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足够的机会实践。”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重视对学生实施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
(一)教会学生预习,引导学生质疑
预习时要有生疑的环节,有助于学生预习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列一个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质疑。例如:“让学生阅读第17册教材(北京课改版)p44、p45,完成45页练习题,写下你对问题的质疑。”有的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质疑,“如果二次函数中没有常数项,它还能算作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吗?一般的任何的一个二次函数解析式经过整理都可以化成一般式吗?”这就质疑了一般与特殊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对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a为什么不等于0产生质疑等。数学知识总有前后联系,学习本节让你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方程,当Y取一个固定的值时,我就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方程的两个根,”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不等式,当我把等号变为不等号时,我就可以求X的范围。”
(二)教师质疑,学生自学
有一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只是把书翻阅了一遍,他不知道所预习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达不到自学的目的。教师可把本节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作为问题,写在演示文稿上,教师的设问可以多一些且细一些,这些问题将作为学生阅读的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核心,达到自学的目的。例如正弦质疑,可分为三类。
对概念的分析: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A与∠B的正弦值有什么关系吗?在不同的三角形中,∠A=∠B,sinA是不是等于sinB?为什么叫弦?
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什么要学习正弦?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叫三角函数,与函数有什么关系?图是什么样?是不是也有解析式?直角三角形中30o 、45o的比以前已经学过,为什么现在还学?
对概念的拓展:当角A为直角或钝角时,有正弦值吗?有大于周角的三角函数吗?如果有,它们是怎么定义的?有什么用?a:b,b:c是什么?
(三)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预习方面教师应发挥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教师的压力作用:教师要督导预习、鼓励预习。教师的推力作用:教师要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给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拉力作用:针对预习能力弱的同学,要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即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还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不断自主的学习新知。
(二)学生自学,互答疑问
通过学生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广大教师应用。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的课堂,即使是一个以前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会被这样一种民主、活跃的氛围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参与其间。例如,《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我组织里下面环节。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我这里有6道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a+5)(a-5)
2.(m+3)(m-3)
3.(3x+7)(3x-7)
4.(5a+b)(5a-b)
5.(n+3m)(n-3m)
6.(x+2y)(x-2y)
通过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和老师比一比运算速度,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讨其中的奥秘,探求规律。
小组讨论,分析公式特征结构。等式左边的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的多项式有什么规律?你能用上面的规律直接计算下列各式吗?你能用一句话话归纳出上述等式的规律吗?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发挥课后资源优势,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课后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将课堂上的重点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自己进行小结,也可以用列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鼓励那些条件好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读一些相关的数学书籍,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写一些读后感或小论文,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足够的机会实践。”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重视对学生实施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
(一)教会学生预习,引导学生质疑
预习时要有生疑的环节,有助于学生预习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列一个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质疑。例如:“让学生阅读第17册教材(北京课改版)p44、p45,完成45页练习题,写下你对问题的质疑。”有的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质疑,“如果二次函数中没有常数项,它还能算作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吗?一般的任何的一个二次函数解析式经过整理都可以化成一般式吗?”这就质疑了一般与特殊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对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a为什么不等于0产生质疑等。数学知识总有前后联系,学习本节让你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方程,当Y取一个固定的值时,我就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方程的两个根,”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不等式,当我把等号变为不等号时,我就可以求X的范围。”
(二)教师质疑,学生自学
有一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只是把书翻阅了一遍,他不知道所预习的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达不到自学的目的。教师可把本节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作为问题,写在演示文稿上,教师的设问可以多一些且细一些,这些问题将作为学生阅读的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核心,达到自学的目的。例如正弦质疑,可分为三类。
对概念的分析: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A与∠B的正弦值有什么关系吗?在不同的三角形中,∠A=∠B,sinA是不是等于sinB?为什么叫弦?
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什么要学习正弦?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叫三角函数,与函数有什么关系?图是什么样?是不是也有解析式?直角三角形中30o 、45o的比以前已经学过,为什么现在还学?
对概念的拓展:当角A为直角或钝角时,有正弦值吗?有大于周角的三角函数吗?如果有,它们是怎么定义的?有什么用?a:b,b:c是什么?
(三)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预习方面教师应发挥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教师的压力作用:教师要督导预习、鼓励预习。教师的推力作用:教师要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给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拉力作用:针对预习能力弱的同学,要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即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还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不断自主的学习新知。
(二)学生自学,互答疑问
通过学生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广大教师应用。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的课堂,即使是一个以前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会被这样一种民主、活跃的氛围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参与其间。例如,《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我组织里下面环节。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我这里有6道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a+5)(a-5)
2.(m+3)(m-3)
3.(3x+7)(3x-7)
4.(5a+b)(5a-b)
5.(n+3m)(n-3m)
6.(x+2y)(x-2y)
通过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和老师比一比运算速度,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讨其中的奥秘,探求规律。
小组讨论,分析公式特征结构。等式左边的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的多项式有什么规律?你能用上面的规律直接计算下列各式吗?你能用一句话话归纳出上述等式的规律吗?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发挥课后资源优势,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课后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将课堂上的重点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自己进行小结,也可以用列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鼓励那些条件好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读一些相关的数学书籍,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写一些读后感或小论文,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