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语文新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那么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合理地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和步骤,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合理地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和具体步骤,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局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按照不同类型课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学生的“知能”训练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教师不能凭主观愿望安排训练内容和步骤,而要吃透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路、学习方法,把知识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转化为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要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强迫他们做什么事情”。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朗诵一段助助兴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2、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光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教给学生精读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理解文字,以提高阅读能力。教给学生快速阅读法,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圈圈点点,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也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最后写写读书心得,我不太赞成写一篇有头有尾的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如果每读一本书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会使学生害怕读书。那么就让学生用三两句话写写对这篇文章或是这本书的感受就行了。当然,学生如果能写得更多,那是更好,只是不要让学生觉得写读后感是一种负担,而是乐于“用我笔写我心”就行了。三、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给学生在自由的阅读空间
给学生介绍一下当地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使学生知道可以到哪些地方去阅读。给他们创造好的阅读条件。另外还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使课外阅读成为可能。《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老师的“引路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明确的说,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娱乐,是体验艺术,是深深地愉快和激动。我们要站在现代教育科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课外阅读的意义、内容、方法,不断完善它,吸收其科学性的精髓,使课外阅读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精神生活的金钥匙。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
四、加强阅读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進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我常让学生从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中挑选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全班开展朗诵比赛,要求朗诵得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奖品则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书。学生们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效果不错。我还常与学生共同阅读一本好书。先让学生根据老师开列的书目单读同一本书,老师也读这一本书,一段时间过后,利用“班级读书会”时间,师生一起对阅读的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懂得了什么道理,并联系自己底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对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采用编手抄报、墙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读后感,并进行评比展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信。我还鼓励学生把写得好的读后感向学校广播室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播音员播出来时,他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我还积极倡导学生家长多陪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不但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而且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我不向前就将落后”的想法,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那么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合理地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和步骤,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合理地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和具体步骤,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局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按照不同类型课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学生的“知能”训练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教师不能凭主观愿望安排训练内容和步骤,而要吃透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路、学习方法,把知识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转化为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要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强迫他们做什么事情”。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朗诵一段助助兴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2、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光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教给学生精读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理解文字,以提高阅读能力。教给学生快速阅读法,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圈圈点点,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也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最后写写读书心得,我不太赞成写一篇有头有尾的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如果每读一本书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会使学生害怕读书。那么就让学生用三两句话写写对这篇文章或是这本书的感受就行了。当然,学生如果能写得更多,那是更好,只是不要让学生觉得写读后感是一种负担,而是乐于“用我笔写我心”就行了。三、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给学生在自由的阅读空间
给学生介绍一下当地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使学生知道可以到哪些地方去阅读。给他们创造好的阅读条件。另外还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使课外阅读成为可能。《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老师的“引路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明确的说,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娱乐,是体验艺术,是深深地愉快和激动。我们要站在现代教育科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课外阅读的意义、内容、方法,不断完善它,吸收其科学性的精髓,使课外阅读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精神生活的金钥匙。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
四、加强阅读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進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我常让学生从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中挑选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全班开展朗诵比赛,要求朗诵得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奖品则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书。学生们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效果不错。我还常与学生共同阅读一本好书。先让学生根据老师开列的书目单读同一本书,老师也读这一本书,一段时间过后,利用“班级读书会”时间,师生一起对阅读的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懂得了什么道理,并联系自己底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对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采用编手抄报、墙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读后感,并进行评比展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信。我还鼓励学生把写得好的读后感向学校广播室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播音员播出来时,他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我还积极倡导学生家长多陪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不但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而且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我不向前就将落后”的想法,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