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国家形象传播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而文化产业更是国家形象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动漫产业为例,从文化自信、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三方面,分析中国动漫产业应帮助我国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并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究塑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国家形象的一些先进做法。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家形象;传统文化;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58-02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形式愈发多远,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越来越突出。从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其中动漫产业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高质量、有文化、有内涵的动漫作品的推广传播不仅满足市场需求,更强有力地建构我国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一、动漫产业反映国家文化自信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国产动漫行业并没有很多作品将这些优秀的内容融入到创作之中,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将会是一种缺失。
  1.传统文化在国家形象建构中不可或缺
  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通过动漫的方式传播出去,潜移默化中凸显中国历史大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日本动漫极具特色,带有浓重的“日式”风格。武士道精神和剑道是日本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他们的动漫作品中,多有体现。
  以一部連载了十几年的热血动漫剧《火影忍者》为例,它描绘了一个忍者的世界,以主人公漩涡鸣人为首的主人公们都在开拓属于自己的忍道。漩涡鸣人从小就被封印着邪恶的九尾妖狐,孤苦无依,受尽旁人冷落。鸣人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成为第六代火影后,依靠坚韧不拔的武士道精神朝着梦想努力,最终修炼成仙人模式。通过动漫,日本在无形中构建了坚韧、顽强的国家形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中国也有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汲取到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动画片《九色鹿》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八十年代出品的动画美术作品,其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体现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在形式上展现了我国佛教的特点,在内容上宣扬了助人为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积极精神,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遗憾的是,这部动画虽然是中国众多80后、90后心中的经典回忆,但未能在海外形成影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以动漫的形式“走出去”,既表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又帮助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一举多得。
  2.多元文化助力推广国家形象
  作为同中国具有共同历史、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报动漫中,中国的元素表现得很明显。例如《七龙珠》中,“小八戒”“孙悟空”“筋斗云”等等元素从《西游记》中来,但只是取了人物和名称,但是其根本的故事架构是原创和创新的,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内核。欧美动漫中,《功夫熊猫》颇受中国观众喜爱。用源自中国传统的动物形象故事表达美国的价值观,更易渗透到更多的受众中去。
  欧美和日本作为当今世界上两大动漫制作地区,在他们的作品中,多元文化表现得很明显。由于其传播范围广,观众的口味也日趋多元化,在迎合广大观众的兴趣同时,用本民族的语言来宣扬其审美观念、彰显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动漫产业来传播国家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动漫产业展示国家文化符号
  国家形象通过文化符号传递出去,它们代表了这个国家文化中最为特殊、最值得传承与传播的一部分。文化符号是外国人最先认识一个国家的途径,也是国家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动漫作品要善于利用本国的文化符号,传播文化,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1.传统文化符号所构建的国家形象
  如提起熊猫、长城就想到中国一样,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动漫作品中,以文化符号表达出来,传播中国精神。
  我国出现过风靡全国,甚至具有世界影响的《大闹天宫》《铁扇公主》《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动漫作品,它们展现了四大名著的精神核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形成了深远影响。巴黎《世界报》曾这样介绍《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似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中国的文化符号,在动漫作品中体现在形象设计、艺术气韵和主题思想等诸多方面,处处显示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在中国早期的动画形象中,角色形象和性格比今日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烙印。
  198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成功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在美术上,和尚的形象突出展示了注重神似、意趣、写意等中国传统审美特点,突出传统美学精神,传神传意,栩栩如生。在内涵上,它批评了社会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落后思想,提倡了团结协作、共渡难关的优秀精神,极具现实意义,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这部动漫作品也成功走出国门,获得丹麦第四届欧登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这是对我国动漫作品的极大肯定。
  2.当代文化符号所构建的国家形象
  时代在发展,文化符号也在不断变革。当代的中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除了自古流传的经典文化,当今的时代精神也应作为新的文化符号,将时俱进的国家形象传播出去。
  美国仅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却迅速发展成“超级大国”,其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功不可没。通过动漫,美国的文化符号跃然纸上,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输送着美国的价值观。漫威的超级英雄钢铁侠、超人、美国队长,美国十分有自信地在它的动漫产品中植入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霸主的思想,传递“美国梦”。
  当代中国是开放、包容、进取、自我意识觉醒的,这样积极向上的国家精神值得为更多国家所了解。如今国产动漫作品中,这一点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我们的动漫作品多为儿童准备,收获了很大一部分小观众;而事实上,动漫的受众群体是广泛的,其中的内涵也应是丰富深刻的。   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同时也应防止对国家形象的“误读”。当我们一味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时,虽意蕴丰富,但同时也会引起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认为中国千百年来没有变化。动漫这种老少咸宜的艺术形式应走在前列,弘扬我们新时代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中国动漫产业应承担起这个责任,为塑造传播创新、进步的国家形象而不断努力。
  三、动漫产业体现国家文化价值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都是无价之宝。而动漫产业作为对外传播这一价值的载体,找到合适的方向和道路更为重要。
  1.日本:大师引路指明方向
  动漫作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其传播原有的文化价值,更是已成为日本当代文化价值的一部分。
  动画大师宫崎骏为日本的动漫行业的贡献无可忽视。《风之谷》中,宫崎骏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具有史诗级的审美风格,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令人称道;背景设置在14~16世纪的《幽灵公主》则是表现了对历史的关照,对命运进行总结与思考,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完美。此外,他对于现实的感悟、传奇题材的把握都为日本动漫的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在提到日本的国家形象时,人们会想到动漫,更会想到宫崎骏和他的作品,这是一种积极的影响,为日本动漫的良好口碑打下基础。
  2.美国:大制作形成完整产业链
  美国动漫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并逐渐形成完整地动漫产业链。以迪士尼为例,从动画作品本身到周边产品,再到迪士尼主题公园、运营理念的产生,迪士尼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为美国提供了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也塑造了它的国家形象。
  迪士尼和漫威是最为世界人民所熟知的兩大动画公司。他们向全世界孜孜不倦地传播美国的普世价值,看似无形却有力地将它的价值观植入到每个人的头脑里。
  美国风格多样的动漫打造了无数精品并形成了品牌效应,通过多个类型元素的组合,塑造正面的美国形象。再加上对其他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改造,使其内涵更易被接受。
  3.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动漫产业还有曲折艰辛的一段路要走。文艺工作者应把关注点放在整合创新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并逐步提高文化价值;减少当代动画作品中的说教意味,加深内涵上。目前,中国正面向上国家形象正在逐步传播开来,也是动漫产业推陈出新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期,通过对世界语言的运用,用动漫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把现代中国优秀的时代精神融入到其中,必然会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受众。
  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自身的文化主权。2008年,当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第一部在中国上映时,国内观众对其有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美国好莱坞以优秀的讲故事能力和高超的制作技术,大量融入中国元素,实为一部佳作;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究竟如何将使用传统文化的主权把握好,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尽管这部电影是中美双方合作完成,但其中浓浓的美国价值观也着实让中国观众感到五味杂陈。
  闭门造车不可取,借鉴吸收也非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的动漫产业需要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做出正面引导。
  四、结 论
  文化产业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一环,把握好这个环节,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也使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愈发提高。其中,动漫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好看的动漫作品是老少咸宜,没有人会拒绝的。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动漫产业正在一点点努力,无论是口碑票房双丰收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还是画风优美情节动人的《大鱼海棠》,都证明我们有能力做出优秀的动漫作品。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动漫产业需要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 陈砚池.中美动漫电影国家形象的构建对比[J].电影文学,2015(9).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传媒行业的发展对现行的传媒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由重理论趋向重实践偏技能,为此,诸多传媒类专业院校着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实战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将结合《广播电视文案写作》课程简要分析该教学法在传媒业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方法技巧。  关键词:实战教学;传媒;文案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43-02  媒介传播
期刊
摘 要:艺术无国界,在学习中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地域或者不同国家画家的作品在绘画理念上有惊人的相似处。在本文中,笔者将西方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与中国清初大写意画家朱耷放在一起来对比。正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造成他们内心极度的孤独感,但他们又不愿意向生活妥协。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在绘画上都不追求形似,都是借物抒情。本文通过他们的生平经历、宗教信仰、内心情
期刊
摘 要:随着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日渐广泛与深入,对大众非言语传播展开研究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王亿本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对对内的社会认同营建与对外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现实场景应用为出发点,该书探讨了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塑造媒介真实、参与情感传递、塑造媒体形象、舆论引导说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以及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隐喻表意与协同表意机制。
期刊
摘 要:新闻,作为依托互联网等媒介为载体获得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它的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由早期的新闻教育向更广泛的传播教育扩张。本次调查在英国卫报于2016年选出的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院校和QS世界大学2016排名前150的院校中进行,通过分析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要求,结合相关文献和各大学官方网站上所展示的课程内容,对互联网时代新闻教育的改革进行研究。目前,英美大学的新闻教育主要
期刊
编者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今天的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传播环境也对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传播格局下,面对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平衡等现实问题,革新理念、转变思路、创新模式是传媒教育发展的重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湖南省新闻教育的标杆和典范,在多年的传媒教育中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课程设置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为我国传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问题解读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受众数量多、一对一互动、个性化服务、二次开发等特点,被企业、政府和服务机构等广泛采用[1]。公众微信平台上的订阅号与服务号其实与当时流行的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并无二致,读者只需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平台杂志名称添加关注即可阅读。本文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她刊》的运营成功为例,从内容和运营策略两个方面分析该公众号,从而总结出它发展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运营
期刊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主持人:艾 涓  (今传媒编辑部副主任)  主持人语:在数字环境和全球化语境下,信息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认知传播在这种环境下也有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已经把认知传播学视为以认知文化传播(或称知识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传播学,研究认知传播及其功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人文学科建设以及学科跨界的融合,更好地推动认知传播在全球化体系下的长远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雾霾灾害频发,面对每年必有的大气污染问题,网民却表现得愈发“淡定”。社交网络充斥着各种戏谑段子、吐槽表情包和雾霾神曲,公众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参与到公共环保议题的讨论,并以此宣泄情绪、抵抗主流话语。基于此,现以网络雾霾话题为例,通过分析雾霾舆论的娱乐化表达方式与特征,探究其娱乐化表达成因,并就娱乐化表达的正负功能提出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雾霾议题;网络舆论;娱乐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网络舆情回应与引导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行政的重点。本文从互动视角出发,以天津港大爆炸为例分析突发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现状,认为其中依然存在回应滞后、态度被动等问题,认为强化互动、建立健全回应机制是政府回应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回应;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54-0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回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