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一轮复习课设计,课前安排自主复习,类比归纳整理,符号表征;科学与人文结合,创设情境;课中评价,引进激励机制;探讨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分享反思;应用解决生产生活化工问题。通过学习,可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检验和制备物质的认知模型,发展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人文与科学;生生评价;构建网络;符号表征;实验探究;关注应用。
一、问题提出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近日颁布,明确考核目标与要求: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测试考生所必需的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一轮复习担负着强化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的双重使命。本文将以“铁和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轮复习课的设计,探讨围绕夯实双基、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高效一轮复习课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科学与人文结合,创设情境
科学与文学,一个重在发现,一个重在创造,二者不断交融,互相促进,任何一方都能帮助另一方获得更好的发展。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杨振宁还从审美的角度看到了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的相似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莫言则谈道:“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在探寻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与科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寻真理。”人既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的人文底蕴。化学是理性的,文学是浪漫的,以學生为主体,在蕴含化学的优美诗句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步提高。建构主义学习流派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一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二)生生评价
生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和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运用评价发现学生的优势,使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积极向上的平台,使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充满自信,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课标下的评价体系是对所存在的问题反思、分析、改进,共同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发展性。课标要求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生生评价做到公正、合理、科学,教师注意引导和监督。
(三)构建网络与符号表征
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起系统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图。回顾知识,理清知识脉络,用图表表示知识间的联系,学会整理复习的方法,加强理解,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不同类物质之间建立相互联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出一般规律,并用化学符号和化学语言予以表征。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整合资源,把握本质。
化学符号是用于微观表达的特殊符号,不仅能够科学地显现物质的宏观组成,而且能够简明地表达化学规律,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符号,还要明白语言符号表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用语言符号完整认识物质世界,准确地表示宏观物质和事实经验、微观的结构组成和原理及丰富的化学变化。并且用这些符号作为思维的工具和媒介进行一系列的化学符号思维活动方式,即用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
(四)实验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实验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设计、动手及反思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关注应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构建网络等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体验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初步形成基于元素价态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3.通过感受生产、生活中铁元素的应用过程,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赞同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观点。
4.通过将铁元素应用的知识美好诗文的编辑,培养优雅情操。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分享培养评价能力并能引进良性激励机制。
2.通过对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的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
3.通过铁和铁的化合物应用活动探究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
(一)构建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图,掌握过渡金属元素性质特点。
(二)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的实验设计方案。
(三)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的实验设计方案。
六、教学与评价思路
七、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问题线学生活动线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
教学环节(二)交流分享课前自学
教学环节(三)活动探究1
教学环节(四)活动探究2
教学环节(五)活动探究3
参考文献
[1]《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徐晓君.《让化学与文学比翼双飞》记《化学与文学》选修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
[4]《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和加德纳.
[5]林鸿鹤.《浅谈生生互评》中国知网.
[6]《高中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图?》知乎.
[7]《浅谈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百度文库.
关键词:人文与科学;生生评价;构建网络;符号表征;实验探究;关注应用。
一、问题提出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近日颁布,明确考核目标与要求: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测试考生所必需的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一轮复习担负着强化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的双重使命。本文将以“铁和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轮复习课的设计,探讨围绕夯实双基、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高效一轮复习课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科学与人文结合,创设情境
科学与文学,一个重在发现,一个重在创造,二者不断交融,互相促进,任何一方都能帮助另一方获得更好的发展。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杨振宁还从审美的角度看到了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的相似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莫言则谈道:“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在探寻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与科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寻真理。”人既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的人文底蕴。化学是理性的,文学是浪漫的,以學生为主体,在蕴含化学的优美诗句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步提高。建构主义学习流派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一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二)生生评价
生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和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运用评价发现学生的优势,使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积极向上的平台,使每个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充满自信,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课标下的评价体系是对所存在的问题反思、分析、改进,共同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发展性。课标要求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生生评价做到公正、合理、科学,教师注意引导和监督。
(三)构建网络与符号表征
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起系统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图。回顾知识,理清知识脉络,用图表表示知识间的联系,学会整理复习的方法,加强理解,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不同类物质之间建立相互联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出一般规律,并用化学符号和化学语言予以表征。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整合资源,把握本质。
化学符号是用于微观表达的特殊符号,不仅能够科学地显现物质的宏观组成,而且能够简明地表达化学规律,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符号,还要明白语言符号表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用语言符号完整认识物质世界,准确地表示宏观物质和事实经验、微观的结构组成和原理及丰富的化学变化。并且用这些符号作为思维的工具和媒介进行一系列的化学符号思维活动方式,即用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
(四)实验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实验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设计、动手及反思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关注应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构建网络等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体验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初步形成基于元素价态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3.通过感受生产、生活中铁元素的应用过程,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赞同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观点。
4.通过将铁元素应用的知识美好诗文的编辑,培养优雅情操。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分享培养评价能力并能引进良性激励机制。
2.通过对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的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
3.通过铁和铁的化合物应用活动探究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
(一)构建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图,掌握过渡金属元素性质特点。
(二)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的实验设计方案。
(三)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Fe3+和Fe2+混合溶液检验的实验设计方案。
六、教学与评价思路
七、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问题线学生活动线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
教学环节(二)交流分享课前自学
教学环节(三)活动探究1
教学环节(四)活动探究2
教学环节(五)活动探究3
参考文献
[1]《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徐晓君.《让化学与文学比翼双飞》记《化学与文学》选修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
[4]《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和加德纳.
[5]林鸿鹤.《浅谈生生互评》中国知网.
[6]《高中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图?》知乎.
[7]《浅谈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