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秘境中的盐井故地——石门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源于横断山纵谷区兰坪县金顶盐路山的沘江,在深山峡谷里横冲直撞,硬是闯出自己的一条出路。最后,她终于在一个叫功果的地方猛然一跳,汇入了向南奔流的澜沧江。就在沘江疲惫喘息的丛山褶皱间,她留下一些深谷中的小冲积湾。这些小河坝就成了山国云龙相对富庶的集镇。沘江流经石门,在这里打了一个十分别致的回头湾,河道弯出了一个圆满天成太极八卦图。云龙县城石门古镇,就居于沘江天然太极图之下,坐拥着一方奇异的风水宝地。
  石门,就是这样一个神秘之地。在这里,它常常会引得人浮想联翩。石门,虽然是个自然风光很秀珍的小镇,却又是一个极富人文蕴含的古镇。我曾经这样猜想,像石门这样地处丛山之中的盐井古镇,肯定就是滇西腹地里最隐忍而负重的部分。它应当是横断山脉的肩头,或者双脚吧!要不然,为什么会在沘江沿岸的茫茫山地中,聚集了那么多的盐井。从沘江源头开始,从北到南有喇鸡盐井,顺荡盐井,狮井,诺邓盐井,石门盐井,天耳井,大井,宝丰盐井。这么多咸咸的盐井,应该都是滇西高原负累流汗的结果啊。如果用人来给古老盐井石门打比方,那么它应当是一位沉默而实干的滇西白族汉子。猎奇涉艳的人是不会对它产生兴趣的,只有神交意会的好朋友才会远道而来,静静地在这奇山异水间与它对视,攀谈,然后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流经古镇石门的“沘江”,她的名字非常古老。云龙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古县之一。从汉代开始,就在云龙设置郡县,叫比苏县。县名与沘江有关,而江名和县名又都与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盐巴有着密切的关系。白族话称“盐”为“沘”。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就有古代白族人将“盐谓之宾”的记载。沘江就是“盐江”,“比苏”就是“盐人”的意思。原来,深山中的秘境云龙,自古就生息着如盐一般咸美,如盐一样雪白的白族先民。石门,自古就是盐利厚集之地。遥想大汉天朝,盐丰铁利的时代,智者桑弘羊们在天子脚下大辩盐铁之论。终成共识,使汉朝的经营势力远及边陲云龙。以现代人的观念衡量,那时的盐就像如今的石油;铁就有如核武器。两者兼俱,就可以操控天下了。我们可以想象,云龙的许多盐井古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着何等辉煌的岁月。古镇石门,就这样因盐而生,因盐而声名远扬。徜徉在石门的古老街巷,不禁让人追问,它四边的风景中该凝聚着许多如盐一般咸咸的人和咸咸的往事吧。
  嘉庆13年举人,曾出任陕西巡抚的杨名飏就是从这深山石门中走出去的俊才。他一生做官做人都极好,石门老百姓都尊敬地称他为“杨大人”。而杨名飏的成材就与盐井有关,杨家祖上就是从事盐井开发获利发家的。有了经济基础,杨名飏才飞得高,飞得远。在陕西巡抚任上,杨名飏征集当地官绅士民重建了著名的灞桥。整修一新的灞桥,采用多跨的桩基础石排制墩简支木樑,全长近400米,67跨,造型别致美观,显示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在陕西的日子,他“治秦”政绩卓著。他奖励应试学子,修仓赈灾,纂史修志,深得秦地百姓的爱戴。道光16年,杨名飏在陕西颁谕《种洋芋法》,改变了秦地南山一带“多赖包谷以养生”的境况,充实了百姓的粮仓。他出巡汉中时,见路边屋角有许多闲置隙地,于是又教会老百姓广种桑树,并编著了《蚕桑简编》作为法则推行。经6年后,栽成桑树60余万株,使桑农蚕户获食其利。谁为老百姓造福,谁将永远被人们记住。至今,陕西的一些地方还保存着特为杨名飏建造的庙宇,依然有人诚心地敬奉着他。历来被中原正统视为“南蛮”的白族人,也能造福汉唐故地,让人想来都神清气朗。
  杨名飏在陕西以及入朝供职期间,不断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介绍回家乡。他所著的《蚕桑简编》和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劝桑行》在云龙广为流传。促进了云龙蚕桑业的发展,为家乡造福。1824年的秋天,杨名飏回到石门为母亲奔丧。他看到沘江水暴涨,却仍有许多家乡父老为生计之宜冒死渡江,背运柴薪以煮盐,恻悯之心动于衷,解囊在沘江流经古镇南端的石门关上修建了一座铁链桥。取名“青云桥”,取意“共登青云梯”,希望自己的家乡应运而兴,“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以济国人,以济天下”。
  杨名飏学优入士,切身体味到兴办教育地方“攸关治化本源”,捐资在石门创办“彩云书院”,建校舍83间。解职还乡后,他自任“彩云书院”主讲,为家乡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并谦称自己要“补读少年未读之书,以寡晚年欲寡之过”。虎头山观音窟等名胜上,至今留有他的许多题刻手迹,蔚然已成人文景观,深得家乡百姓的尊崇。
  如果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进入古镇石门,石门很小,很秀气,小得只要抽两袋烟的功夫就可以走遍全城。假如要从人文情怀的路径进入石门,你会发现深山峡谷中的石门很大,很远。就在这边远狭小的古镇石门,凝结着人类从远古走来的足印。它可以揭示出人类得以生存的全部秘密:没有盐,人类将仍旧只能从动物血液中获取盐分。有盐的地方是人类最早成为族群定居,繁衍发展的地方。而人类的文明都缘起于群聚定居,这已是不争的常识。古老的石门盐镇,其间包含了几多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灿烂的文明。正是这雪白的盐,让大汉朝在公元前109年就在云龙设置了比苏县。明清时期,是盐一度使这个边鄙山城商贾云集,百业昌盛。一条沿狮尾河而建的街道有上百家店铺,每月都要“赶街”数次。盐商马帮穿梭如流。石门的盐远销保山、腾冲、怒江,乃至缅甸北部的许多地方。到现在,“盐地街”这些光亮的石板路上,仿佛还余留着往日的热闹时世的余温。古镇辉煌了好几个世纪,留下了寺庙、会馆、祠堂、府第、民居……保存至今的尚有许多元代,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建筑约上百处。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里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啊。来到古镇石门,走在这古韵悠深,散发古老盐香的市井,你会发现盐的味道不仅呈现着咸,你还会感觉到舌尖上有一种别样时光厚重的味道。石门,已经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有着丰厚民族文化积淀的秘境。
  地因人而灵,人因地而杰。深山秘境中的小镇石门,在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后的三百多年中,登科几十人。段祺瑞执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石门人王九龄曾出任教育总长。真可谓“荣光闾里,师表人伦,代不乏人。”走进古镇石门,耳畔响起古镇老人们演奏的洞经古乐,寻觅早已荒弃的古盐井,我们就可以与这方水土上的先贤和古代白族盐民灵魂对话,沐浴在流光的“盐”彩之中。
  古镇石门的盐韵古风是很让人思慕想往的。集天地之真味于深山秘境,汲卤煮盐,不仅是井盐的结晶,更有淳朴民风和人本文化情怀的升华。在商业化时代,在食盐不再是奇货可居的今天,来到古镇石门,就像回到人类童年的梦境,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他文献
在风光绮丽的洱海源头,在茈碧湖与海西海之间,三营坝子在蓝天下舒展开平坦的躯体,滇藏公路214国道纵贯南北、连接着州府下关、省会昆明,向西北,可抵鹤庆、剑川,直达丽江、香格里拉、西藏。这里是各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地,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沧桑。  三营镇海拔2050-2700米,平均气温13.9℃,距县城17公里。全镇土地面积258平方公里,辖三营等10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152个村民小组,有汉、白、彝、
期刊
真正的快乐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快乐是我们生存的终极目标”。可是,随着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物质财富的增加,我们还是不快乐,心里充满不安。我们有太多的欲望,整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有了汽车想飞机,到了月球想火星。同时我们还面临一大堆问题:水污染了,能喝的水越来越少;大气污染了,天空不再蔚蓝;食物污染了,绿色食品难觅踪影;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了,朋友正离我们远去……真的,生命中可以没
期刊
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毗邻古城的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广场、文化广场、理工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风雨操场错落有致的建筑之中,矗立着熠熠生辉寓意“学海风帆”的综合教学楼。这里有来自全国23个省近2万名学生攻读医、文、理、经、管、法、工、艺学科,他们中有三百多名异国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攻读中国汉语。  翻开留学生们的一篇篇汉语作文,就如同翻开他们的生活,娓娓叙述着他们在美丽大理留学的心扉。  
期刊
读到赵敏的作品应该是很早的时候了,其中,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小说《白棺》。此次系统地读完《流年》(《走进大理学院丛书·赵敏作品专辑》)中的散文,优美的文字如一股穿堂过室的山风,穿透着我的心扉,在心灵深处迂回缠绕,引起了心幡的飘拂震荡。  笔者认为,赵敏的散文在主题确立与表现方式、审美观点与情趣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其独有的个性特征,使其散文在艺术内蕴上呈现出心灵化、生活化、本土化的特色。从文化的范
期刊
当我们换乘越野车从云龙县城出发,从云龙天然太极图边擦肩而过后不久,就到了千年白族古村诺邓的面前。  诺邓村位于大理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  “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已经有1140多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一词是当地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这就是说,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已经
期刊
观维琨女士白描长卷《瑞丽行》,心中油然一震,此非吾梦中之傣乡乎?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傣乡生活近两年,其情其景,时常缭绕梦中,窃欲以诗文记之,终因才力不递,恐画虎类犬,终作罢。今观维琨之画,余愿了矣!  夫观维琨之画,用现代时髦话说,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傣乡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可名之为风景画,亦可名之风俗画、风情画,然终觉不能尽意,或许是三者融为一体吧。  余于画是门外汉,不敢置喙。但对于美
期刊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见绿草丛中参着星星点点的粉红——这粉红的小点点是什么呢?走近一看,啊,含羞草!原来含羞草也会开花呢!含羞草开着球形的粉红色的小花呢!  惊喜之余,当天黄昏,我就急迫地挖回了一株含羞草,小心翼翼地移植到阳台的花盆里。我想,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都和含羞草在一起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含羞草再也不用忍受割草机隔三差五的宰割了!学校的草坪是经常被修理的呀!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一醒来就去看含羞
期刊
诗意行走天地间    居住在风城下关,工作在古城大理。每天穿行于银苍玉洱之间,常常感受到无尽的疲累。有时渴望某种一劳永逸的幸福从天而降,从此安祥,安静地活着。  但是上帝总有办法让我们走下去。一面上山一面看风景,那风景是造物主为我们预备的消解疲劳的良药。  水无常形山无常态,这话是我们校园搬迁到苍山玉局峰之后我才亲身感知的。在这里,亲密接触山的妩媚。晨光中,山影半梦半醒,每一棵树,或松或柏,轮廓都
期刊
“80后”如今是各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的一个新名词,同时也是热门的关键词,在网络上,社会各层人士对它众说纷纭,沸沸扬扬,当然也会褒贬不一。  何谓“80后”呢,公认的解释为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群人。而这群人集中分布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自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80后”人群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我们“
期刊
普者黑在彝语里的意思是鱼虾多的地方。我们在五月里来到了这片山水之中。  汽车从丘北县城驶出,不一会儿,就看到不远处有些小山包,此起彼伏,仿佛毫不相干,又顾盼有姿。山是石头山,小巧玲珑,形态各异,山体大多被灌木所覆盖,绿得浓郁,与周围绿油油的田野相互映衬,仿佛有绿色的风拂面而来。  正看得出神,汽车驶入了一条狭窄的公路,两旁是碧绿的荷塘,团团的荷叶挨挨挤挤,在盛夏的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荷塘一直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