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初登讲台的一节语文课上,发生过这样的事:“老师,‘步字下不是一个少字,’,您多写了一点。”课到一半,一位学生突然高声喊道。“哦,是吗?”我愣了一下,没等我反应过来,许多学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教室顿时沸腾了。我重新板书也没发现问题在哪,学生都急得开始指手画脚,有的还小声地嘀咕:“老师真笨”。我顿时尴尬,甚至恼羞成怒,觉得课堂不仅被打断了,自己也下不了台。但在出口批评那刻,我突然觉得“与其让孩子在专制打压下失去学习兴趣,不如趁机提倡学生多思多问,鼓励他们更敢于面对老师无意中出现的错误。我平静地说:“同学们查查辞典让老师确定下吧。”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哗哗声,查辞典好像变成一项有趣的活动。结果出来了,我诚挚地说:“刚才老师的确写错了,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正确记住它。你们如果能对老师讲的课提出质疑,就说明你们不仅在认真学习,更是用心在思考。”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五年一班课堂上学生更勇于面对老师的错误,也更能理解独立思考的价值。
在这件事上,不仅孩子更敢于面对问题,我也感悟良多。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迅速。老师的任何举止表现,学生马上就能学习并形成一种自我认知:老师说的是对的,做的是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不仅只在学习;其育人作用也伴随学生的成长直至终身,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大范围的要求:
一、时刻关注身边的教育因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育这个岗位上,教师是一个很具挑战、影响的职业。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其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的心灵。“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孩子来到学校,就如同一张纯洁的白纸,我们赋予它什么颜色,它呈现的色彩就如何。有段时间,班级女生流行起了染指甲,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稚嫩的手指甲被染成五颜六色,课外也有时能听到三五成群的女生凑在一起探讨更喜欢哪个颜色,怎么染漂亮?原来,是一位科任老师无意中染指甲进班级让她们看到,觉得好看就跟着染了。
教师本身就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在影响着学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本身就需作为表率让学生学习。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都同他的教育活动—样,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影响。如,我们教育孩子懂文明讲礼貌,但当学生真诚地向我们打招呼时,我们是否也同等地回应?或是“不理睬”而让学生的热情渐渐消退?因此,我们教师需时刻关注身边的教育因素,让自身和生活也成为教书育人的另一个场所。在生活实践中教育孩子,比空口理论的教训能产生更强烈的作用。
二、注重师生间情感的理解与分享
“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我认为这句话是对师生间关系最好的诠释。随着课改的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掀起高潮。但不管环境、舆论如何发展,作为基本的教与学关系的师生本质总会存在。在教育阶段,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并不是单线进行的活动,而是双向的一个过程。老师以自己的知识结构、精神品质、生活体验等教育孩子,也从孩子身上学会不同的知识与经验,同理,这个过程在孩子身上也同时进行着。教与学关系是一个交汇的过程,而想让这一本质关系优序进行,情感的理解与分享是关键,但要做好却非常困难。孩子在快速成长,他们比较较真,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面对各种问题,他们有自己思维及解决方式。
班上有位学生,异常聪明,性格却也尖锐,总是用不文明的言语来回应每件事情。为了改掉他这个毛病可谓是绞尽脑汁,收效却甚微。有段时间,我甚至想放弃,可看着孩子我又告诉自己:“不行”。所以我改变方式,长时间冷处理孩子的问题,倒发现了些情况。这个孩子是个典型的“情感饥饿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选择这样的另类方式来获得关注。然而,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让他无法在获得关注的情况下保持自制,自觉纠正。加上长期传统的师生观念影响、过往师生不良互动经历等因素让他无法真正去理解和分享,一味选择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经长时间的单独接触,孩子的行为有些微的改变。当然,这类孩子的教育不仅只靠短时间的沟通,它需要师生间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情感沉淀,用爱心和耐心来开启互通的心门。
师生间沟通上没有达成一致,在情感交流中理解度、分享度不高,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无法顺畅、有效地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班级常规管理。由此,教育是一种需要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学生心灵的工作,而情感的理解和分享是开启心灵大门的那把钥匙。
三、赞美、赏识你的学生
有位老师教导我:“教师是一份良心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不看你能教出多优秀的学生,要看你是否尽到自己的良心教育学生。一位合格的老师至少要做到爱你的学生、赏识你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情感的需求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而被赏识是情感需求中最本质、最殷切的要求。人人需要赏识,尤其学生更渴望被老师欣赏。作为学生,无论优劣,对来自教师的认可和欣赏都能让他们感觉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用赏识的眼睛关注学生,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能让师生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将会开启学生内心的门窗,激励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生命中蕴含的无限潜能,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作为老师,我们对孩子鼓励与赞美的时间和场合可以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或是孩子随手捡起的一张纸,或是孩子异想天开时,我们一个善意的微笑、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孩子接收到赞美。这些溢美之举能让师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这不仅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而言,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乐趣。所以,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大加赞美我们的学生呢?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个老师都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延伸自己,在教中学,学中教。我们要的不仅只是提升自身专业的素养,更需要关注我们的孩子,用心教学。
在这件事上,不仅孩子更敢于面对问题,我也感悟良多。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迅速。老师的任何举止表现,学生马上就能学习并形成一种自我认知:老师说的是对的,做的是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不仅只在学习;其育人作用也伴随学生的成长直至终身,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大范围的要求:
一、时刻关注身边的教育因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育这个岗位上,教师是一个很具挑战、影响的职业。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其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的心灵。“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孩子来到学校,就如同一张纯洁的白纸,我们赋予它什么颜色,它呈现的色彩就如何。有段时间,班级女生流行起了染指甲,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稚嫩的手指甲被染成五颜六色,课外也有时能听到三五成群的女生凑在一起探讨更喜欢哪个颜色,怎么染漂亮?原来,是一位科任老师无意中染指甲进班级让她们看到,觉得好看就跟着染了。
教师本身就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在影响着学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本身就需作为表率让学生学习。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都同他的教育活动—样,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影响。如,我们教育孩子懂文明讲礼貌,但当学生真诚地向我们打招呼时,我们是否也同等地回应?或是“不理睬”而让学生的热情渐渐消退?因此,我们教师需时刻关注身边的教育因素,让自身和生活也成为教书育人的另一个场所。在生活实践中教育孩子,比空口理论的教训能产生更强烈的作用。
二、注重师生间情感的理解与分享
“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我认为这句话是对师生间关系最好的诠释。随着课改的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掀起高潮。但不管环境、舆论如何发展,作为基本的教与学关系的师生本质总会存在。在教育阶段,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并不是单线进行的活动,而是双向的一个过程。老师以自己的知识结构、精神品质、生活体验等教育孩子,也从孩子身上学会不同的知识与经验,同理,这个过程在孩子身上也同时进行着。教与学关系是一个交汇的过程,而想让这一本质关系优序进行,情感的理解与分享是关键,但要做好却非常困难。孩子在快速成长,他们比较较真,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面对各种问题,他们有自己思维及解决方式。
班上有位学生,异常聪明,性格却也尖锐,总是用不文明的言语来回应每件事情。为了改掉他这个毛病可谓是绞尽脑汁,收效却甚微。有段时间,我甚至想放弃,可看着孩子我又告诉自己:“不行”。所以我改变方式,长时间冷处理孩子的问题,倒发现了些情况。这个孩子是个典型的“情感饥饿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选择这样的另类方式来获得关注。然而,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让他无法在获得关注的情况下保持自制,自觉纠正。加上长期传统的师生观念影响、过往师生不良互动经历等因素让他无法真正去理解和分享,一味选择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经长时间的单独接触,孩子的行为有些微的改变。当然,这类孩子的教育不仅只靠短时间的沟通,它需要师生间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情感沉淀,用爱心和耐心来开启互通的心门。
师生间沟通上没有达成一致,在情感交流中理解度、分享度不高,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无法顺畅、有效地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班级常规管理。由此,教育是一种需要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学生心灵的工作,而情感的理解和分享是开启心灵大门的那把钥匙。
三、赞美、赏识你的学生
有位老师教导我:“教师是一份良心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不看你能教出多优秀的学生,要看你是否尽到自己的良心教育学生。一位合格的老师至少要做到爱你的学生、赏识你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情感的需求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而被赏识是情感需求中最本质、最殷切的要求。人人需要赏识,尤其学生更渴望被老师欣赏。作为学生,无论优劣,对来自教师的认可和欣赏都能让他们感觉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用赏识的眼睛关注学生,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能让师生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将会开启学生内心的门窗,激励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生命中蕴含的无限潜能,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作为老师,我们对孩子鼓励与赞美的时间和场合可以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或是孩子随手捡起的一张纸,或是孩子异想天开时,我们一个善意的微笑、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孩子接收到赞美。这些溢美之举能让师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这不仅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而言,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乐趣。所以,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大加赞美我们的学生呢?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个老师都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延伸自己,在教中学,学中教。我们要的不仅只是提升自身专业的素养,更需要关注我们的孩子,用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