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词,它不仅拓展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使得语文教学更为多姿多彩。尽管如此,语文教学的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依旧不很厚实。基于此,笔者联想到吴天石关于语文“双基”教学的重要理念,认为“双基”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双基”的内涵
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这是对“双基”的另一种解读。
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师范语文教学会议,时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吴天石针对当时代表们争论不休的关于“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问题,作了题为“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即席讲话。会后,讲话稿被整理成《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一文,发表在1962年的《江苏教育》中学版第11期上。从此,“双基”概念被广泛使用,并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吴天石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篇章,还有和文章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语法、修辞、逻辑是包含在文章中的,离开文章就谈不上语法、修辞、逻辑。因此最主要的是字、词、句、篇章。我们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加强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关于基本训练,吴天石说:“就是要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把教师讲过的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牢牢地掌握字、词、句、篇章这些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字、词、句、篇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
吴天石的这篇讲话,明确了“双基”的内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语文素养的实质
在阅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语文素养的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语言应用必备的基础知识。语言应用知识主要包括字、词、句、篇章知识,还包括文学、文化常识等。
第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阅读文本,要能够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写作,要能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口语交际,要能够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第三,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爱书、读书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四,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思维方式,特别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
笔者以为以上四个方面只是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此外,对母语的热爱,较好的语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良好的人文素养等,也是语文素养的内容。
三、基础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应用能力。通常情况下,语言应用能力突出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是以相关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等知识,对促进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知识就是语文素养。
汉字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识字、写字是最基础的语文素养。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汉字音形义知识能否正确掌握,是语文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易读错字和多音字是字音识记的重点。正确使用词语也能体现语文素养。使用词语除了需要掌握词语的意义、色彩等一般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词语的适用对象或范围知识。语言表达的得体,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以上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所谓的死记硬背的知识,也有灵活运用的知识。不少人认为,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应该让学生记忆。其实不然,牢记一些必要的知识,在语文素养中也占有很大比重。
四、基本训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素养的核心应该是学生语言应用的素养。语言应用是技能,凡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使其纯熟。所以说,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怎样进行基本训练呢?主要应该是多读书,多练习写作,以求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多读书就是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通过大量地阅读,学生就能懂得各种句式和每种句式的变化,懂得各种文章的体裁和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实施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很重要,作文训练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写得多,才能把阅读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内容,有条理,句式有变化,篇章结构完整。
新课程实施以来,训练的名声一直不太好。一谈到训练,就直接和应试教育、和落后的教学观念挂上钩,似乎强调训练就是在搞应试教育,就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是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是对“基本训练”的曲解甚至误解。走出有关基本训练认识的误区,正确理解基本训练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抓好有效的语文训练,必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吴天石语文思想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中学。
一、“双基”的内涵
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这是对“双基”的另一种解读。
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师范语文教学会议,时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吴天石针对当时代表们争论不休的关于“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问题,作了题为“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即席讲话。会后,讲话稿被整理成《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一文,发表在1962年的《江苏教育》中学版第11期上。从此,“双基”概念被广泛使用,并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吴天石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篇章,还有和文章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语法、修辞、逻辑是包含在文章中的,离开文章就谈不上语法、修辞、逻辑。因此最主要的是字、词、句、篇章。我们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加强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关于基本训练,吴天石说:“就是要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把教师讲过的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牢牢地掌握字、词、句、篇章这些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字、词、句、篇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
吴天石的这篇讲话,明确了“双基”的内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语文素养的实质
在阅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语文素养的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语言应用必备的基础知识。语言应用知识主要包括字、词、句、篇章知识,还包括文学、文化常识等。
第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阅读文本,要能够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写作,要能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口语交际,要能够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第三,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爱书、读书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等,都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四,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思维方式,特别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
笔者以为以上四个方面只是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此外,对母语的热爱,较好的语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良好的人文素养等,也是语文素养的内容。
三、基础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应用能力。通常情况下,语言应用能力突出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是以相关知识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等知识,对促进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知识就是语文素养。
汉字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识字、写字是最基础的语文素养。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汉字音形义知识能否正确掌握,是语文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易读错字和多音字是字音识记的重点。正确使用词语也能体现语文素养。使用词语除了需要掌握词语的意义、色彩等一般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词语的适用对象或范围知识。语言表达的得体,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以上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所谓的死记硬背的知识,也有灵活运用的知识。不少人认为,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应该让学生记忆。其实不然,牢记一些必要的知识,在语文素养中也占有很大比重。
四、基本训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素养的核心应该是学生语言应用的素养。语言应用是技能,凡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使其纯熟。所以说,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怎样进行基本训练呢?主要应该是多读书,多练习写作,以求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多读书就是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通过大量地阅读,学生就能懂得各种句式和每种句式的变化,懂得各种文章的体裁和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实施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很重要,作文训练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写得多,才能把阅读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内容,有条理,句式有变化,篇章结构完整。
新课程实施以来,训练的名声一直不太好。一谈到训练,就直接和应试教育、和落后的教学观念挂上钩,似乎强调训练就是在搞应试教育,就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是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是对“基本训练”的曲解甚至误解。走出有关基本训练认识的误区,正确理解基本训练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抓好有效的语文训练,必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吴天石语文思想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中学。