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要树立標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才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哪怕提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无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对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及时展开讨论。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唯有它的参与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光、色的作用,视听结合,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乐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直觉形象,小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不但可以丰富思维内容,而且可以创设多种思维方法。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急待消除的不确定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字斟句酌,在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起思维的准确性。比如在讲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时,多媒体呈现一幅国画:一枝经霜的红叶,在诗人身后还有一匹瘦马,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经霜的红叶”联想到“秋天”;由“瘦马”联想到“异乡”、 “异客”。 通过联想来理解古诗的主旨,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问题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改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有老师教学《我们家的猫》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猫“尽职”的神态,抓住关键词“屏息凝视”启发猜想。学生驰骋想象,用不同语言说出了猫一连串的动作;好几个钟头守在老鼠洞口,连大气也不敢出,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住老鼠洞(有的学生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等词语转换)。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抓住关联词“既……又……却……”启发学生对猫的古怪性格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同时又教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关联句式。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在讲《乌鸦喝水》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有一位教师教《称象》,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意识的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要树立標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才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哪怕提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无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对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及时展开讨论。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激发。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唯有它的参与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光、色的作用,视听结合,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乐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直觉形象,小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不但可以丰富思维内容,而且可以创设多种思维方法。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急待消除的不确定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字斟句酌,在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起思维的准确性。比如在讲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时,多媒体呈现一幅国画:一枝经霜的红叶,在诗人身后还有一匹瘦马,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经霜的红叶”联想到“秋天”;由“瘦马”联想到“异乡”、 “异客”。 通过联想来理解古诗的主旨,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问题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改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有老师教学《我们家的猫》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猫“尽职”的神态,抓住关键词“屏息凝视”启发猜想。学生驰骋想象,用不同语言说出了猫一连串的动作;好几个钟头守在老鼠洞口,连大气也不敢出,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住老鼠洞(有的学生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等词语转换)。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抓住关联词“既……又……却……”启发学生对猫的古怪性格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同时又教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关联句式。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多得。在讲《乌鸦喝水》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有一位教师教《称象》,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