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从区域人文地理、渔区民间习俗、传统民间艺术、渔歌本体分析、渔歌文化内涵、渔歌功能价值等诸多方面,多维视角地切入浙东渔歌的研究,在论述浙东渔歌的过程中,注重以历史的纵线与现时的横线相交织,來立体地观照浙东渔歌这种海洋文化艺术样式。
[关键词]浙东渔歌;海洋文化;区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4-0020-03
[收稿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李 俊(1978— ),男,湖北鄂州人,博士,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学旗(1976— ),男,河南开封人,台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临海 317000) 区域音乐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音乐学研究者的重视,成果层出不穷,尤其在区域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这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王小龙对区域传统音乐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1]笔者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2]在这种现状之下,区域音乐研究还能从哪些方面向前推进呢?陈辉的专著《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给出了答案,该著从浙东沿海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海洋资源、渔业发展、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到浙东渔歌的传承保护、题材、形式、内容、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功能价值、传承保护,进行全景式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论述。作者基于海洋文化的宏阔视野窥探浙东传统民歌中最具区域特色的渔歌,其立意鲜明、意义深远。作者以传统音乐为切入点,回溯区域人文历史,探讨东海海洋文明和渔区社会面貌,并以此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诚如作者所言:“让我们用鲜活的音乐告诉子孙后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唱着这样的民歌劈波斩浪奔向海洋,耕海牧渔,繁衍生息;让我们用古老的渔歌告诉子孙后代,海洋文明的根在哪里,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哪里,渔民的精神食粮在哪里。愿浙东渔歌留给后人一段永恒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3]该著共分七章:第一章,浙东渔歌区域人文地理;第二章,浙东渔区民间习俗;第三章,浙东传统民间艺术;第四章,浙东渔歌种类划分;第五章,浙东渔歌音乐特征;第六章,浙东渔歌文化内涵;第七章浙东渔歌功能价值。此外,在余论中论述了浙东渔歌的传承保护。该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色值得关注。
一、区域音乐研究的多维视角
该著在研究浙东渔歌这一对象时,从多维的视角来进行论述。这些视角包括区域人文地理、浙东渔区民间习俗、浙东传统民间艺术、浙东渔歌种类划分、浙东渔歌音乐特征、浙东渔歌文化内涵、浙东渔歌功能价值、浙东渔歌传承保护等。可谓包罗万象,而涉及到音乐本体的论述仅浙东渔歌音乐特征一章。从这样的体例设计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本区域音乐研究的专著,如果仅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去进行架构与论述,那就给人以视野狭窄之感。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跳出音乐本体的约束,将视野与视角全方位扩散,涉及到与浙东渔歌相关的方方面面,人文、地理、历史、民俗、姊妹艺术等等。这不仅将浙东渔歌至于浙东大文化圈的背景之下予以考察,更能让人感觉到浙东渔歌是这一大文化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的一部分。
区域音乐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成,浙东渔歌也不例外,浙东渔歌之所以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离不开浙东区域的人文地理的影响。“浙东毗邻浩瀚的东海,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渔业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浙东渔区,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为组织劳动、调节情绪、减轻疲劳、抒发感情,创造了‘渔歌’这一传统的民歌形式。”“可以说没有海洋自然环境和渔业生产劳动,就没有渔歌。”[4]正如作者所言,“了解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文化资源,有助于厘清浙江海洋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基本特点,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浙东渔歌文化生成的根源性因素”。[5]
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很大一部分音乐形式都是伴随着民俗活动而存在的,这些音乐与民俗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可以说没有民俗活动就没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研究浙东渔歌,必须要深入、全面了解浙东渔区的民间习俗,浙东渔区民间习俗是浙江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浙东渔歌生存的文化背景、根基和土壤。浙东渔区民间习俗大致包括:生产习俗、岁时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信仰习俗、禁忌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等。这些习俗涉及到渔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地社会大众意识形态的生动反映。”[6]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将渔歌置于渔俗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全面考量,并对浙东渔区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探究。
浙东渔歌与浙东其他的传统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了解浙东渔歌,先了解浙东其他的传统艺术是必要而且有说服力的。浙东渔歌从何而来?由何而生?受何影响?这是作者所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该书所要论述的重点,正如作者所言:“浙东渔歌是在汲取浙东海洋文化和浙东民间文艺的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民歌形态。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东海海洋文化,投向深厚的浙江人文历史,投向丰富的浙东民间艺术,投向多元的渔区民风民俗,这样,我们才会对浙东渔歌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7]
二、区域音乐研究的纵横观照
区域音乐的研究如果只关注现时,而忽视历时,则给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很难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而陈辉则敏锐地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关注现时的同时,不忘重视历时,在论述浙东渔歌的过程中形成现时与历时纵横交错的立体时空观照,使得论述更加深入而有说服力。在现时上,如在论述渔歌的传递信息功能时,作者提到,“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老一代渔民的陆续离世,渔歌也逐渐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配合生产、传递信息的功能”。[8]在论述文化传承功能时提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人工捕捞,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变得轻松,渔民号子的生存空间也随之萎缩,渔歌的传承也势必受到影响。”[9]在历时上,该著的论述更是随处可见,如诞生于明代的《凤阳花鼓》,流传到舟山渔区就演变成《渔鼓调》。由此可以看出,有些渔歌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歌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表达人们思想感情上却变化不大。又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渔区流传着《县长作威作福》《懒惰巡洋》《黑秤手》《吝啬鬼》《人命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这种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的观照模式来论述浙东渔歌,才使得浙东渔歌的形象显得更加清晰。 三、区域音乐研究的人文关怀
陈辉在浙东渔歌的研究中,始终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尤其在论述浙东渔歌的文化内涵、功能价值、传承保护方面尤為突出。在第六章“浙东渔歌文化内涵”中共有6节,标题分别是“生存环境的写真”“社会历史的见证”“生产劳动的实践”“思想情感的表达”“民俗风情的展现”“生命意识的流露”。从表面上看,该章是论述浙东渔歌的文化内涵,实则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思想,体现了作者在区域音乐的研究中将目光投向人的终极关怀,反映出作者对家乡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的关注,对家乡渔民的悲悯情怀。诚如作者所言:“渔歌表现渔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也反映渔村海岛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渔歌中有生命的呐喊、豪迈的激情、虔诚的祈祷、心酸的讽刺、哀怨的倾诉……”[10]接下来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提到:“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渔民,对生死的体验,比内地人更加深切;对生命的欲求,也比内地人更加强烈。从渔民口中唱出的渔歌,也就多了那份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那是搏击命运的呐喊,那是和着生命律动的咏叹。……渔民在海上遇到风浪险情时,对着苍天发出急切的呼喊,一种求生的本能、一种生命的欲求,透过一声声凄厉的哭号,向着苍天、对着大海、直击心窝,听得人胆战心惊!《人命歌》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唯有经历过磨难,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才懂得平安是福。”[11]
以上对浙东渔歌文化内涵论述的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一个音乐研究者对渔民的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也体现在浙东渔歌功能价值和传承保护的论述之中。面对渔歌的传承现状,作者呼吁:“随着老一辈渔民的相继去世,在渔民的生活中已听不到渔歌,渔歌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大渔歌的抢救、保护力度。否则,渔歌在我们这一代将丧失殆尽,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12]体现出了作者站在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角度,对渔歌的消失痛心疾首,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陈辉的《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一书从多维视角、纵横观照、人文关怀等方面凸显出其在区域音乐研究上的独特特征,在区域音乐研究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在人文关怀方面,在音乐研究的过程中,如何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展现出自己的人文关怀思想,更是我们音乐研究者所应该借鉴和思考的。当然,尽管区域音乐研究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的研究也确实还存在大量的研究空间,在研究的理念、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地尝试与实践。
[参 考 文 献]
[1]王小龙.依托史料、构建事实、关注细节、参透历史——“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14(02):125—134.
[2] 李 俊.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歌海,2016(03):24—38.
[3]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7.
[4]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
[5]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4.
[6]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0.
[7]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54.
[8]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0.
[9]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1.
[10]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95—196.
[11]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15.
[12]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4.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浙东渔歌;海洋文化;区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4-0020-03
[收稿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李 俊(1978— ),男,湖北鄂州人,博士,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学旗(1976— ),男,河南开封人,台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临海 317000) 区域音乐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音乐学研究者的重视,成果层出不穷,尤其在区域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这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王小龙对区域传统音乐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1]笔者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2]在这种现状之下,区域音乐研究还能从哪些方面向前推进呢?陈辉的专著《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给出了答案,该著从浙东沿海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海洋资源、渔业发展、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到浙东渔歌的传承保护、题材、形式、内容、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功能价值、传承保护,进行全景式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论述。作者基于海洋文化的宏阔视野窥探浙东传统民歌中最具区域特色的渔歌,其立意鲜明、意义深远。作者以传统音乐为切入点,回溯区域人文历史,探讨东海海洋文明和渔区社会面貌,并以此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诚如作者所言:“让我们用鲜活的音乐告诉子孙后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唱着这样的民歌劈波斩浪奔向海洋,耕海牧渔,繁衍生息;让我们用古老的渔歌告诉子孙后代,海洋文明的根在哪里,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哪里,渔民的精神食粮在哪里。愿浙东渔歌留给后人一段永恒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3]该著共分七章:第一章,浙东渔歌区域人文地理;第二章,浙东渔区民间习俗;第三章,浙东传统民间艺术;第四章,浙东渔歌种类划分;第五章,浙东渔歌音乐特征;第六章,浙东渔歌文化内涵;第七章浙东渔歌功能价值。此外,在余论中论述了浙东渔歌的传承保护。该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色值得关注。
一、区域音乐研究的多维视角
该著在研究浙东渔歌这一对象时,从多维的视角来进行论述。这些视角包括区域人文地理、浙东渔区民间习俗、浙东传统民间艺术、浙东渔歌种类划分、浙东渔歌音乐特征、浙东渔歌文化内涵、浙东渔歌功能价值、浙东渔歌传承保护等。可谓包罗万象,而涉及到音乐本体的论述仅浙东渔歌音乐特征一章。从这样的体例设计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本区域音乐研究的专著,如果仅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去进行架构与论述,那就给人以视野狭窄之感。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跳出音乐本体的约束,将视野与视角全方位扩散,涉及到与浙东渔歌相关的方方面面,人文、地理、历史、民俗、姊妹艺术等等。这不仅将浙东渔歌至于浙东大文化圈的背景之下予以考察,更能让人感觉到浙东渔歌是这一大文化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的一部分。
区域音乐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成,浙东渔歌也不例外,浙东渔歌之所以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离不开浙东区域的人文地理的影响。“浙东毗邻浩瀚的东海,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渔业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浙东渔区,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为组织劳动、调节情绪、减轻疲劳、抒发感情,创造了‘渔歌’这一传统的民歌形式。”“可以说没有海洋自然环境和渔业生产劳动,就没有渔歌。”[4]正如作者所言,“了解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文化资源,有助于厘清浙江海洋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基本特点,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浙东渔歌文化生成的根源性因素”。[5]
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很大一部分音乐形式都是伴随着民俗活动而存在的,这些音乐与民俗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可以说没有民俗活动就没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研究浙东渔歌,必须要深入、全面了解浙东渔区的民间习俗,浙东渔区民间习俗是浙江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浙东渔歌生存的文化背景、根基和土壤。浙东渔区民间习俗大致包括:生产习俗、岁时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信仰习俗、禁忌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居住习俗等。这些习俗涉及到渔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地社会大众意识形态的生动反映。”[6]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将渔歌置于渔俗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全面考量,并对浙东渔区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探究。
浙东渔歌与浙东其他的传统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了解浙东渔歌,先了解浙东其他的传统艺术是必要而且有说服力的。浙东渔歌从何而来?由何而生?受何影响?这是作者所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该书所要论述的重点,正如作者所言:“浙东渔歌是在汲取浙东海洋文化和浙东民间文艺的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民歌形态。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东海海洋文化,投向深厚的浙江人文历史,投向丰富的浙东民间艺术,投向多元的渔区民风民俗,这样,我们才会对浙东渔歌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7]
二、区域音乐研究的纵横观照
区域音乐的研究如果只关注现时,而忽视历时,则给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很难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而陈辉则敏锐地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关注现时的同时,不忘重视历时,在论述浙东渔歌的过程中形成现时与历时纵横交错的立体时空观照,使得论述更加深入而有说服力。在现时上,如在论述渔歌的传递信息功能时,作者提到,“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老一代渔民的陆续离世,渔歌也逐渐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配合生产、传递信息的功能”。[8]在论述文化传承功能时提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人工捕捞,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变得轻松,渔民号子的生存空间也随之萎缩,渔歌的传承也势必受到影响。”[9]在历时上,该著的论述更是随处可见,如诞生于明代的《凤阳花鼓》,流传到舟山渔区就演变成《渔鼓调》。由此可以看出,有些渔歌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歌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表达人们思想感情上却变化不大。又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渔区流传着《县长作威作福》《懒惰巡洋》《黑秤手》《吝啬鬼》《人命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这种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的观照模式来论述浙东渔歌,才使得浙东渔歌的形象显得更加清晰。 三、区域音乐研究的人文关怀
陈辉在浙东渔歌的研究中,始终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尤其在论述浙东渔歌的文化内涵、功能价值、传承保护方面尤為突出。在第六章“浙东渔歌文化内涵”中共有6节,标题分别是“生存环境的写真”“社会历史的见证”“生产劳动的实践”“思想情感的表达”“民俗风情的展现”“生命意识的流露”。从表面上看,该章是论述浙东渔歌的文化内涵,实则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思想,体现了作者在区域音乐的研究中将目光投向人的终极关怀,反映出作者对家乡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的关注,对家乡渔民的悲悯情怀。诚如作者所言:“渔歌表现渔民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也反映渔村海岛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渔歌中有生命的呐喊、豪迈的激情、虔诚的祈祷、心酸的讽刺、哀怨的倾诉……”[10]接下来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提到:“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渔民,对生死的体验,比内地人更加深切;对生命的欲求,也比内地人更加强烈。从渔民口中唱出的渔歌,也就多了那份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那是搏击命运的呐喊,那是和着生命律动的咏叹。……渔民在海上遇到风浪险情时,对着苍天发出急切的呼喊,一种求生的本能、一种生命的欲求,透过一声声凄厉的哭号,向着苍天、对着大海、直击心窝,听得人胆战心惊!《人命歌》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唯有经历过磨难,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才懂得平安是福。”[11]
以上对浙东渔歌文化内涵论述的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一个音乐研究者对渔民的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也体现在浙东渔歌功能价值和传承保护的论述之中。面对渔歌的传承现状,作者呼吁:“随着老一辈渔民的相继去世,在渔民的生活中已听不到渔歌,渔歌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大渔歌的抢救、保护力度。否则,渔歌在我们这一代将丧失殆尽,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12]体现出了作者站在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角度,对渔歌的消失痛心疾首,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陈辉的《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一书从多维视角、纵横观照、人文关怀等方面凸显出其在区域音乐研究上的独特特征,在区域音乐研究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在人文关怀方面,在音乐研究的过程中,如何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展现出自己的人文关怀思想,更是我们音乐研究者所应该借鉴和思考的。当然,尽管区域音乐研究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的研究也确实还存在大量的研究空间,在研究的理念、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地尝试与实践。
[参 考 文 献]
[1]王小龙.依托史料、构建事实、关注细节、参透历史——“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14(02):125—134.
[2] 李 俊.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歌海,2016(03):24—38.
[3]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7.
[4]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
[5]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4.
[6]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0.
[7]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54.
[8]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0.
[9]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1.
[10]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95—196.
[11]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15.
[12] 陈 辉.浙东渔歌: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34.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