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驾驶员的典型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汽车驾驶员自身心理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驾驶员自身主观意识的提升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以及政策制度的指导不断提高汽车驾驶员自身心理素质,对其驾驶行为进行合理规范,从而保证其驾驶的安全性。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行为模式;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14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针对当前道路交通工具使用结构构成来看,汽车已成为我国社会群众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思想反应和行为模式主导,由此可知道路交通安全的可靠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汽车驾驶员的可靠性。但人在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心理想法都是不稳定的,在驾驶员、乘客、行人、交通管理员这些参与交通行为的人当中,汽车驾驶员在这个交通事故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对汽车驾驶员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因素对可靠性影响的相关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汽车驾驶员的行为模式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一)汽车驾驶员行为控制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控制模式需要存在三方面条件,分别为外界的刺激,内部机体情况以及人体的反应。目前对行为控制模式的研究较多,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化,认为其属于刺激输入、机体合理调节的同时对反应进行输出的模式。而人的这一行为控制模式与汽车驾驶员行为控制存在一致性,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对驾驶员行为控制的表示和阐述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略了汽车驾驶员自身的视野感知行为。因此对传统人的行为控制模式以及汽车驾驶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将汽车驾驶员的行为控制模式总结为对对多种信息的感知与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反应这一模式[1]。而若是汽车驾驶员行为控制能力较强,相较而言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不仅表现在驾驶方面,同时还包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行为方面,与驾驶的可靠性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以说,若是汽车驾驶员自身行为控制能力较强,驾驶的可靠性相对更高。
(二)汽车驾驶员行为信息处理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看,汽车驾驶员实际是将其自身行为作为信息处理器,在驾驶过程中汽车驾驶员能够收集多种信息,可与驾驶有关,也可与驾驶无关,同时包括对驾驶的重要关键信息与次要信息等。在这一过程中汽车驾驶员要想提高驾驶的可靠性,则需要对收集的信息作出反应,并正确处理,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
(三)汽车驾驶员驾驶中的认知模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汽车驾驶员自身具备相应地认知模式,并且更加注重驾驶员认知的内部结构以及相关过程,强调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战术以及积极应对策略。总之而言,汽车驾驶员的认知模式是行为信息处理模式和行为控制模式的重要基础,而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汽车驾驶员认知模式的强度,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对驾驶员的驾驶的可靠性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汽车驾驶员心理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一)注意品质
从注意本质上看,其属于心理现象并通过行为肢体等进行表现。相较而言在从事驾驶活动中能够,注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是汽车驾驶员注意品质偏低,则会不注意行驶中的其他车辆、行人、道路线形等。对于行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等则会不注意思考,进而降低判断能力和判断准确度,进而增加驾驶危险,降低可靠性。
(二)反应特性
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性主要体现在作出反应的时间这一方面,而反应时间与驾驶员自身的年龄、性格以及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关系。另外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可分为两部分,即简单反应时间和复杂反应时间。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汽车驾驶员自身反应时间较快,且花费的反应时间较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驾驶事故发生率,对保障驾驶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驾驶疲劳
尽管驾驶疲劳属于汽车驾驶员身体机能方面的因素,但由于在渐进式形成过程中对驾驶员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汽车驾驶员出现驾驶疲劳在行为方面的主要表现则是反应速度缓慢、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效率较差,甚至出现驾驶不灵活、消极驾驶等问题。另一方面出现疲劳驾驶则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甚至严重时导致驾驶员出现放松、侥幸等心理,从而导致驾驶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2]。
(四)驾驶员的意志
保障驾驶的可靠性需要汽车驾驶员具备坚强的意志,这一因素是影响驾驶员的重要因素,通过驾驶员的意志能够对意识进行调节。因此驾驶员的意志越强越能克服驾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做好驾驶处理工作,对调节驾驶员的心理和情绪极为有利。
三、汽车驾驶员行车过程中保证可靠性的对策分析
(一)驾驶员加强自身主观意识提升
汽车驾驶员本人要合理调节自己的行为意识和心理活动,要加强道理交通安全意识和相关的驾车法规意识,尽量避免驾驶员存在超负荷或低负荷的工作,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加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驾驶员自身要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避免存在疲劳驾驶或酒后驾驶等不良问题。在提升自身驾驶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效反应模式,针对驾驶过程中的多种紧急问题能够做出科学的、正確的反应行为,尽力降低伤害。此外在及时过程中出现事故时汽车驾驶员能够应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不同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突发状况。在强化汽车驾驶员自身主观意识提升的同时还需要
(二)加强交通管理和安全驾驶意识宣传
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科学行车离不开相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安全驾驶宣传推广,相关部门要有效起到其自身职能作用,有效改善驾驶员的行车观念,促进驾驶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同时,相关交通部门也要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完善交通设备设施,保证有相对安全的交通环境,从而降低驾驶员的行为出错率,从而减少驾驶员的心理负担,让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总结
在整个道路交通系统中,汽车驾驶者作为交通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其驾驶活动以及相关行为反应对整个道路交通安全系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驾驶员本身要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努力,促进人、车辆、道路、环境等方面的进一步管理,为汽车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龙亭.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0:116-117.
[2]王艳波,秦虹云,尤志栋,王雪松,赵旭东.驾驶人心理因素对其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J].汽车与安全,2019:85-90.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行为模式;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14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针对当前道路交通工具使用结构构成来看,汽车已成为我国社会群众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思想反应和行为模式主导,由此可知道路交通安全的可靠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汽车驾驶员的可靠性。但人在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心理想法都是不稳定的,在驾驶员、乘客、行人、交通管理员这些参与交通行为的人当中,汽车驾驶员在这个交通事故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对汽车驾驶员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因素对可靠性影响的相关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汽车驾驶员的行为模式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一)汽车驾驶员行为控制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控制模式需要存在三方面条件,分别为外界的刺激,内部机体情况以及人体的反应。目前对行为控制模式的研究较多,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化,认为其属于刺激输入、机体合理调节的同时对反应进行输出的模式。而人的这一行为控制模式与汽车驾驶员行为控制存在一致性,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对驾驶员行为控制的表示和阐述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略了汽车驾驶员自身的视野感知行为。因此对传统人的行为控制模式以及汽车驾驶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将汽车驾驶员的行为控制模式总结为对对多种信息的感知与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反应这一模式[1]。而若是汽车驾驶员行为控制能力较强,相较而言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不仅表现在驾驶方面,同时还包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行为方面,与驾驶的可靠性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以说,若是汽车驾驶员自身行为控制能力较强,驾驶的可靠性相对更高。
(二)汽车驾驶员行为信息处理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看,汽车驾驶员实际是将其自身行为作为信息处理器,在驾驶过程中汽车驾驶员能够收集多种信息,可与驾驶有关,也可与驾驶无关,同时包括对驾驶的重要关键信息与次要信息等。在这一过程中汽车驾驶员要想提高驾驶的可靠性,则需要对收集的信息作出反应,并正确处理,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
(三)汽车驾驶员驾驶中的认知模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汽车驾驶员自身具备相应地认知模式,并且更加注重驾驶员认知的内部结构以及相关过程,强调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战术以及积极应对策略。总之而言,汽车驾驶员的认知模式是行为信息处理模式和行为控制模式的重要基础,而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汽车驾驶员认知模式的强度,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对驾驶员的驾驶的可靠性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汽车驾驶员心理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一)注意品质
从注意本质上看,其属于心理现象并通过行为肢体等进行表现。相较而言在从事驾驶活动中能够,注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是汽车驾驶员注意品质偏低,则会不注意行驶中的其他车辆、行人、道路线形等。对于行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等则会不注意思考,进而降低判断能力和判断准确度,进而增加驾驶危险,降低可靠性。
(二)反应特性
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性主要体现在作出反应的时间这一方面,而反应时间与驾驶员自身的年龄、性格以及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关系。另外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可分为两部分,即简单反应时间和复杂反应时间。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汽车驾驶员自身反应时间较快,且花费的反应时间较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驾驶事故发生率,对保障驾驶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驾驶疲劳
尽管驾驶疲劳属于汽车驾驶员身体机能方面的因素,但由于在渐进式形成过程中对驾驶员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汽车驾驶员出现驾驶疲劳在行为方面的主要表现则是反应速度缓慢、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效率较差,甚至出现驾驶不灵活、消极驾驶等问题。另一方面出现疲劳驾驶则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甚至严重时导致驾驶员出现放松、侥幸等心理,从而导致驾驶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2]。
(四)驾驶员的意志
保障驾驶的可靠性需要汽车驾驶员具备坚强的意志,这一因素是影响驾驶员的重要因素,通过驾驶员的意志能够对意识进行调节。因此驾驶员的意志越强越能克服驾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做好驾驶处理工作,对调节驾驶员的心理和情绪极为有利。
三、汽车驾驶员行车过程中保证可靠性的对策分析
(一)驾驶员加强自身主观意识提升
汽车驾驶员本人要合理调节自己的行为意识和心理活动,要加强道理交通安全意识和相关的驾车法规意识,尽量避免驾驶员存在超负荷或低负荷的工作,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加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驾驶员自身要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避免存在疲劳驾驶或酒后驾驶等不良问题。在提升自身驾驶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效反应模式,针对驾驶过程中的多种紧急问题能够做出科学的、正確的反应行为,尽力降低伤害。此外在及时过程中出现事故时汽车驾驶员能够应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不同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突发状况。在强化汽车驾驶员自身主观意识提升的同时还需要
(二)加强交通管理和安全驾驶意识宣传
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科学行车离不开相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安全驾驶宣传推广,相关部门要有效起到其自身职能作用,有效改善驾驶员的行车观念,促进驾驶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同时,相关交通部门也要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完善交通设备设施,保证有相对安全的交通环境,从而降低驾驶员的行为出错率,从而减少驾驶员的心理负担,让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总结
在整个道路交通系统中,汽车驾驶者作为交通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其驾驶活动以及相关行为反应对整个道路交通安全系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驾驶员本身要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努力,促进人、车辆、道路、环境等方面的进一步管理,为汽车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龙亭.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0:116-117.
[2]王艳波,秦虹云,尤志栋,王雪松,赵旭东.驾驶人心理因素对其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J].汽车与安全,2019: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