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想象初民的生活,想象石器、火种、以及一个个赤膊的古铜色身躯。每每念及,那些日出和日落都被木桩上的绳结一天天积累的日子是如何让原始的意识和古老浪漫的思维方式在丛林中蔓延着野性和喧哗,于是所有的呐喊、欢呼,所有在篝火旁欢乐舞蹈的姿势都在我的虚构里交织融合,成为了梦境中不断重复的场景。这一切,源于传说。
  孩提时候,每每在月光清朗的夏夜,父亲携一张竹席,铺到屋后的晒坪上。我拍着手,仰躺上去,看山高月小,流云倏忽。半晌,他蒲扇一摇,悠悠然道:“娃儿,再给你讲一个传说。”父亲其实是在讲故事,但他颇为奇特,不提“故事”二字,均是以“传说”替之。因而我自读书以后,往往还将传说和故事混淆。然而父亲所讲,确实大体都是传说。他是个地道的农民,一生都与土地结缘,可他还好读书。明清的小说,近当代的历史典籍和人物传略,他都爱不释手。他尤好把其中的神魔异事侃侃说来,常让我听得鼻涕一点点地淌过了嘴巴,淌到了母亲在一旁急得大声叫唤的时候,才迅速“噗咝”的快收回去。小时侯的我总觉得父亲口中的故事和母亲手里的纺线是一回事,怎么扯也扯不到尽头。后来才听人说,父亲为了能多给我讲一些传说,费不少周折才借到一本《山海经》,闲时便讲给我听。于是很小的时候,我便懂得了精卫、夸父,懂得了黄帝和蚩尤。
  父亲讲起传说,绘声绘色中令人浮想联翩。他讲刑天与帝争神,曾令我接连几天都睡不着觉,连白天也总爱东张西望,害怕撞见了刑天。而今翻开书本,《山海经》对此不过载有三十个字:“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直到现在,我还在为父亲能为我讲这样的故事而感到自豪。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说了长妈妈给他买《山海经》的感人故事。我不知道,在上个世纪物质和精神都并不丰富的八十年代,在那些被群山淹没的偏远的小山村中,像父亲这样,为了给孩子讲故事而特地去借《山海经》的,究竟会有几人?
  有时候,母亲也会给我讲一些传说。她是個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荷锄耕作,操持家务,这是她的拿手好戏。她识字,只是不太看书,却从外婆那儿继承了不少的民间故事。受父亲影响,母亲也把它们叫做传说。母亲讲传说的时候,也大都在晚上,豆大的煤油灯昏黄的亮在屋里,她或洗碗搓衣,或在扬刀不快不徐地砍着猪菜,于是讲述中常夹杂着老椿木砧板上“嘭嘭”的声音。那时,不单是我,父亲也会陪在旁边听得有滋有味。母亲讲的一些传说和我从父亲那儿听到的大有出入。她说现在的人并不是女娲用泥土捏成的。从前有一个名叫布白的人因为天降大旱而怨怪雷王,于是他在茅屋顶上抹了塘泥,设了个圈套将雷王关进鸡笼里。不料,布白有一对龙凤胎儿女,他们受雷王哄骗,把他给私放跑了。雷王为了报仇,便放水淹没整个世界,惟独让那对龙凤胎兄妹坐上一对大葫芦逃生。为保存人类,兄妹俩经天庭同意结成了夫妻,谁知他们后来生育出来的,竟然是一个圆圆的肉团。俩人伤心欲绝,于是把肉剁碎,撒到屋后的茅草丛中。不料三天三夜之后,从草丛里传来了哭声,那些碎肉竟变成了一个个小娃娃。这些娃娃,就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母亲还说天上原来的确有十个太阳,但射落九个的并不是后羿。有一个叫密洛陀的人教人们学会了耕种,他见到太阳过于毒烈,天下田禾干枯,民不聊生,于是就派第三个儿子手持弓箭,将其中九个太阳一一射落。儿时的我虽不明白父亲和母亲嘴里的传说为何如此不同,但潜意识中认为,剁肉撒成娃娃未免过于可怕,人类的祖先还是用泥土捏出来的好。作为公平起见,我又固执的认定父亲所说的后羿射日,实应该为密洛陀的第三个儿子成就的功绩。后来,读的书渐渐多了,才明白父亲的传说源于《山海经》等文化典籍,而母亲的传说实则为家乡人民世代口授相传的民间故事。只是现在想起那时候的傻气,也仍不禁哑然失笑。
  父亲像一个村庄里的儒者,用指尖拂过历史中的点滴书页,告诉我富有书卷气息的传说;而母亲,则是最朴素的民间妇人,她能用慈母的情怀将家乡一带的壮瑶族民间故事演绎成诗化的传说。像所有的人一样,我爱自己的父母。这当然不仅仅因为他们告诉我这些神奇的传说。但正因为能听到这些传说,让我在爱他们的时候,爱得更为自豪,更感荣幸。我一直都在敬仰远古的人类,那些先人们关乎自然、关乎生命的初始理解竟是如此的瑰丽多姿,搭建了一座蔚为奇观的艺术殿堂。我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缔造的这些传说定然会温暖我的一生。每每踽踽独行在离家千里的土地上,我会默默地想起这些传说,并由此深深地思念着年迈的父亲母亲;孩提往事和故乡风土也会慢慢浸入在异乡沉眠的一泓幽梦,变得愈加清晰。
  我不知道在这样的信息时代,网络发达,科技进步,还会有多少孩子会痴迷于我听过的那些传说。但是从古至今,在沧海桑田的变迁历程中,人类一直都没有忘记将梦想缔造成传说。我也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那些让人怀恋的美好的东西,诸如童年、故乡和爱,也都将被永远地传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在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的南方是无雪可踏的。踏雪是一只猫,一个多月的小奶猫。我起的名字,因为它全身灰黑唯有四只爪子是雪白的,宛如在白雪皑皑的雪地里走了一遭,它携着雪的寒气让南方的冬天多冷了几度。  南方的冬天是湿冷的,迷蒙的雨已经连续下了大半个月。这个冬天干洗店的生意特别好。店里的衣架很拥挤,长长短短五颜六色的羽绒服前胸贴后背。高档低档的羽绒服都蜂拥来这里干洗,灰鸭毛、白鸭毛、鹅毛、狐狸毛、貉
期刊
窗外,北风呜咽,雨滴敲窗。  室内,暖气嘶嘶,几个初中生扎堆八卦,笑语晏晏。  “梆———”大门的关门声,“吱———”教室门的推门声。良子的头探入,红色的羽绒帽上站满雨滴军团,闪着冰冷。我扭头,抬眼,瞅他;他眼皮微动,眼珠略转,泪光氤氲,语音沉咽:“老师———”  “怎么啦,良子?”我声音温和,却满眼地不解:昨天的阳光少年,今天被乌云包裹了?  良子卷着一身寒气进来,走到座位坐下,低頭不语,身体抖
期刊
米花山,位于桂北全州的才湾镇内桂黄公路(现国道322线)旁。八十五年前,红军突破湘江时有三大阻击战,其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当是脚山铺阻击战,米花山便是脚山铺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它也是今年刚建成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园、林、馆三大组成部分中的“纪念林”所在地。  对于米花山,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我生长在米花山南边不远的脚山铺,打记事起我就知道,米花山上,红军和湘军打过大仗,国民党军
期刊
一  接到大罗的电话时,我刚到办公室冲好一杯姜糖水。端着杯子站在十一层楼的落地玻璃窗前。窗户向东。初春的早上,暖暖的太阳洒了一屋子的明亮。大罗的声音沉缓,却带着焦急,翁声翁气地问我今儿上午有没有空,他想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件事得请我出面帮忙。我问:“你是和老罗一起来的么?”有几次他们来县城找我,都是搭伴来的。大罗在那头迟疑了一会,说:“廖老师,你还不知啊,老罗在半年前就不在了。”我以为自己没有听清,
期刊
那是生我养我成长的地方。多次回眸梦中的乐土顿谷,故乡的山山水水,田园老屋、浓浓乡风,一捧乡土、一声乡音、一口果甜,如诗如画,历历在目。顿谷街的青石板路,社山中学的梦想求知,南流江的大胆放飞,宴石寺的拾阶而上。喧嚣顿谷街,激情宴石寺,美丽云飞嶂,苍茫伏波祠,悠悠顿谷情。心中反复深情吟唱和呼喊的,总是简单得不再简单,沉重得不再沉重,沉甸甸扑落有声梦的故乡。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南流江水穿流过,弯弯曲
期刊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这一天,南宁来的采风团在梧州与诗人盘妙彬汇合后,驱车来到古藤州秀气的临江小镇帶江,从这里再转乘小机船和我们一起去探访天平镇的新马莲塘村,因为这里曾经是古藤州一个繁华的驿站,这里曾经养育了一个叫袁崇焕的民族英雄,这里有着一所建于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村级小学和中学……  一  新马在古时叫白马,又叫四十三都白马汛,是古藤州一处重要的水上门户和驿站,而莲塘村就恰到好处地生
期刊
清晨起来,拉开窗帘,窗外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像白白的乳蛋壳一样笼罩了一切,我知道这一天必然阳光明媚,天朗气清。这是进入初夏后特有的天气特点,早上的雾越大,天气越好。我把压了一冬的被子衣物全部搜了出来,准备大洗一次。在我晾完第二桶衣物时,雾气不知何时全部消散了,明亮的阳光透窗而来,窗帘上的小花朵带着太阳的暧色金灿灿地绽放在地板上。  拿衣服丢进洗衣机的时候,四岁的小女儿余菲扯着我的衣角,仰着小脸,“妈
期刊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老山界山麓,有一座山叫小南山,山上纵横几十千米,改革开放后这里“驻守”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官兵们春夏秋冬默默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不畏严寒,光着膀子守卫在峰峦重叠的山坡上,年复一年,让老山界山麓光秃秃的坡岭变成绿色海洋,由穷乡僻壤变为“世外桃源”———乡村旅游农家乐热点,由“好姑娘无被盖”到家家户户有绿色银行,他们被誉为小南山的卫士,新长征的尖兵。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
期刊
一天下班,我照例骑着自行车悠哉地回家,途中碰到一位同学,她惊呼着:“我都看不出是你!从背面还以为是十八姑娘呢!”心中窃喜,至少有个年轻的背影!其实,骑在自行车上,我心里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十八岁,而是活力四射,朝气蓬勃。  快节奏的时代,四轮汽车越来越多地取代双脚的功能,殊不知路途上的堵塞滋长了多少的焦虑和烦躁的情绪,耗掉多少宝贵的时间。何不防放下踩在油门上着急的脚,轻轻松松地踩在自行车的踏板上,尽情
期刊
一  我和父亲坐在屋檐下歇凉。大门框住了一块田、一角房子、一片远山、一方天空。田里禾叶在风中轻轻摇动。旁边菜园里某处蝉声骤然响起,叽哟嘶———,叽哟嘶———,嘶———,嘶———。蝉鸣过后,四周格外寂静,气温似乎又提升了些。孩子们在房里看电视。妈妈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我和父亲聊着天,我记不起我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是我的哪句话引出了父亲的爱情故事。  我们村住着胡、于两姓人家。一个住村头一个住村尾。村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