心,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求我们做得更好!(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甘为“四筒”
刘宝山
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只做好本职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四筒”的雅量。一要具备“打气筒”的气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他们思维方式较片面,认知和评价能力较薄弱,加上意志力不太稳定、遇事容易激动等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因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因受到挫折和打击而迷茫、灰心丧气甚至精神颓丧。谁来为他们打气、加油,使他们重新振作精神?谁来为他们调整心态,让他们幸福地生活着、快乐地学习着?教师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教师要用阳光灿烂的笑脸、积极向上的言行、精神饱满的状态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时给一些激励和鼓舞,滋润他们的心灵。二要具备“垃圾筒”的肚量。教师在为学生打气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他们的由衷之言,其中不乏不和谐的音符,如气话、牢骚话,甚至是伤感情的话。此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各种声音,像“垃圾筒”一样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将“垃圾”归类整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学生的言谈中找到弦外之音,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总结,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再对症下药,去掉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在和谐的乐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三要具备“手电筒”的电量。如果“打气筒”的功能是言传的话,那么“手电筒”的功能是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教师只会叫别人做而自己不会做或不做的话是不行的,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先士卒,不仅要按时做,按规范做,还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做,给学生起示范、榜样的作用,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四要具备“万花筒”的容量。“万花筒”要求教师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汲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前沿资讯,与当前的教育教学有效整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更新育人内容和方式,完善教学风格,让“万花筒”般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刻吸引着学生,让他们时刻珍惜、迷恋着成长的“图案”,感受教育的魅力,进而自主地去吸取、咀嚼、消化各种不同的知识“营养”,逐步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仅在极富特色的外在表现上下工夫,更需锤炼育人施教工作的内功。只有“内外兼修”,“万花筒”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总之,既然要做“打气筒”,自己就要有底气,而且底气还要足;既然要做“垃圾筒”,自己就要有肚量,而且肚量还要大;既然要做“手电筒”,自己就要有电,而且电力要猛;既然要做“万花筒”,自己就要能力强,而且要博学多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应甘为“四筒”,做一个合格的、令人尊敬的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大展才华。(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