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它同样担负着传授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大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新颖的历史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那么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呢?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在历史课堂运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上合作,解决难题。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更倾向于学生“动”得怎么样。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合作,学生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掌握教材,我们往往在每一节中就重点、难点和争论点上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西藏的史实时,我针对国外的一些反华势力支持达赖搞西藏独立的情况,出了一道讨论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08年1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受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吴邦国首先向班禅祝贺春节和藏历土鼠新年,并向全国藏传佛教界的朋友和广大藏族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请说出这一做法的历史依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西藏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一般学生独自都不能很好地解答,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合作讨论中运用辨别、概括、比较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概念,获得新的洞察力。这种自行发现并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大家共同去发现课文中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们大多能达到要求,而且愈来愈好。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或协作)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笔者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每堂课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目标,积极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中,先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以及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几个子任务,如“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到数字图书馆、有关的网站、FTP服务器上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就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专题,收集信息、组织材料,然后提交一份学习纪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启动“搜狐”、“网易”等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筛选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电子信箱相互交流,并转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历史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需要。《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为此,上述评价建议,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等主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真正轻松自由地学习,真正为乐趣而学,为好奇而学,为自己发展而学,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惊喜、快乐和自我满足。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我还设计了一种学生个体学期成绩评价方法表格。这种评价方法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对学生个体评价和学生学期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内容设置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综合考查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同时更加考虑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与潜能。
一、在历史课堂运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上合作,解决难题。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更倾向于学生“动”得怎么样。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合作,学生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掌握教材,我们往往在每一节中就重点、难点和争论点上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西藏的史实时,我针对国外的一些反华势力支持达赖搞西藏独立的情况,出了一道讨论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08年1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受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吴邦国首先向班禅祝贺春节和藏历土鼠新年,并向全国藏传佛教界的朋友和广大藏族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请说出这一做法的历史依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对西藏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一般学生独自都不能很好地解答,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合作讨论中运用辨别、概括、比较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概念,获得新的洞察力。这种自行发现并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大家共同去发现课文中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们大多能达到要求,而且愈来愈好。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或协作)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笔者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每堂课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目标,积极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中,先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以及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几个子任务,如“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到数字图书馆、有关的网站、FTP服务器上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就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专题,收集信息、组织材料,然后提交一份学习纪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启动“搜狐”、“网易”等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筛选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电子信箱相互交流,并转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历史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需要。《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为此,上述评价建议,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等主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真正轻松自由地学习,真正为乐趣而学,为好奇而学,为自己发展而学,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惊喜、快乐和自我满足。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我还设计了一种学生个体学期成绩评价方法表格。这种评价方法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对学生个体评价和学生学期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内容设置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综合考查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同时更加考虑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与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