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浅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它同样担负着传授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大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新颖的历史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那么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呢?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在历史课堂运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上合作,解决难题。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更倾向于学生“动”得怎么样。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合作,学生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掌握教材,我们往往在每一节中就重点、难点和争论点上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西藏的史实时,我针对国外的一些反华势力支持达赖搞西藏独立的情况,出了一道讨论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08年1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受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吴邦国首先向班禅祝贺春节和藏历土鼠新年,并向全国藏传佛教界的朋友和广大藏族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请说出这一做法的历史依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西藏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一般学生独自都不能很好地解答,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合作讨论中运用辨别、概括、比较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概念,获得新的洞察力。这种自行发现并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大家共同去发现课文中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们大多能达到要求,而且愈来愈好。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或协作)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笔者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每堂课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目标,积极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中,先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以及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几个子任务,如“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到数字图书馆、有关的网站、FTP服务器上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就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专题,收集信息、组织材料,然后提交一份学习纪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启动“搜狐”、“网易”等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筛选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电子信箱相互交流,并转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历史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需要。《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为此,上述评价建议,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等主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真正轻松自由地学习,真正为乐趣而学,为好奇而学,为自己发展而学,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惊喜、快乐和自我满足。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我还设计了一种学生个体学期成绩评价方法表格。这种评价方法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对学生个体评价和学生学期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内容设置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综合考查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同时更加考虑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与潜能。
其他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反思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可能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破旧立新,这既给“体育与健康”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与挑战。课程改革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
短文改错是目前高考的必考项目,内容较为浅显,多为记叙文。该题并非难题,但得分率不高,在20%到35%之间。第三次模拟我所带班的得分率为25.8%,第四次模拟为20.6%。究其原因,与认识短文改错的特点和做题方法不无关系。  一、题型特点及改错口诀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该题的特点:  1.改错题内容较为浅显,题材较为轻松,基本都是中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记叙文。  2.改错题一般在10行以上,每行8—
【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注重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通过构建对话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情景活动和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利用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生成对话式师生关系创设情景活动生活经验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打破了过去由教师唱“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模式,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词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在词汇教学的“质”和“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新课标提倡从用的角度出发去学习词汇。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科学记忆词汇要求首次过渡学习,多感官参与,及时复习,以“词块”为单位输入,提高对词汇的加工速度和记忆效率。词汇学习还应做到循序渐进,因为对单词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都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初次音形义的了
历来谈到美术教育,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绘画方面的教育。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人们自觉提高欣赏美的意识。因此,美术教育,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美术的教育”的肤浅理解上,而应更深刻地理解为“审美意识的培育”,就此而言,美术教育的任务也就显得艰巨了。作为一个美术教育者,必然应该给被教育者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审美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想粗略地谈一谈,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的形式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实施分层次教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招生难、就业难、收费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专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招生难,中专学校由过去的对考生挑挑拣拣
一、设计意图  学诗重在通过吟哦咏诵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的人》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现代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上没有难懂的生字词,但他们能读准字音并不等于读懂了这首诗。有些学生对朗读有这样的误解:声音忽大忽小,语速忽快忽慢,语气忽轻忽重就叫做“有感情”。他们不能根据原作的含义来确定朗读的音高、语速、轻重、声调等。因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合理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Task?鄄based approach)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联系实际教学,谈谈“任务型”教学
诗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出文章的灵魂。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命题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路,启动作文激情和兴趣,引发写作欲望和冲动,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则会抑制甚至窒息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作文命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离实际,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从。叶苍岑教授曾一语中的:“作文教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让生活走进地理,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地理课上引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