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之歌(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之歌
  煤有什么好羡慕的?
  黑了那么久,
  金子似的,挖出来,却仍黑着。
  一块煤终究不是金子,
  在拜金者眼里,煤值不了几个钱,
  可一块煤也有金子似的光芒,
  当它从身体里抽出火焰
  煤比金子更亮,更富于热情,更饱含激情。
  人们都知道,煤是
  从前的材,或者柴,
  人们都知道它被一座大山或整个世界压迫得,太久了,
  才把这个世界上,
  所有的冷遇,所有的黑暗,
  一层接一层,穿在自己身上的,
  煤才最终成了一块
  硬邦邦的,煤。
  现在,今天,此刻,
  煤终于被挖出来了。
  历经一万年的沉淀、酝酿,
  历经十万年的寂寞与冷遇,
  煤终于见到渴望见到的阳光,
  煤终于可以熊熊燃烧了,
  还有什么是煤不能释然的呢?
  又有什么必要再冷漠下去呢?
  这块煤终会将自己燃烧成灰,
  这块煤的燃烧,足够让这世界
  对所有黑的描述,真相大白。
  和 煤
  乡下教书时,
  烧过多年煤饼子。
  进城工作后,
  用的都是蜂窝煤。
  粉末状的煤,
  必须和一些
  水和黄土,
  煤才能团结起来。
  像我,与你,
  没有爱,
  不会长久地,
  生活在一起,
  拥抱在一起。
  我们终会被点燃,
  燃烧之后,
  就再也看不到你我了。
  但煤灰还在。
  那是我们
  相爱的证据。
  炉火在燃烧
  炉火在燃烧,但没有一个人
  围在它的身边。
  它的热,一如既往地
  发挥着。
  即使那些距离比较远的人,
  也能感觉得到。
  连空荡荡的屋子也感觉到,
  炉火散发出来的热量了。
  只有
  离炉火最近的人,
  还没有察觉。
  小 米:本名刘长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刊发于《大家》《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报刊,作品曾入选多种诗文选集和年度选本,出版有個人诗集《小米诗选》《十年诗选》。
其他文献
正在过年之际,遭遇了一场由新冠肺炎病毒所引起的瘟疫之灾。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待在家里。农历正月二十八,中午时分,年逾古稀的段老大微信发来一张图片,照的是餐桌台面平铺着的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右侧是一只青花边的瓷盘,盘中盛有半片卤猪耳、半截香肠,盘面上架着一双竹筷,青花盘的左侧是一只外面有小红碎花的白瓷小碗,碗壁上挂着散乱的葱蒜碎末,里面是酱油醋拌的小半碗水煮花生米,碗的旁边是一瓶扎着红飘带的贵州茅台集团
期刊
一  二喜八岁那年,家乡连遭大旱,庄稼种下就枯或没发芽,多半年几乎是绝收,人们吃光了家里的粮食,接着挖山上的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啃草根树皮,一片赤地连着坡峦十里向山外延伸。到了这种地步,逃荒潮就开始了。  爹那天拎着个旧包袱出门后就再不见回还。娘苦等了一个月余,然后说,不能再等下去了,要想活命,还是出门逃荒去吧。  逃荒的人流潮水一般,一路往东。娘说,东边富庶,能讨到吃的。可事实上,到处都是逃荒的
期刊
夜说来就来了,那种暗铺天盖地。  秋梅关了院门,走进屋里,把屋门闩好了,把炕上的被单抖了抖,床单展展地铺开,枕头放好,身子轻飘飘地放到了床上。躺下后,才觉得身上哪里都在疼,那种疼如同一种召唤。秋梅自骂:“天生的贱命,让你缓着,就是享不了那福,让你受罪,你哪儿都不疼。”秋梅用左手掐着右胳膊,胳膊僵得要命,酸困酸困的。  秋梅看着屋顶发呆,男人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这三四个月里,秋梅老是在想,人活着和死
期刊
阡陌交错的矿区在孩子眼里像一个大游乐场。一个土坡,一片空地,一石一瓦都是宝贝,有着别样的快乐。随处走走,或者刚好兜里装着粉笔、沙包、皮筋之类的东西,到哪儿都能玩得尽兴。  放学对叶子来说,像院里的鸡熬到饭点,翅膀扇动着欢乐。作业已在学校完成,这是惯例。家里不足十五平米,矮小拥挤,还不够哥哥姐姐们施展拳脚。母亲应该在院里做饭。叶子不急着回,玩儿才是此刻的首选项目。  叶子怀揣着在教室捡下的各色粉笔头
期刊
编者按:  为推进早期煤炭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利用,借鉴前人的文学智慧与创作经验,促进煤炭文化事业的新繁荣,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开辟“中国早期煤炭文学作品札记”专栏,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志》总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晓煜同志撰写。欢迎读者对所刊稿件批评指正,并对本栏目的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国何时出现煤矿小说,换言之,中国最早的煤矿小说是哪一篇呢?有人讲是作家龚冰庐写于1
期刊
在清代前期的拟话本类小说中,也有以煤炭为内容的作品。在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娱目醒心编》中,就有一篇反映煤炭运销情况的小说,其题目为《解己囊周惠全邑,受人托信著远方》。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
期刊
说到望楼河女人,就不能不先提一提望楼河。  望楼河是我家乡海南省乐东县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尖峰岭南麓,集百川而向东流,流至草木苍翠的坡毛园后折向西南,流经繁荣兴旺的利国镇,流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乐罗古村,流过渔舟点点的望楼港渔村,最后流进碧波滚滚的南海。一路上,她逶迤前行,敞开博大的胸怀,滋养着我的故乡和故乡的人民。  望楼河是条小河,她谈不上长江那样宏大的气势,也比不得黄河的奔放雄伟。她虽默默无闻
期刊
一  “我的故乡是我的出生地,还是父亲的出生地?”读到朋友新书中的这一句时,我的脚步刚好从父亲的出生地踏上我的出生地。这句话激起了我心底潜藏的疼痛,原来对这个问题的叩问不止我一人。  让我产生叩问的两座城,相距几百里。一座城留有我童年最初的烙印,花草蝉鸣、山溪歌谣,从出生到年少十几年光阴的累积,烙印之深就像用刀一下下刻在心里与梦里。以至于在随父母迁离以后的日子,远远看到街上名字相仿的“林西眼镜”招
期刊
姨甥同班成佳话  我老家在辽宁省阜新县靠近内蒙古的一个山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我刚满十周岁。解放后的农民最大的心愿是“翻身学文化,不当睁眼瞎”,一方面自己进夜校学识字,一方面把孩子送进学堂读书。当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修葺校舍、聘请教师,村里成立了完全小学校。早几年参加革命的我的小姨夫朱国忠当上了校长,国家又从外地分配来包明玉、张静民等年轻教师,他们都是初师以上文化,在村民看来是最受敬重的有学问之人
期刊
路一个漩一个漩蜿蜒到高处密林,身后绵延不断的落下用山色砌出的一堵堵墙。尧治河名气大,是上古尧帝家的事迹名扬处,得去。  一  深山里的夜朗星稀下,人的思想极为清澈,随时可以跃出几条欢快的小鱼,搅活布满懒惰淤泥的脑浆子。入住的培训中心东坡是龙门寺,落脚在两座山之夹角缝隙,依此凸起一个不到两百米的“尖”,在尧治河这个海拔平均一千六百米的底盘上显得很不起眼。寺周围的灯火被连天草木纠缠,放出绿阴阴的幽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